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贻蕙 洪丽敏
摘 要: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300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测试对象,运用体育锻炼动机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对其进行锻炼动机和运动量的调查测量;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其进行体质测试以及数据采集。基于自我决定的理论,探索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体质健康水平的联系,研究得出:自我决定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运动量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体质水平,其中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与二者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手机等移动设备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各种游戏、社交、直播等不同类型APP层出不穷,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周围,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受欢迎程度都难逢敌手。相对于需要足够体力、毅力、恒心和时间付出的体育锻炼,越来越多的同学更愿意选择动动手指就可以进行的“吃鸡游戏”、“刷抖音”……也有部分同学会因为体育课的任务或是看了某些运动达人的直播视频进行心血来潮式的锻炼,但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便很快放弃。运动时间没有保证,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逐年走低的趋势了。学校是塑造人才的熔炉,对于学生也是某种意义上相隔于社会的保护层,而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时,身心健康水平是其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前提和保障。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关于人类行动和人格的宏观理论,同时也是关于人类心理需要的理论。根据SDT理论的无动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内部动机不同的动机类型,对个体活动产生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下,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自我需求,对大学生增强体质提供实践指导非常有必要。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300名大一、大二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为98%。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采用梁德清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Mullan E修订的体育锻炼动机问卷等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育锻炼动机和运动量的调查测量;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其进行体质测试以及数据采集。
2.2.2相关性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对象体育锻炼动机与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质的关系。
2.2.3数理统计法
通过运用SPSS17.0和Excel等对调查问卷、量表和体质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体育活动等级
3.1.1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统计描述与自我决定水平
体育锻炼动机的问卷采用5级评分制,共计19道题,最后分别测算无动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内部动机的得分,分数越高代表此种动机作用越大。
从表1可以看出外部调节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中得分最高,为4.716分,表示当前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受外部调节影响最大;除无动机外较弱的是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分别是3.233和3.346。总体上平均得分为3.885,表明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处在中等水平,但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动机还略有不足。
在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行为,也有少数比例的同学不会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如表2所示,正得分的人数是267人,其中最高得分是74分;负得分人数是27人,其中最低得分是-20分。
3.1.2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运动量
对于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统计,则主要从活动的强度、活动时长(每次)和频次(每月)三个维度进行衡量,量表题目得分区间设置在1—5分,每道题分别对应5个选项。
从表3中显示体育活动强度的分数是3.602,表明进行的体育活动大多是中等强度其较为剧烈;活动时长分数为3.398,表明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能维持在半小时左右;体育活动频次的分数为3.448,表明每月进行平均3-4次的体育活动;总体平均得分为3.483,说明高校大学生的运动量等级适中,尚未达到较高水平。
3.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统计
根据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标准和要求,男生测试的项目分别是身高体重、1000米、50米、引体向上、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女生测试的项目分别是身高体重、1000米、50米、仰卧起坐、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
通过对样本同学的体质测试,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进行了分数统计,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测试优秀人数非常少,仅有4人,占比1.36%;测试达良好的45人,占比15.3%;大部分同学处在合格水平,有217人,占比73.8%;不及格的也有28人,占比9.52%。
4 分析与讨论
4.1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分析
外部调节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中得分最高,为4.716分,其次分别是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整合调节和无动机,与前人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可以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体育锻炼动机的平均得分为3.885分,也说明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水平尚可。分析其中原因,教师布置的体育锻炼任务和锻炼目标、学校新建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以及体育课程推广的新项目或新教学手段等,都能激发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并且可以在一定时间都能发挥作用,但诱发持续锻炼和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行为并不能发挥长久作用。相比外部调节,出于自我发展需要和自我认同产生的体育锻炼动机积极性和长久性能有更好的保持,学生们更能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愉悦、动力和成就感,进而更好、更有效率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产生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2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还有很大提高空间。分析其原因可能大学生因自我认识不同,仅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学习之余的普通调节方式,目的是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或是交友交流,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还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将其作为促进自我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后,每次进行体育锻炼都能获得很好的体验和成就感,不单提高了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协作的机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3高校大学生体质水平特征分析
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通过对样本同学的体质测试发现,测试结果达到优秀人数非常少,占受测试同学人数的1.36%,测试达良好的同学也不多,占比15.3%,大部分同学处在合格水平,占受测试同学人数的73.8%,不及格的人数占比9.52%。该结果与运动量和体质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中有明确体现,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所以受自我决定动机不同而进行的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行为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部分同学体育锻炼水平不够,运动量达不到进而无法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体质健康水平。
基于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機能够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预测作用,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起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于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2]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4(1):5-7.
[3]《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J].青少年体育, 2016,3(12):1.
[4] 陈栋雪.运动动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及预测——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科教导刊, 2014(36):101.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