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摘 要:中国传统官员素质伦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收诸子百家等各派思想形成的价值体系。儒学作为古代官员素质伦理的指导思想,是随着历代统治需要而不断补充完善而才的,其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强调德治和自律。在发展历程上,先后經历了先秦奠基时期、汉晋定型时期、唐到宋初发展期、宋元明清高峰期几个主要阶段。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员;素质伦理;历史演变
儒学伦理人文体系在我国两年多年的有史历程中一直绵延不绝,且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是被官方和统治者正统维护的价值人生理念,自然也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标准。把这种伦理从儒家人生价值观在历史上的各时期的演进特征中剥离出来,便可更为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代对官员素质价值观念要求内涵。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我国古代对官员素质价值观念要求的历史演进进程。
(一) 先秦时期:儒家价值观的出现与定型,士大夫阶层始接受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社会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各国纷纷变法,思想家群雄并起,纷纷确立了自己的救世观,建立了中国初级哲学理论体系。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学伦理体系,是之中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孔子从士族阶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政”“德治”的朴素观点,认为统治者统治民众的时候,要符合礼仪,对于士阶层,更是有针对性的创设了“仁德”和“克己复礼”的理想人生价值观。换而言之,中国古代上层社会所奉行的人生价值理论,表面上看呈现出儒法道墨百家并行的纷呈景象,实际上却是由儒家学说作为根本基石。因此中国古代官员的价值观的最终归宿不外乎是一个:“成圣”,这是由儒学的终极要求决定的。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又在其理论体系上进行了补充,综合构成了古代上层人士所奉行的价值修养晋升路径,后来人们把这一修养过程归结为“内圣外王”。孔子、孟子均有官职在身,孔子的目标是入世,他于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于治理中都一年因政绩斐然被升为小司空,晚年官至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可以说也是当时官员代表之一。儒学的道德教化思想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自然被官僚阶级自发推行起来,成为一种风尚,如孟子的“仁政”思想,所以对官员的价值观要求自然限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圣贤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观点逐步为士大夫阶层接受。
(二)汉至魏晋初期:儒家价值观占统治地位,官员高度崇尚
秦汉之时,我国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混乱割据局面结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发展,人们生活相对稳定。秦朝初建立时,由于高度中央集权的需要,酷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标准,法家价值观在处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上,官员的价值要求转变为“信赏必罚”“务必功利”①等,主张对主张对人民严刑峻法,价值取向上追求“尊君”、“重权”、“民本”的三者统一,对官员自身的道德观念要求相对淡化。但这一对官员的素质价值观念的要求转变没有持续很久,很快随着秦朝的覆灭而消亡了。
秦朝之后,汉代统治者学习了秦朝的教训,认为“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者哉?教化之所至也。”②儒家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的特异性的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汉初汉武帝命令董仲舒结合了法儒道墨多家思想,为其朝政量身制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价值体系,这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体系影响深远,可以说汉代以后的统治理念和价值理论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研究的。统治者改变博士原有制度,传授经学,当时便有五经博士之说,大力推行儒学的教学文本经学,读经之风圣贤,经学甚至成为士官的晋升途径,士人致仕,必须先读经,再习礼,用经学的严苛道德要求砥砺自身,这时官员培养自身的素质价值观目标就限定于汉初的经学之中,儒家入世立功的价值思想显现出来,成为官僚阶级的价值标准。士大夫们投身于考经之中以实现儒者“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的目标,进而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价值标准,为士大夫阶层自觉接受并崇尚。
(三) 魏晋时期:呈现儒道杂糅,官员价值观主流仍崇尚“仁政”
由于魏晋时期政局动荡纷乱的政治特殊性,传统的官僚制度濒临瓦解,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官员由经学推举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魏晋时期,礼教失去精神内核,流于形式。同时,士人的思想领域受到极大震荡,汉代以来根深蒂固的经学观渐渐式微,儒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受到冲击,种种条件引发了道家思想的复燃,产生了魏晋独有的“玄学之风”,但这种风气多见于仕途不得意的魏晋名士身上,官僚阶级仍坚持儒道的“仁政”价值观,虽有部分人受到清谈之风的影响,这部分人认定的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自然原则得到空前提升,但朝廷对主要官员的素质价值要求仍限定在“儒”与“法”上面,曹操政治集团就是典型。虽然曹魏集团曾多次要求魏晋名流阮籍等人致仕,但其对官员的价值观取向要求仍无法脱离儒学的根本限制。
(四)唐与宋初期:经学得到长足发展 ,德钧以才
从隋唐五代的混乱割据到宋朝的重新统一,社会的大动荡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儒学的重新复立,恢复成正统核心价值观。同时,科举制度的实行及佛教的东传和道教的流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官僚阶级的价值取向。《唐六典》记载:“凡选授之制,……以三类观其异:一曰德行,二曰才用,三曰劳效。德钧以才,才钧以劳。”唐代对官员的考课之法有“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③宋代建立以后,儒学的到了长足的发展,经学换发出了新的面貌,宋代统治者设立的“明经”、“进士”等官僚制度给广大士子又敞开了“学而优则仕”的大门,仕宦被儒学浸透。宋代也延续了唐代的“四善”标准,如宋神宗时期制定的《守令四善四最》。安定的朝政生活让这时期的士阶层重新恢复了以德为先的伦理追求,唐代名相魏征认为:“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④宋代名相司马光认为:“礼与刑,先王所以治群臣、万民,不可斯须偏废也”⑤。南宋刘克庄认为:“失人心非良吏矣,犯公议非贤士大夫矣。然则是约也,岂不严于法乎?”⑥
(五) 宋元明清时期: 程朱理学成为普世道德标准,经世致用
从宋代中期到清朝前期,王朝统治者都不约而同的利用儒家思想来维系与巩固其政权,故唐代以来儒学理念始终占据着官方正统地位,其各派思想在不同程度兼收并蓄综合形成的价值体系经久不衰。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儒学终于在宋代完成了“教科书”的创立成就——《四书五经》的编纂,程朱理学成为普世道德要求标准。以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心学借鉴禅宗义理,创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体系,主张修心,内求自心本性良知并外化于心外之物的修习路径,创新发展了儒学。以北宋张载和明末清初王夫之为代表的张王气学改变了传统的儒家唯心论思想,创建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气学思想,并主张“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的知行合一的官员素质价值观。“内圣外王”的核心内涵进一步扩大,主流士大夫阶层铿锵得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仁爱观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⑦的崇高使命。官僚体制的官员素质价值观要求由理学中孕育而生:以伦理纲常为本,追求内圣修养之极限。
[注释]
①[战国]韩非:《韩非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版,第180页。
②[汉]陆贾:《新语·无为》,庄大钧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6页。
③[唐]李林甫:《唐六典·吏部》卷二,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2页。
④[唐]吴兢:《贞观政要全译·论择官》叶光大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⑤[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进士策问十五首》卷七十五。
⑥[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龙溪县复平粜仓》卷八十九。
⑦[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33页。
本文为山东行政学院创新项目《中外行政官员素质结构历史演变对现代启示》(项目编号:2017ky03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