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雅
为考察传统聚落的形成特点,了解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班同学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桐城的宰相墓、六尺巷、文庙、孔城老街四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古代风水、儒家思想等对传统建筑、聚落的影响,领悟从先民建筑中学习到的“人地合一”理念。
一、文庙——儒家思想与建筑
桐城文庙是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祭祀的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该建筑群也是儒家思想最好的体现。
文庙选址:文庙位于桐城县中心,面朝广场与最繁忙的街区。此选址看似无心之举,实则大有讲究。儒家思想倡导“中庸之道”,中心(即腹部)位置被推崇。同时,中心也被作为高贵的象征。以北京故宫为例,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中轴线的位置,整个城市以紫禁城为中心展开。文庙位于县城之心,足见文庙和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位于建筑群的中心,亦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建筑理念:文庙以南北中心线为中轴线,左右几乎完全对称(见图1)。这种中轴线对称的建筑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相比后现代建筑与超现实主义不规则的灵动美,我国古代建筑普遍受儒家思想伦理秩序的影响,有严谨、方正、整齐的特点,犹如森严的礼教与等级制度。文庙的建筑几乎都左右对称,主体建筑群也左右对称,空间的秩序感油然而生,这离不开儒学的熏陶。如今,中轴线对称的观念也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如广州等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新中轴线。
建筑细节:文庙以朱砂红为主色调,建筑整齐而富有美感,许多细节值得品味。入口大门上有精美的雕花艺术,一幅幅人物场景栩栩如生,其中“文庙”二字乃知名学者赵朴初先生所提;文庙内的及第桥在古时只有及第者方能穿过,余者只能从两边绕行,同学们纷纷上桥以求高分;门口石狮也大有门道,持花球的狮子是公狮,护幼崽的是母狮,此特点可用于分辨石狮公母;大成殿中孔子像头戴帝王之帽,身后牌匾雕有金龙,以皇帝之礼尊崇孔子,足见孔子地位之高,影响之深远;屋檐上挂的风铃,不仅增添美感,也有许多使用价值——铃声可以达到警示、静心养性或祈福的作用,同时可以驱逐鸟类,防止在建筑上排泄等。
二、宰相墓—— 一代名相归此山
宰相墓,即张廷玉墓,坐落于桐城市城西北7.5千米的龙眠乡双溪村的“金鸡地”,墓座面积2 000平方米。
历史背景:张廷玉(1672—1755年)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因此,宰相墓亦有文和园之称。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都很有名气。不过张氏家族祖坟并不在此,而是在桐城正东方向,宰相墓则在桐城西侧。
自然环境:宰相墓位于双溪村,顾名思义,该村水资源、植被丰富,沿途可以看到河流、大湖、小溪等,为该聚落的形成和桐城特产茶叶品种“桐城小花”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宰相墓所在山体的水资源、生物种类丰富。宰相墓下方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自上而下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九”在古代寓意最大,一般情况下非皇帝者禁止使用九,该墓九级石阶足见皇帝对张廷玉之器重。墓的最上方为拜台,台下立石雕翁仲两对,石狮、石兽、石羊、石龟各一对,对称排列,布局规整。前沿有四柱石牌坊一座,高5米,宽8米,阳文镌刻“恩荣”二字。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元年御赐碑二方,均为龟座,分立碑坊后。传说赑屃是龙的大儿子,喜欢驮重物。所以古代陵园中常有赑屃驮碑(见图2),形容逝者生前丰功伟绩重于泰山。碑上有四个大字“天恩御祭”,说明张廷玉是按皇族礼制安葬的。
风水选址:从风水学上来讲,该地风水极佳,背靠金鸡山,面朝大湖,正可谓 “前有照,后有靠”。由于坐北朝南,位于山腰,拥有良好的日照,同时夏季迎风,冬季背风,湖水能够调节气候,宰相墓显然坐落于最佳地理位置。
三、六尺巷——礼让的力量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礼让”二字(见图3)。一条小巷,它的象征意义早已超过其本身,彰显出中华民族礼让的传统美德。
得名由来:六尺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在当地县衙打官司。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教育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及的张廷玉正乃张英之子。张氏家族名人辈出,看来与他家良好的教育密不可分。来到六尺巷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愿牌坊上“礼让”二字,能刻入每一个人心中。
四、孔城老街——生动的建筑文化
孔城老街已有1 800余年历史,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千米,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
自然环境:古镇位于皖南地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高。古镇东、南、西三面临水,北靠龙眠山余脉,符合我国古代风水 “依山傍水”的生态观。良好的日照,冬季风被山阻拦形成冬暖夏凉的宜居气候,水源不但可以提供生活与农业用水,还可以调节气候。
保甲制度:古镇内共十甲(见图4),一甲中的街坊类似于现代的邻里关系,但是他们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一甲中设有甲长,同甲居民需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即一家有“罪”,九家举发,若不举发,十家连带坐罪。
建筑文化:古镇建筑多是二层楼房。就地取材,砖木为主要材料,砖墙多为承重墙,其中有木头柱子支撑,屋顶建构多为木质,上面覆以瓦片。以古镇最大建筑知府大宅为例,大宅入口处有一对门鼓,门鼓常见于汉族传统民宅大门前,它是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大宅入口处有一堵影壁,它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多见于大户人家。正厅桌上有闹钟和花瓶,寓意“终生平安”。府内门坎很高,象征主人的地位高。门坎的高低在古代民宅里寓意着主人的社会地位。门坎高也有家里好运、截留财运之意。每进的天井起到透光、透风的作用,这种开放的建筑让人体会到古人 “人地合一”的理念,让居住者抬头就能看见蓝天,推门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井内的一盆水在风水中叫 “四水归堂”。水在风水中有聚财之意,所以这也是常有游人往水中放硬币的原因。马头墙即防火墙,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隔断火源的作用。
五、结语
细细的雨丝打在脸上,照进我们心里的却是一束束温暖的阳光。此次桐城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来自祖先对我心灵的震撼。还记得这样一幕:两个孩子在古镇街道嬉戏,脸上漾着最灿烂的笑容。这种推开门即是好朋友的邻里关系,打开窗即是美丽风景的人地合一,是否正是当代城市格子间住宅所缺失的?曾在《建筑母语》上读到流行的 “密斯式建筑”,它追求现代建筑的开放与自然合一的理念。这种现代人的追寻,答案是否已藏在古代建筑里?一切,正等待着年轻的我们去探寻……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四中学九年级2班(24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