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2018-11-06 06:13王鸿燕
山东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态发展

王鸿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市场失灵、生态保护意识模糊、追责管理不精准等原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生产有序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满足新时代条件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营造美丽生态圈,必须加强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为研究社会问题、探寻运行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赖以指导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方法;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科学认识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上。

一、全球环境危机下中国生态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踏上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以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虽然带来了很大成绩,但建立在资源大量投入、低效利用和严重环境污染基础上,生态环境问题何时出现、起因何在是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題。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有着十分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视角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多个国家都将发展重心放在工业上,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商品往来也推动着国家间贸易与交流交往,但也催生了很多无法回避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伴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活动,工业经济社会迎来了飞速发展后令人棘手的生存问题,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很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正如马斯洛的社会需求理论所阐释的那样,人们改造利用自然得以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考虑更为高级的社会问题,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如果环境遭到不可修复的掠夺与破坏,人类最终会自食其果、走向灭亡。基于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考量,各国纷纷开始对本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然而目前很多全球性环境问题仍有待和平商议,很多国家对于生态治理的认识也存在明显的忽视。

就中国自身而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刚起步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认识尚不清晰。生存窘迫的人们更多地把目光着眼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振兴,正因如此,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极大刺激着经济领域内的扩展。尽管工业生产使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较之从前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大刀阔斧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使人一叶障目,很多省市都出现了官员政绩与经济提速挂钩、经济增长一味依赖GDP提升的乱象,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帮助我们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却忽略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和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一再地夸张强调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生态环境的压力急速增大,生态环境质量令人堪忧,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仍然面临着所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生态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多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由于实践的盲目性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尚不充分,目前人类的若干实践活动都仅仅局限于短期的利益与需要,往往忽视了永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

资源利用失衡、环境破坏与污染、经济发展代价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影响着城市社区景观建设的规划。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方面。必须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蕴含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对于科学审视当下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源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矛盾分析

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目光局限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却忽略了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不仅降低了生态产品供给的质量,而且极大地破坏自然生态,使得生态系统功能急剧退化。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演化为遏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因此,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矛盾,这值得我们反思。

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魂”和“脉”。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产生与展开是人类历史向前推进演化的最根本动力,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发展进程。“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由于人自身存在着发展自身的需要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基于这个本能,开始他们对世界的丈量,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社会历史源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同时也作为客观历史现象被留存下来。渐渐地,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出的东西不仅越来越精细,而且科技性越来越强。生产主体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延伸,人类对世界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加上各种工具的优化,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大踏步向前迈进。总之,实践是人类历史产生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出各种形式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整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当今全球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限制。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气污染严重。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这是一种由于自然过程或是人类活动的存在,很多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物产生影响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最终危害自然界及生物的现象。二是生态脆弱退化。人类的生活天然与湖泊、湿地、海洋等息息相关,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对生态带来了极大损害,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三是生态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提出蕴含着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它完整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结构即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统一体。拿“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旧有生产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和较大产出,但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等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

新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我国已经从单纯强调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注重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极大地提高,实现了物质生产能力的巨大飞跃,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在不断释放曾经被束缚了的市场活力,然而,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此时还出现了资源不合理消耗过度、生产的产业垃圾堆积的现象,脆弱的环境以及有限的资源严重制约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产业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因素仍然存在。推进绿色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着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马恩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质阐释,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依然得以保留,而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因而必须以此为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与马恩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分析并逐步协调两者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客观发展过程,其中伴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引来经济基础的变化,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因而必须采取适当的调整以便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历史深刻变革和现实国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新時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逻辑与路径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生活、创造财富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稳步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不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需要得到恰当地处理。目前我国现代生态治理体系仍在不断完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4]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绿色化,改变过往重视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忽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的现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整治,实现城乡污染治理并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基本问题的“突破点”。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必须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作为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供给与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供给应以需求为准,需求是供给的最终目的,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改善生态治理,实现绿色发展,既要做到重视绿色环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统筹各方面群体的需求,实现协调发展。

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了用“生态红线”来衡量利用限度,“生态红线”主要分为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三大区域,也就整好对应了因情况不同施策的应变方法。这体现了一种底线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的运用。设定一个合理的保护线,允许动态的调整,但绝不容忍底线的突破,这无疑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很多方面的修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去我们对生态的破坏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现在很多的补救与治理措施也必须做到精准持久,打赢生态保卫战绝非是一日之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用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负责人。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5]因此,人们只能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办事。社会基本矛盾在内涵上存在同一性,但在其性质上又彼此存在差异,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启示我们衡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者间的和谐,必须考虑到它们与生产力适合与否,利用好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带动社会基本矛盾解决。

考虑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对于生产力的“决定性”反作用。要辩证地看待社会基本矛盾的适应和不适应的关系,当下中国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改革进入到攻坚区和深水区,很多固有的生产与发展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看到事物发展即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前途上是光明的,然而,也要考虑到在这个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处理环境问题、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时保持科学、辩证、理性的态度,转变发展理念,坚守生态改革的根本目的,把握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大力普及绿色发展教育,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为发展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发展动能的创造性转换,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库存,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低碳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这样充满哲学意蕴的生态哲学理念正在中国大地上悄然传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及时处理生态环境遗留问题,持续推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基于美好政治生活需要的绿色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绿色制度体系,建设绿色健康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罗平汉.治国理政这五年: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巨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6-59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4] 谢春涛.中国梦 我的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

[7] 中共中央党校组织.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70.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猜你喜欢
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