浅析马克思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11-06 07:51杨爽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

杨爽

摘 要: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公平思想和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公平思想以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思想的影响产生。并随着他的社会经历和理论革新而不断演化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其理论内涵和理论价值不断丰富,使之成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中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环。本文重点从横向的视域铺展开分别从政治公平思想、经济公平思想、文化公平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并加以探析马克思科学公平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公平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类社会公平的终极理想的描绘提供行驶方向与不竭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思想;政治公平;经济公平;文化公平

马克思公平思想是其思想发展演进和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的对马克思公平思想的理论来源、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内涵进行全面剖析。政治方面主要集中展现在不同社会阶级的对立与斗争;经济方面主要集中展示在社会阶级中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公平,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不断加深;文化方面则集中展现在批判资产阶级的公平观。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公平思想进行探究,阐释出其新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揭示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全貌,明确其当代价值,更好的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 纵横发展脉络

从纵向时间轴的角度铺展开马克思的公平思想受马克思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的萌芽阶段,从莱茵报之后到巴黎手稿为理论形成阶段,最后经历了从巴黎手稿到之后公平思想的理论发展时期。

马克思公平思想从横向的视域展开其形成主要是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公平思想和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思想的影响产生。德国古典哲学公平思想,以康德开始,到黑格尔达到高峰再到费尔巴哈结束。因康德的公平思想被称为是软弱无力的,是永远无法实现其所谓的公平。所以黑格尔就在批判康德的道路中提出理性即是正义的公平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哲学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1]黑格尔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于公平思想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影响。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形成了唯物主义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因此也是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揭示和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分析和阐释了利润地租等具体经济形态的剩余价值,为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总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另外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划分理论中体现了古典经济学的内在公平思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诞生于19世纪初期,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现实,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虽然这对于工人自身的意识觉悟有很大帮助。但是他们没有得出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的解决办法。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的不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是希望解放无产阶级来获得公平,而是希望立刻解放整个人类来实现公平。

二、 以人为本,削弱阶级矛盾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政治公平思想体现在人民对于政治解放的追求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主张要从个人主体和社会公共体的统一来分析考查政治问题。他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是非正义的政治制度,因为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体制只是空有正义和公平的形式驱壳,严重的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梦想追求,只是强化和加剧了资本主义对于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和压迫,所以体现出严重的不公平。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以自然法或某些功利主义来传播和宣扬国家制度对于社会运行的主导作用。马克思提出资产阶级宣扬资本主义国家是正义的,制定的法律也是正义的,其实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只是资产阶级对于自身利益维护的保护色。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在这种政治体制的执行下,只会让无产阶级越来受制于资产阶级,在财产分配的体现上贫富悬殊大幅度呈现。被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保护的资产阶级不但享受着强大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社会财富,而且实现了自由和个性发展,而无产阶级则完全处于相反的境地,造成政治不公平加剧了经济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对于政治公平和正义强调了要把政治正义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分析,而不能只从某些阶级的个人利益出发,用个人主义发展政治公平。而基于社會生产的政治正义才有价值。因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受人类社会左右,所以不谈人类社会生产空谈制度和法律的合理合法性不免空洞和虚伪。政治正义的另一个体现是对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保证,如果政治制度有利于人类社会自由发展则是公平和正义的,相反则否定。马克思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在马克思的全部公平思想中,从人自身出发和以人为最终归宿的思想是其理论精髓。马克思的公平思想是以人为本的公平思想,这种公平思想,强调了人类自身的本性本质和公平正义的内在联系。这种对人类生命本性与本质的分析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前提和核心,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公平和正义。所以马克思科学的公平观找到了其存在和依据的现实基础,离开人类谈论公平是不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目标。因为公平思想本来就是人类的内在生命特征的一种表现,这种公平观是对于人自身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理想诉求的表达,也是对人类本性丰富和完善的一种任务。

在马克思的经济公平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的是劳动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然后在人类的劳动活动中就产生了各种社会关系,而马克思的公平思想就体现在其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了交换和消费的各种经济形式。“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4]所以对应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公平的思想的论述需从生产、分配、交换的角度来分析。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决定分配和交换,在经济运行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产正义就表现为劳动者可以自由自觉的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以满足人类真正的需要的生产,不违背正常生产方式的发展都是正义的生产。同时,马克思也强调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目的,极力追求物质的私人占有,对劳动者无情剥削的生产是不公平正义的。

三、革新改观,笃行致新

1. 完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

马克思公平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题中之义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在本质就是实现公平,它即是价值原则也是制度规则。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也包括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所以,我国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全面积极落实依法治国的国家政策方针,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维护宪法第一大法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把政治民主化推向更高。因此具体可以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让人民得到宪法所规定的权力平等;第二,让人民能公平的充当政治过程的裁判者和参与者,充分实现人民和政府的民主对话。使国民意识到自己处于共同的政治利益共同体中,自觉而积极的承担政治责任和享受各种权力。第三、让公民了解和掌握政府工作中与自身利益相挂钩的相关信息,加强民众监督,让政府真正做到透明廉洁。真正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公平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政程,并使马克思的公平思想推向新的高度。

2.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实现社会和谐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以马克思公平观为指导,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再分配中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和重要举措。这两种关系的处理和分配是对我国国情的充分体现和必然要求。所以在我国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中,尽管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社会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依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需要解决的矛盾。尽管党在十四大中确立了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公平原则,但是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兼顾公平和效率优先原则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巩固和完善。

3.提供科学公平观参照,指导中国特色公平观构建

对于思想文化层面,马克思公平思想有利于提供科学公平观,更好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平观的构建。它是以唯物史观为根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完美结合,因而更具有科学性。马克思提出公平是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在内涵中又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体现和反映着政治公平和经济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和追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阐述人类公平问题,把公平放到社会历史和人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利益冲突中理解公平。在我国特色公平观的构建中要着力考虑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方面的内容。人们只有在保证政治经济等的权力公平和参加社会发展的机会公平下,公平的享受社会提供的各项权力和遵守公平的规则,在公平和效益相互协调的经济利益分配方式才能真正诠释公平和实现公平,才是较为完整的公平观。在中国特色公平观的构建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的原则,以及體现出和谐思维和动态平衡的特点。所以,马克思公平思想在文化的角度对我们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可以提供科学的公平观参照,同时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构建中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公平思想分布于马克思一生的著作,不拘泥于马克思的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并在社会进程中不断丰富和蜕变。使其充分的被当代人利用和掌握,指导当代社会实践和解决社会公平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维角度树立全面而系统的马克思公平思想体系对于我国各项理论建设和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路径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6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9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3 页.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