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仿生学方法干预害虫产卵格局,是新型防控技术的研究热点。寻找合适的产卵资源对昆虫种群繁衍非常重要。尤其是蛾类昆虫,幼虫在农田的数量和分布基本取决于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棉铃虫是蛾类昆虫,其幼虫为害作物收获部分,雌性成虫产卵量较大。棉铃虫夜间产卵与采蜜活动交织在一起,在寄主植物少数开花时,雌虫优先选择开花植株或附近产卵,在开花的非寄主上产卵量比不开花的寄主上还多 。因此,推测苯乙醛、乙酸苯甲酯这些传统上被认为是典型的取食信息的花香气味,也对棉铃虫雌成虫具有产卵引诱的功能,但和棉铃虫自然寄主相比究竟有多强,有待试验验证。因此,笔者比较了花香引诱剂配方与棉铃虫5种常见寄主棉花、辣椒、烟草、玉米和番茄对棉铃虫雌性成虫的诱集产卵活性。
试虫采集于烟田,放在室内用麦胚基饲料饲养至化蛹。气候箱日温 28±2 ℃,夜温 26±2 ℃,50%±10%RH,光周期为16 L:8 d 。羽化后成虫用5%蔗糖水饲养。
花香引诱剂为136μL苯乙醛+436μL乙酸苯甲酯,包结于0.5%琼脂胶,储存于-20 ℃冰箱备用。
供试寄主植物共5种:棉花、烟草、辣椒、玉米、番茄,分别在温室内种植。
将花香引诱剂与常见产卵寄主叶片共置1个容器中,进行产卵选择比较。在有机玻璃筒(60 cm ID×50 cm H)下部铺一张滤纸并保湿。筒底正中央放6 cm ID培养皿,盛装浸渍5%蔗糖水的脱脂棉。采摘上述寄主植物新鲜完整叶片分别填充在5个玻璃杯(底部6 cm ID,开口6.5 cm ID,高15 cm)中3/4高度处,叶片放置量大致与各种寄主苗期全株叶片量相当,另取1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置装有花香引诱剂的10 mL青霉素小瓶。然后将6个玻璃杯杯口用纱布遮罩,并等距放置在有机玻璃筒底部边缘处,这些植物之间的距离大致与大田栽培的植株相当。然后,取3日龄的雌雄成虫各30头释放到有机玻璃筒内,盖上筒盖,并用黑布遮盖整个装置。24 h后调查各杯口所罩纱布上的卵量,并更换试虫、寄主叶片和补充营养源。为了克服可能的“邻居效应”,每次查卵之后重新随机确定各气味源的具体位置。
花香挥发物及常见寄主对棉铃虫产卵引诱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发现,棉铃虫在番茄叶片的气味源上的落卵量最多,共1495粒,显著大于其他几种气味源,而花香引诱剂与除了番茄外的其他4种寄主叶片气味源的落卵量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花香引诱剂不仅引诱棉铃虫取食,也有很强的产卵引诱作用,暗示同一信息化合物对同种昆虫有“多义性”。
从释放试虫后不同时间的卵量对比来看(图1),烟草上的落卵量高峰为第4日和第5日,呈单峰形变化,棉花、玉米和辣椒上的落卵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至试验结束仍未达到产卵峰值,大致呈单调递增趋势,番茄和花香引诱剂则呈双峰形,但又有一些差异,番茄上的落卵高峰后期大于前期,而花香引诱剂则是前期的落卵量大于后期,这种变化可能与棉铃虫产卵经验的学习有关。
图1 棉铃虫释放不同天数在各种气味源上的落卵量变化趋势
除番茄之外,其他寄主植物散发的气味诱集棉铃虫的落卵量均和花香引诱剂差异不显著,证明传统上被认为典型取食信号的花香引诱剂(苯乙醛和乙酸苯甲酯的混剂)也具有引诱棉铃虫产卵的功能,展示了信息化合物的多义性,这与野外棉铃虫产卵习性的有关报道是吻合的,即棉铃虫雌成虫进入寄主作物田之后,优先选择在开花的植株上或者其附近的植株上产卵。
需要指出,本试验是将花香引诱剂作为独立的气味源与寄主植物直接进行测试比较,如果将花香引诱剂悬挂在这些植株上,并与不悬挂这些气味的对照植株进行比较,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即更大比例的卵产在花香气味强化的植株上。认识这一点就能在大田模拟部分植株的开花状态,诱集大量棉铃虫或其他蛾类在气味强化的植株上产卵,作为诱集棉铃虫产卵的陷阱,从而大大减少棉铃虫后代的虫口密度,但需进一步试验来验证。
表1 棉铃虫在不同植物上的产卵量及总产卵量的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