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弹幕文化现象浅析

2018-11-06 10:15王姝婉
山东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弹幕群体文化

王姝婉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弹幕正在悄然兴起,近几年发展迅速,深受青年群体的欢迎。针对青年的健康成长,从弹幕和弹幕视频入手,通过介绍弹幕在新媒体时代的使用特征和分析弹幕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动因,希望从教育、立法、技术等方面做出引导,使弹幕成为青年群体的良好伴侣。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弹幕文化

一、彈幕与弹幕视频概况

(一)弹幕

首先从字面来看,“弹幕”指炮火射击密集得像幕布一样。它最先在军事方面得到应用,指运用密集火力对某一地区进行轰炸,从而摧毁目标。弹幕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日本兴起的弹幕射击游戏和弹幕视频分享网站。2007年创立的NICONICO动画是日本最流行的弹幕视频网站之一,不只是它的内容,在评论下找到用户心理认同才是其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当观看网络视频时,用户能够经由视频播放器发送实时评论并被保存。当视频再次被用户点击播放时,评论字幕由播放器加载并与视频文件对应。“随着视频节目的播出,弹幕通常会出现在屏幕上。从内容上看,弹幕内容与视频本身的内容密切相关,大多属于即时评论或“吐槽”[1]。

(二)弹幕视频

2008年,国内动漫视频网站AcFun引入弹幕技术,着眼于原创视频的发展,在弹幕功能的催化下,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于是,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开始使用弹幕技术,如哔哩哔哩、Tucao、土豆等。截至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均具有弹幕功能,将原有的网页评论功能演化为视频屏幕上的实时评论。在观看视频时,网民可以自由评论,他们还可以自由选择评论文本的颜色和大小,以及在屏幕上显示的位置。

二、新媒体时代弹幕的使用特征

(一)即时性与互动性

与传统的视频观看模式不同的是,视频信息与弹幕滚动同时发生,因此传播行为与信息内容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步性。传统的在线视频评论通常附于视频之下,以列表形式分条呈现。这些评论杂而无章,观众很难找到特定画面和情节的评论,从而产生一个较大的时间差。

弹幕内容与其画面和时间节点相对应,便于观众彼此之间的实时交互,使弹幕越过时间和空间的屏障。“观看视频的观众共同参与构建弹幕内容,形成一个场域:即视频——弹幕发布者——他人(包括其他发布者和观看者)。”[2]。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观看视频的观众可以相互作用,在使用弹幕的基础上建立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关系。

(二)碎片化背后的解构与再生产

弹幕的出现导致观看模式的碎片化,对视频当中某个点的详细讨论分离了视频本身内容的整体性,甚至有可能偏离原本的视频主题。弹幕本身也带有极强的干扰性,观众被迫将注意力转移到弹幕和视频的连接上,颠覆了传统的视频观看模式。

媒体技术发展会给弹幕文化带来一定限制,例如对字符数量和屏幕滚动时间的规定,使得弹幕更多呈现只言片语。但对于新的语境和文本,碎片化正是意味着建构。[3]观众对传统评论模式的信息捕捉能力较差,而碎片化带来了评论的针对性,一些精彩的评论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引发共鸣与思考,从而在特定兴趣群体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机制,推动网络语言的发展。

(三)与主流文化的对抗和融合

由于弹幕语言的自由性,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不规范语言,甚至出现“三俗”内容,特别是在“80后”“90后”群体中。除及时评论外,弹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吐槽恶搞,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消解。

在新媒体的传播和辐射下,弹幕语言从封闭的小群体走向一个广泛而开放的群体,并且逐渐流行于各大视频网站,并引起了广泛的传播。这表明,弹幕语言正在一步步接近主流文化。

三、青年群体的弹幕文化在国内流行的动因分析

(一)社会交往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有了对社交的需求。90后一代青年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信息结构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种兼具社会娱乐功能的媒体,视频自然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选择,视频网站独特的弹幕文化也自然成为了青年群体交流的基础。

(二)孤独感引发的社会互动

弹幕是一种互动形式,更是一个开放的参与平台。有研究表明,孤独感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情绪体

验。[4]在这个平台上,青年群体的言语表达与他们的日常关注保持高度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得到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或思想上的交流,从而分散青年群体对于孤独感的注意力。他们在弹幕中得到的回应、引发的共鸣也带给他们以归属感和愉悦感,远远超出了他们内心对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期望。

(三)想象中的“观赏共同体”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表达了“民族”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形式,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社会事实,这一理念仍然适用于全球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青年群体在弹幕视频中有着共同的心理需求: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通过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弹幕凝聚了大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个人,形成了“观赏共同体”。此外,通过加强成员对群体的边界认识,增强了“观赏共同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影响力。

四、积极引导弹幕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治理规范,引领青年正确传播

目前,中国弹幕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恶意、极端评论和庸俗化倾向,容易引发青年情绪波动和争相模仿。但是,中国的网络治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重视弹幕审查,及时关注网络的动态信息,把握舆论的主动性,积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弹幕视频网站也应具备相应的管理系统,设置敏感关键词过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弹幕评论发送的内容和范围,并开启用户弹幕举报功能,及时删除不良言论。

(二)加强弹幕礼仪建设,提高青年媒介素养

面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低效,文化引导的重点应放在青年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上,弹幕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提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网络媒体应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青年使用弹幕评论时,应该尝试将弹幕作为正常媒介,保持理智。

(三)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提高青年群体的辨别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新的社交媒体,社区成员在这些平台上讨论各种话题,一些活跃的成员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地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并逐步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并对其产生影响,这些用户就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5]为了取得长足发展,弹幕评论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改进评论学科的教育建设,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意见领袖应明确自身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高效地筛选和分享内容,不断提高弹幕质量,成为健康信息的生产者和制造商。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视频的高速行进趋势不可逆转,弹幕的出现更是注入了更强大的力量。弹幕是一种互联网功能,也是一种青年文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素养的提高,尤其是青年群体媒介素养的提高,弹幕视频将使视频社交时代发生变化。我们应当做的是,以更贴近青年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努力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年。

[参考文献]

[1]张聪,常昕,陈颖.浅析“弹幕”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J].东南传播,2014(12):12-14.

[2]王卓尔.弹幕的发展现状透视[J].青年记者,2017(02):89-90.

[3]徐媛.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弹幕族文化现象研究[J].学理论,2015(34):166-168.

[4]王晓刚,陈桃林,蒋灿,陈卓.大学生孤独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6):622-623+626.

[5]程秀芳.基于意见领袖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1):16-17.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0)

猜你喜欢
弹幕群体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