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杨斌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 727500)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此病主要是由乙型肝炎所致。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性肝细胞变性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隔形成等[1]。本文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中医医院接诊的80例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研究,旨在探究用猪苓汤合炙甘草汤治疗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中医医院接诊的80例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猪-炙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7例;其年龄为36~70岁,平均年龄(50.82±5.47)岁。猪-炙组患者中有男24例,女16例;其年龄为37~70岁,平均年龄(50.93±5.4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对这两组患者进行维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保肝、利尿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猪-炙组患者加用猪苓汤合炙甘草汤进行治疗。猪苓汤合炙甘草汤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陈皮、桂枝、炙甘草各6 g,杏仁、阿胶、茯苓、火麻仁、麦冬、猪苓、泽泻各10 g,庵闾子15 g,楮实子、太子参、生地黄各30 g。水煎服,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的时间。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对其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腹水完全消退,可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各项肝功能指标有所好转;对其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腹水有所减少,可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其各项肝功能指标未好转;对其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腹水未减少,可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无效。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猪-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5.0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猪-炙组患者ALT、AST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比较(IU/L,±s )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比较(IU/L,±s )
AST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猪-炙组 202.58±20.37 75.32±7.84 36.875 <0.05 473.55±48.61 100.06±11.36 47.319 <0.05对照组t值P值ALT 201.67±20.26 0.200 0.421 130.64±14.58 21.135<0.05 17.998 <0.05 470.24±48.53 0.305 0.381 180.29±20.71 21.482<0.05 34.755 <0.05
猪-炙组患者腹水消退的时间、腹胀症状消失的时间、下肢水肿消退的时间、肝区疼痛症状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的比较(d,±s )
表3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的比较(d,±s )
组别 腹水消退时间腹胀症状消失的时间下肢水肿消退的时间10.25±1.42 6.294<0.05肝区疼痛症状消失的时间猪-炙组 10.32±1.25 10.08±1.37 8.14±1.03 8.51±1.02对照组t值P值12.25±1.54 6.154<0.05 12.24±1.51 6.700<0.05 10.65±1.38 9.219<0.05
中医认为,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属于“水液积聚”的范畴。此病主要是由精血亏虚、脾肾阳虚、脾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所致。治疗此病的基本原则为调畅气机、疏泄肝胆和促进脾胃运化[3]。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出自于《伤寒论》。此方中的茯苓可化湿消饮、健脾益气;茯苓、猪苓可利水渗湿;炙甘草、人参可健运脾胃;桂枝可通阳复脉;阿胶可滋阴补血;诸药合用可共奏消瘀清热、化湿消饮、健脾益气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合猪苓汤可抑制肝纤维异常增生,促进结缔组织的分解,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可起到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猪苓汤合炙甘草汤治疗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进其腹水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