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引导学生课内海量阅读的整合教学模式,而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考验的是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只要策略得当,学生由读到写自然兴致盎然。实践证明,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借共鸣点,引导学生发现素材。大部分学生平时虽有积累,可到习作时还会有“无米下锅”之感,究其原因是缺乏发现素材的慧眼。其實,教材中的课文选材特点很突出,只要引导得法,由读到写自然而成。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常见的家庭教育状态。教学时,我让学生整合阅读了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两文,然后问:“同学们,从小到大,家长批评过你吗?打过你吗?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方式吗?”学生一听,纷纷讲述自己的经历。这样捕捉到的是真实、新颖的写作素材,表达顺畅自在情理中。
找延伸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思维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激活。我们要带领学生练就扎实的语言内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整合阅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在读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历史后,我让学生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自己是当时的皇帝或大臣,甚至是一名守城士兵、一位老百姓,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理解和表达同步推进,对于“落后就要挨打”领悟得非常深刻。结课时,我让学生再思考:假如现在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心里会想些什么?学到这里,你是如何理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我让学生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抓仿写点,培养学生迁移表达的能力。读了课文的句段,学生或多或少会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可以通过仿写把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这篇散文时,我引导学生整合阅读了《美丽的朝霞》一文,以两文中晚霞和朝霞的颜色、形状的变化展开教学,先阅读,再总结写作方法。在学生领会了这些写作手法后,我让他们以《变幻的云彩》为题写一篇文章,描绘看见的或想象到的千变万化的云。从实际的习作效果看,学生有的按照整篇课文的结构仿写,有的抓住一个特写镜头来仿写,想象极其丰富,表达流畅而精彩。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多归纳、多揣摩,例文的一字一句皆是很好的切入点,发现其独到之处至关重要。
总之,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然而,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博采众长,不断地优化由读到写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让学生学得精彩。
(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