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
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自清末洋务运动以来就承担着发展中国工业的重任。从载入史册的“汉阳造”、汉阳兵工厂、铁厂,到19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带动下各类工厂的大规模成立,武汉的工业化水平得到迅速升级。随着工业人口数量的增长,工人们对于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涌现了许多工人业余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形成一支独特的工人美术创作队伍,并对全国文艺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版画以其便于携带、材料简单、讲究艺匠精神的特点而深受工人青睐,加上宋恩厚先生这位工业版画奠基者的“推波助澜”,湖北工业版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成为美术界的一匹黑马,在全国各地开疆拓土、自由驰骋。
早期工业版画主要是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而设定的工业类题材作品,包括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先进的工业设施、生动的劳动场景或质朴的工人形象等。“工业版画”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理概念,还停留在对现实主义写实描绘的画面内容有所倚重的阶段,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等特有的版画形式语言,并没有作为艺术组成的有机部分得到凸显。特别是出于宣传需要,许多作品都跟具体的项目工程挂钩,版画的图像信息传播功能往往大于其独立艺术的功能。在此情况下,业余版画家们能够秉承“双百”方针进行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作,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版画事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大方向,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重要事迹。
与此同时,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院系统对版画概念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鲜的时代脉搏与渴望打开视野、更新理念的艺术界共识正在悄然引发一场“版画革命”。具体地说,版画的复数性、印痕、印刷美感和形式构成等“语法元素”,正在成为艺术家逐项分析解构的对象,从而极大拓展了版画的表意空间和观念层次。版画的艺术形态甚至突破了纸材限定,而向着装置、影像等多媒介领域发展。这种情况的发生,表面上似乎是艺术家们标榜先锋和实验的学术性探索,与社会现实毫无关联,实际上从宏观角度看,这恰恰代表了艺术家对于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从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大转型的敏锐嗅探。甚至连李桦这样资深的版画泰斗都能感觉到,由于先进印刷工业与出版、邮政系统的更新迭代,版画正变得越来越“不景气”。它既失去了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作为臨时社会化印刷替代品的实用功能,也因创作理念的集体转移而削弱了当年“怒吼”的精神力量。在许多人眼里,版画变成素描亦步亦趋的附庸或毫无个性的装饰画。
正是在自我突围的意义上,先锋版画家们所做的种种大胆革新和前沿实践,虽然在当时不会被大众一时接受,却反映了工业社会巨大变革的开始。例如,以往人们对“工业”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烟囱遍地、高楼林立的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然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蒸气、电力、核能、电子计算机、电子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等不断更新发展,各种工业景观也逐渐变得抽象、疏离、去视觉化。以全自动化生产线为例,生物学意义上的工人已全面让位于无机化的机械臂,以往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也被秩序井然的超高效自动化作业流水线所代替;特别是诸如芯片制造、药品、新能源、高新材料研发生产等尖端工业领域,对于国计民生影响重大,民众却无法生动把握其专业性带来的鲜明印象。简而言之,越是先进的工业系统,往往就越失去可供大众轻松指认的画面元素。那么,艺术家深入厂房与工人打成一片、同工同住的传统生活体验方式,势必也会面临表面化和无效化的危机。与其在生产车间画速写,不如多从相关工业知识的角度入手,多思考,多联想,将经过精细分析的切身感受加以综合表达。与其它画种相比,版画从构思到制作,其制版、印刷、装裱等环节,本来就充满了各种“非绘画性”的工艺元素,在历史上也隶属于印刷工业体系,天生就带着契合工业精神的转换因子。这已经足以启发版画家抛开“经营画面”这条单一的传统老路,从版画特有的本体结构方式入手,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唯一性的创作手段,从而实现作品象征系统的艺术性转换。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工业版画发展史,人们已经习惯于从题材内容方面去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如果结合当代愈显理性、抽象的工业景观,就不难发现传统的版画样式更有利于表现蒸气电力时代的文明景象,能够带给观众关于逝去年代的诗意畅想;而立足版画概念所生成的综合作品形态,则是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和手段匹配方式,以研究性和思想性的美学气质表现艺术家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状况的深切凝视,其中包括人类作为生物个体与工业文明如何依存、便捷生活与心灵异化、人工智能与精神家园等严肃的思想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作品的复杂度正是高新工业产业在艺术上的结构性呼应。虽然世界正因人类的先进科技而越发神秘、无解,使我们在享受各种生活便利的同时、面对每天频繁的触屏动作习以为常,但仍然无法彻底驱散心中隐藏的不安:是啊,连须臾不离身的手机这种小小的人工日用品都无法理解其运行原理,我们又怎能对其背后蕴藏的一整套庞大的研发、制造、流通等工业体系有所认知呢?相反,厂房往往都是全封闭式管理,尽量驱逐人的存在;一台一体成型的普通笔记本电脑,封闭的不仅是普通人看不懂的CPU、内存、主板等零部件,更封闭了人们希望去认知和了解的眼光。在未来,能够阻止人类丧失好奇心、变得愈发愚蠢的重要途径,或许就是艺术这一最直观的思想利器了。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