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亮 虞德明 雷春宇 王云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3.79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采用ICP监测。根据监测值对症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ADL量表显示I级18例,Ⅱ~Ⅲ级11例,Ⅳ~V级7例;未出现死亡病例,8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
脑出血指原發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高血压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易发于50~ 70岁的男性高血压群体,死亡率高达30%~ 40%,如何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目前持续颅内压(ICP)监测被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1]。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9月将持续ICP监测应用于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9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发病时间< 24 h,血肿量< 100 mL,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确诊。排除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小脑出血及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试验观察,签订知情同意书。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7~ 72岁,平均(55.37±6.28)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
方法:36例患者人院确诊后均行基础治疗:密切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开展止血、营养神经及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清除血肿后血肿腔放置颅内压探头,脑室出血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并引流,之后进行持续ICP监测。监测仪器采用德国KG公司生产的Spiegelberg颅内压监护仪,监测方法:血肿腔、脑室内置人脑室型ICP监测探头,导线连同脑室引流管从穿刺点外侧皮下隧道引出并固定。根据ICP值予以对症治疗,ICP< 15 mmHg仅给予常规治疗,无需复查头颅CT;15 mmHg≤ICP<25 mmHg,使用小剂量脱水剂,快速静滴甘露醇125 mL,同时复查CT;25 mmHg≤ICP< 35 mmHg,快速静滴甘露醇125 mL,并静脉注射速尿20 mg,复查CT; 35 mmHg≤ICP< 45 mmHg,复查CT后行急诊手术减压;ICP≥45 mmHg,提示预后较差。
观察指标: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患者活动功能恢复情况,I级为良好,Ⅱ~Ⅲ级为轻残,Ⅳ~V级为重残。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3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持续ICP监测及治疗情况:36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ADL分级结果:I级18例,Ⅱ~Ⅲ级11例,Ⅳ—V级7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有3例(8.33%)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5.56%)出现应激性溃疡,2例(2.56%)出现肺部感染,1例(2.78%)出现肾损害,共计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2.22%。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死率较高。成人正常ICP值5~15 mmHg,如果ICP持续升高则提示预后较差,如果ICP> 45则提示死亡风险较高,因此动态掌握ICP变化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尽快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迫,而且需要根据ICP值变化积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针对性使用脱水剂、甘露醇等。我院采用的德国KG公司生产的Spiegelberg颅内压监护仪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检测精度高,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适用于各种颅内外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患者。与无创监护法相比,有创监护法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因此监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进行血肿腔、脑室内ICP监护时,还可以达到脑室外引流减压的目的,但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出现“高原波”[3]。此外,在颅内压监测时需警惕引流管堵塞、呼吸道堵塞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卫东,杨琨,周盾,等.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2):70-71.
[2]郭义君,曾劲松,童武松,等.颅内压持续监测对开颅减压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指导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9):481-482.
[3]梁敬心,廖鑫,倪永,等.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