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威
摘 要:为了确保公权力为民所用而不被私用,列宁晚年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监督制度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自己之前的政治监督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他晚年的《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两篇著作中。本文从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列宁晚年的政治监督思想进行了简单评析,并以此对当代我国政治监督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列宁;晚年;监督思想;评析
列宁认为,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国家的政治监督机制极不完善,监察工作的状况很糟,一些党员干部在革命成功后,严重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等行为时常发生,腐蚀着党和国家的根基,破坏了党的形象和威信。他晚年时期,在如何保证公共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被私用,如何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监督制度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列宁晚年政治监督思想主要内容
1923年,列宁先后写就了《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两篇关于如何对当时苏联政治监督制度进行改革的文章。从这两篇文章中,列宁的整治监督思想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一)每两月召开一次党的中央全会,并使其成为党的最高代表会议,同时要有中央监察委员会参加。
(二)把中央监察委员会提高到与党的中央全会同等的地位。改组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提高监察机关的地位,使“我们的中央全会就会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起最终走上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的道路”[1]。使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全会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在列宁看来,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中央委员会及其他机关工作进行监督。
(三)提高工农检查院的作用。列宁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中说:“把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结合起来,工农检查院因此能获得很高的、至少不亚于我们外交人民委员部的威信”[2]。在《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指出:“工农检查院本来就是为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而设的,它的活动应毫无例外地涉及所有一切国家机构:地方的、中央的、商业的、纯公务的、教育的、档案的、戏剧的等等——总之,各机关一无例外”[3]。
(四)改组臃肿的国家机关。当时苏维埃国家机关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虚浮臃肿、应到取消的。在列宁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推诿扯皮,无事生非,效率低下的状况,使机关各单位职责分明,减少开支而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使国家机器协调有序地运转。
(五)精简人员,提高素质。列宁认为我们在精简监察机构人员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素质。他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中说到:“应该把工农检查院的职员缩减到300—400人,这些职员要经过专门考查,看他们是否认真负责,是否了解我们的国家机关,同时还要经过专门考验,看他们是否了解科学组织劳动特别是管理、办公等方面劳动的原理”[4]。在《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指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5]。
二、列宁晚年政治监督思想的历史进步和局限
列宁晚年的政治监督思想,是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的一种理论升华,对当时稳固国家管理和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列宁的政治监督思想中,把党委和监察机关处于平等和平行的位置,这样有利于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防止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出现权利过于集中、独立专断等官僚主义问题,为确保公权力为民所用而不被私用,净化政治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保驾护航,维护了政权稳定。对国家机关中臃肿部门的改组,有利于使机关运作更加高效,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监督工作开展更加扎实有力,工作的程序制度也更加法制化、制度化。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监督队伍中充实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和业务精干的有识之士。这一方面淡化了机关老人在进行革命斗争时存在的简单粗暴的执法理念,另一方面优秀的机关人才可以使党内监督工作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模式。
但是,列宁晚年由于自身处于执政党领袖地位的实际情况,在看待和思考对执政党的监督问题上,必然带有他所代表阶层的局限性,维护其特定的政治利益,从而在政治监督体制的设计方面定然会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考虑监察委员会与党委会两者关系的设计上不合理。他既强调监察委员会与党委会两者是平行的国家机构,并且拥有同等的权利,又指出“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同級党委必须执行,不得撤销,二者不能协调时,提交同级党代会或上级监察委员会解决”。这就导致党的委员会受到同级党代会、同级监察委员会和上级监察委员会多头领导的局面出现,如此的制度设计是不合理的并且自相矛盾的。另外,列宁设想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构成“最高代表会议”,在党代会闭会期间行使权利,但却没有明确规定这两个机构的人员在最高代表会议中的职权划分。
第二,在制度对权力的制约方面不够重视。苏联是一个一党专政的集权制国家,党的领导人的素质和修养对全党的前途和命运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同时,这也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列宁看出当时斯大林集权思想较重并且和托洛茨基在某些方面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希望把斯大林从领导职位上调开来维护党的稳定。但是,列宁只考虑到如何通过加强党中央的监督力量来强化对党内高层的监督,却没有想到用法律、法规等制度来给党内高层,特别是“一把手”进行定性、定位,限定其权力和任期。从后来苏共的执政历史来看,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依靠制度来制约和规范权力的运行。
第三,对党外民主监督的作用不够重视。卫国战争之后,苏联一党专政的体制在国内更加稳固,没有了党外监督和战争的洗礼。在这种情况下,列宁认为对苏共的监督只能由苏共自身来完成了。从而,他提出了提高监察委员会地位、提高工农检察院作用、提高监察机构人员素质、改组工农检查院等改革建议。然而,在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国家中,仅靠执政党自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三、列宁晚年政治监督思想对我国政治监督体制改革的启示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政治监督体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党的十九大把政治监督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但是列宁晚年的政治监督思想对我国当下的监督体制建设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各级巡视工作,加大巡视覆盖面,做到无死角全面监督。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的,要实现巡视全覆盖。在巡视过程中,面对部分复杂和困难情况时,可以给巡视部门一种特殊的监督职权,要跟踪督办移交到相关部门的案件,建立处理结果定期反馈机制;在巡视后期,要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有责必究。
第二,要强化监督权力,提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地位。目前,我国监督机构是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虽然其职责较为明确,但仍然是受到各级党委领导,监督作用发挥有限。列宁晚年提出同级监察委员会与同级党委会是平行的关系,不互相隶属,同时要加强对党的最高层的监督。对于我国而言,赋予国家监察机构独立的权限、与同级党委平行的政治地位是提升监督机构工作质量和效用的关键所在。
第三,要加强民主监督力度,提升党的执政活力。一是加强和改进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不仅是指其他民主党派的监督,还包括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其他社会团体监督,是对政治权利主体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这是对我国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监督和同级纪律监督的一种补充,对我国政治的监督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列宁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的主体作用历来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广大群众自觉地行使国家权力监督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源泉之一”。二是加强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列宁领导时期,苏联实行一党专政,查封了其他党派的出版机构,形成了”党外无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之后苏联解体,俄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对于我国来说,要强化社会各界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列宁的政治监督思想与我国具体改革实际想结合,实现我国政治监督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激发其对经济基础的积极的反作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版 第43卷 第373页
②《列宁全集》第2版 第43卷 第375页
③《列宁全集》第2版 第43卷 第379页
④《列宁全集》第2版 第43卷 第374页
⑤《列宁全集》第2版 第43卷 第380页
[参考文献]
[1]列寧.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樊欣.列宁党内监察思想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1,(4).
[3]朱俊峰.列宁对党内民主的最后交代[J].学习时报,2011,(2).
[4]黄勇,武彬.列宁构筑“三位一体”全力监督体系的思想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3).
[5]李鸿新.论列宁党内监督思想对我党监督机制的启[J].经营管理者,2015,(1).
[6]孙小泽.列宁晚年著作《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观察,2017,(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