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妇产科,四川 成都 610084)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是由于患者内分泌紊乱导致其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致使其子宫内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的一种疾病。该病患者多为育龄期至绝经期的女性,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白带异常、不孕等[1]。宫腔镜手术是一项微创型诊疗技术,是一种用于子宫腔内检查和治疗的纤维光源内窥镜技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常用术式。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3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经阴道B超检查,被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2)患者未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将这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8例患者。其中为单发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有91例,为多发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有45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2~39岁,平均年龄为(30.5±8.5)岁;其不孕的时间为2~3年,平均不孕的时间为(2.5±0.5)年;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4~41岁,平均年龄为(32.5±8.5)岁;其不孕的时间为2~3年,平均不孕的时间为(2.5±0.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宫腔镜下刮宫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为:1)协助患者取膀胱结石位,并扩张其宫颈至10.0 mm,置入宫腔镜。2)在宫腔镜的观察下,选择适宜的刮匙刮除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然后使用负压吸引的方法全面吸净其宫腔内被刮除的息肉。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是:1)术前,在患者的阴道内放置400 μg米索前列醇片,进行宫颈软化。2)协助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硬膜外麻醉。3)扩张患者的宫颈至10.0 mm,并置入宫腔镜。对于单发息肉患者,在宫腔镜下将其息肉的根蒂进行完整的切除。对于多发息肉患者,在宫腔镜下切除其子宫内的浅层内膜,注意在手术的过程中保护其子宫内膜的基底层。术后,将两组患者切除的组织送检,并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预防感染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患者所占的比率、症状缓解患者所占的比率、病情复发患者所占的比率。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的平均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均更短,其术中的平均出血量更少(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对比()
组别 n 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 住院的时间(d)观察组 68 24.8±7.6 21.4±9.2 2.8±1.0对照组 68 28.1±9.8 26.8±12.1 3.9±1.3 t值 2.194 2.929 5.531 P值 0.029 0.004 0.000
术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中月经恢复正常患者所占的比率、症状缓解患者所占的比率均更高,其病情复发患者所占的比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对比[%(n)]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患者存在内分泌失调、妇科炎症、宫腔内感染等均可诱发子宫内膜息肉。目前,我国临床上主要使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或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在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手术时,使用宫腔镜可清晰地观察到其子宫的内部结构和其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位置,有助于彻底地清除其子宫内膜息肉、保护其子宫内膜的完整、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减少对其生育功能的损伤[2]。宫腔镜下刮宫术的手术方法较为简单,但易导致患者出现子宫内膜出血的情况,从而导致其发生宫腔粘连、宫腔感染等并发症[3]。实施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使用该术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其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其术后月经恢复正常患者所占的比率、症状缓解患者所占的比率均更高,其病情复发患者所占的比率更低。
综上所述,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缩短其进行手术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