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性视角下的虚无主义

2018-11-06 05:50陈晓琪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

陈晓琪

摘 要:

本文借助尼采的透视性视角来理解虚无主义,从“人类中心论”、生物学意义上的透视学以及透视的“外观”产物解释欧洲虚无主义时代的到来。用透视源动力——“强力意志”来解释虚无主义的不同;继而探究借助透视性视角走出“虚无”的可行性,借助透视的产物及透视下生命力的向上增长论述虚无主义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虚无主义;透视性视角;强力意志

根据尼采的说法:虚主义是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上帝死了,最高价值丧失价值,付于其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丧失价值,一切皆虚妄。而尼采的透视主义(Perspektivismus),是指把一切认识看作人对世界所作的透视,其视界由人的生理组织、生存需要、强力意志等因素所限定。因此,进入视界的是依人的视角转移的事物之关系,而决非与人无关的某种终极实在或世界本质。虚无主义与透视实则有所关联,正是由于人类“透视”着世界,并且人类意识到自己在“透视”世界,欧洲虚无主义的时代才到来。

从人类中心论而言,人类透视着世界,从自身视角出发看待一切事情,一切认识都是打上了人的烙印的,一旦人类明白人类一直是依据“自我”塑造和理解一切存在时,那么人类就开始质疑“上帝”。尽管在这之前“上帝”是人类在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时自己设想的终极“实在”,用以解释一切人类无法解释的东西,但人类没有意识到是自己设置了“上帝”。一旦意识到上帝是“透视”下自己塑造出来的,那其作为最终“实在”、“最高根据”是站不住脚的,而依托于神圣“上帝”的道德也因此崩塌,因而“上帝是真理”逆转为“一切皆虚妄”。

从生物学意义上而言,人类“透视”着世界,由于人类是由许多情绪冲动组成的多元体,是“情绪冲动的竞争以及某一情绪冲动对于本能的支配”,带来透视中心的多元,那么對于人类自身来说,世界可无限解释,存在许多“真理”,也就无所谓的“真理”。一切解释只是人类的信以为真的信仰,是没有实在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设置,一切目的和意义都是人设立的。没有“真理”,一切皆虚妄,虚无主义时代到来。

再从透视的产物来看,在尼采看来,“透视”的产物是Schein(外观),人类“透视”着世界,看到的是“实在”的“存在形式”——“外观”,而在“外观”之外没有“实在”,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透视关系的世界,那么传统形而上学所说的“外观世界”与“真正的世界”(超越一切透视关系的世界)的划分也就不存在,人类之前一直追求的本质根据也就不存在。既然没有终极真理,追求不就是徒劳的?“透视”世界所得产物引发人类对自身的追问,导致了欧洲虚无主义时代的到来。

“透视”之下,欧洲虚无主义到来,“上帝死了”一切皆虚无,旧信仰崩溃,但由于“透视”中心力的量与质的不同,便有循着意志必向强力的作为精神力提高的标志的积极的虚无主义(der aktive Nihilismus)与作为精神力的衰落和倒退的消极的虚无主义(der passive Nihilismus)。

由于透视主义就是解释,置入一个意义,或者说置入价值,而由于前面论述的事物本无意义存在,那么这个置入意义的过程始终有待完成,把该物放置于同“我”的关系之中,问它对于“我”是什么。“解释本身作为强力意志的一种形式,为作为一种情绪冲动的生存所固有”,因而透视的原动力是生命本身,透视的发射中心是生命本能、强力意志、情绪冲动。

而如何走出虚无的困境, 借助“透视”走出“虚无”具有可行性。

首先,尽管“透视”的产物为“外观”,但“透视”着世界,意味着已经关注到这个“实在”的世界。从“透视”视阈的重新确定引发的价值的重新定位来看,“上帝”被我们杀死了,一切皆虚妄,因而一切皆允许,挣脱之前种种束缚,“地平线对于我们仿佛终于重新开拓了,即使它尚不明晰,我们的航船毕竟可以重新出航,冒着任何风险出航了,求知者的任何冒险又重得允许了……”。人类可以看到新的东西,重新确定位置设立新的价值,而不是在老位置上安上新的价值。

从“透视”中心——“强力意志的角度”来说,“透视”中心——强力意志,对世界进行解释,为其置入意义、价值,是一切解释评价的出发点。但当人类“透视”世界之后面对“外观”时,深刻意识到过往的“价值”都是人类自己设立时,人类就会回归到“透视”的主体——人类自身,审视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此时生命并未完结,是个有待完成的状态,随着我们透视视阈的变化以及我们情绪冲动,我们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不是凝固而是流变的。如此,我们重新估量价值,是对生命价值的估量,“恢复生命作为最高价值的权利”,但不似之前那样有个不变的价值诸如上帝或者柏拉图的理念。然而价值的不确定性并不影响人们对其信仰,因为“自我满足并不是与它相关的东西的价值尺度,一如自我满足的缺失并非否定某个事物的价值的反论据”,主观的自我满足感并非衡量价值的尺度,那么真正衡量价值的尺度价值是什么? “真理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呢?用关于提高了的权力的感觉(‘一种确信之信仰)——用有用性——用不可或缺性——简言之,就是用优势。”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就看它是否是生命增长的显现。

那么,借助透视的新的价值的创造是否也会使人遁入虚无的困境之中呢?

首先,透视性视角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的视角,任何力的中心都可能形成透视的视角。“过去的幼稚性只在于,把人类中心主义的特质当做事物的尺度,当做衡量`实在'与`非实在'的准绳:质言之,就是把某种限制性条件绝对化了”“透视”之下,固然将人的因素归属于“价值”之中,但并非只有人才能够拥有构造价值的视角,“每个力之中心———而不仅仅是人———都从自身出发来构造其余整个世界”。因此,借助透视的新的价值的创造并非仅仅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还有,透视性视角下新的价值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主体意志的强力等级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这就与强调自我实体的唯我论有着根本的差别。所以,在“透视”之下,可有价值的重建,在一定程度上不“虚无”。

但由于“透视”之下是“外观”,“外观”之外无“实在”,对世界的认识是“透视的幻觉”,基于前面的论述,透视中心——“强力意志”之力若无能上升,那没有能力信仰是正常,亦即“虚无”是正常。

透视之下,既有为了我们 “称手”而对世界的的“图解”,也有我们艺术化美化的产物,“这个透视世界,这个视觉,触觉,听觉世界,对于一种精致得多的感觉器官来说,是虚假的……看得愈透,我们的价值估价就消失得愈多,——无意义性近在眼前了!”这里,是否真有存在着的客观的世界呢?“‘有效乃是真正的‘存在事实,惟一的‘存在事实”。人们为了更有效地生活,才相信存在着“事实”,“事实”恰恰是人们为了实践之故而构造出来的信念。再有,面对越真实的世界,人会越怀疑自身,会对世界产生恐惧,如用显微镜看世界,会被无处不在的细菌吓到。而“透视”下的世界带着朦胧美,强力意志“透视”世界,在实行“透视”这一举动已考虑到世界这个“实在”,不过分失真;但由于是透视性视角,所以不是对世界平面镜式的反映,有美化色彩,不必真全真,透视主体受强力意志牵引对价值进行探索, 再有,“透视”之下,生命通过不断变换视角、不断创造基于新视角的智力成果,来达到提升生命力等级的内在要求,使生命不仅仅是自保,还向上增长。如此的“虚无”,尚未不可。

[参考文献]

[1]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3]海德格尔:尼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4]邓晓芒: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J].江苏社会科学,2008(2).

[5]王恒: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J].南京社会科学,2000(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
质疑与重估:论《医学虚无主义》及其局限与启示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层传播及应对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微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与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