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监管的主要工作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国际金融情形风云变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而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环节正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回归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实体经济;双支柱调控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根据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金融的改革内容分析得出,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内涵及对策进行几点简要的阐述。
一、防止系统性金融性风险发生的内涵
金融监管的主要工作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国际金融情形风云变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一般性金融风险不同,它能够导致强大的市场动荡,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要点,每个国家的监管有其同一性,但也各有其侧重点。对于整个国际经济来讲,要点是防止来自资本市场、房地产行业等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所引发的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要点则是防止整个金融行业普遍存在问题。
(二)新时代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金融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是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金融体系发展稳健,整个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仍在控制范围之内。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走进新的发展空间,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工成本提高、消费者需求层次上升、部分行业产能富余、国际竞争严峻等各种新的问题,发展艰难。此外,自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开始,国际经济形势仍未整体好转,影响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因此,国际国内各种问题影响了我国整个金融市场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增长速度比实体行业的发展更迅猛,容易导致资本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体制与金融行业的创新速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许多金融操作不在监管范围之内;我国整体金融行业的盈利更多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操作,投入实体行业的资金显著下降,并且愈发严峻。从上述表现可以得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脱离实体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随之越积越多,没有实体行业的支持金融行业也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新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貨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需要多种举措共同实施,十九大报告提出双支柱调控框架,其是由货币与宏观审慎两种政策组成,利用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达到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目的。
(一)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涵义
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发生之前,国际各大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模式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价格的稳定,这种模式在很长时间内有效的起到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目的。然而,此次金融风暴的发生显示,稳定的物价与健康的金融市场不是同一个概念,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是由金融市场内部的影响与顺经济周期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要达到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目的,金融调控需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共同作用。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能够维持人民币汇率,还能够保持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在自2009年开始的多份金融监管报告中提出该模式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整个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和部门合作方面还有欠缺,该模式一直未正式实施。随着我国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变化,直到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该模式并加以强调。
(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作用
保证金融监管各部门合作渠道畅通。通过该模式的内涵可以看出,其有效实施需要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的通力配合。此前,有关金融监管会议强调,增加中国人民银行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任务,将具体责任分配到具体的部门,并提出设立一个专项负责各金融监管部门沟通的新部门,并且该部门的监管职责还包括资本的流动。
增强金融监管的实施力度。我国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目标的达成,需要在有力的金融监管下完成,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成为重要途径。因此,对我国金融各监管部门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法律、法规和监管纪律的执行方面。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趋势仍然向好,各种问题会随着制度的建设逐步解决,当然,这些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发展及合作共同完成。
三、新时代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点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不论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还是维持稳定的金融市场,需要的除了增加监管的力度之外,更根本的是制度的建设,也就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通过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把金融行业的主要业务放回对实体行业的支持上来。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行业的内在逻辑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是,主要盈利更多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操作,投入实体行业的资金显著下降,并且愈发严峻。这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所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重中之重是,将金融行业的主要业务放回对实体行业的支持上来。实体行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其比重超过百分之八十,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因此,在新一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当中,银行业依然是重要的改革对象。
(二)引导金融行业回归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
1.提高金融的监管力度。十八大以来,原银监会的监管重点之一正是银行业,包括理财方面、同业操作等多项,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银行业内部资金续转的监控,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例如,理财方面,银行此类业务下降明显;同业操作方面,仅2017年,年末与年初相比下降数额超过2万多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根据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统计,仅2017年,境内各商业银行的自查人数近6万人。
2.适当放宽普惠金融的准备金水平。金融行业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大型实体企业,还包括各种中小微企业及公共项目。针对后者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其准备金水平实施适当放宽。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违背中国人民银行所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公益性项目的金融支持。
3.提高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水平。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还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水平。其一直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包括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提高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水平,主要还在于“去杠杆”的有力实施,这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有力武器。
4.深化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一方面,虽然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离国际货币还存在相当差距。当然,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我国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国际化水平的增强是必然趋势。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对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使得金融行业躺着收钱的日子一去不返,有利于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应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10.18.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Z].2017.9.29.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