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018-11-06 03:43王泱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专家医疗人才

文、图/王泱

9月29日上午,国家外国专家局在京举办外国专家建言座谈会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我国授予在华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自199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1599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这些外国专家所在领域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2018年,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50位外国专家获奖。

9月29日上午,国家外国专家局在京举办外国专家建言座谈会,邀请今年的获奖外国专家出席,围绕中国的国家战略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在着力培养国内人才、提升“内功”的同时,也积极借助“外力”,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引进的是国内人才还是国外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使他们产生应有的效益是每个用人单位的根本目的,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够留住人才。专家们认为,除了提供前景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外,建立包括针对性强的培训、合理的使用、有效的激励、完善的保障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数控专家弗兰克·德·谢普尔认为,在科技和机械制造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成熟时间比较长,通常需要在同一个环境中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产生成果,所以人才在某一个岗位上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所以,为了保证人才的稳定性,不但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还要通过不断的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通过包括专利、财政、户口、税收等在内的各种激励和保障机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水利专家克里斯托弗·布莱恩·乔治从他的专业领域建议,中国在对涉水领域的科研人员与工程师进行培养时,应更注重提升他们综合性思考、跨学科合作的能力,鼓励他们站在全局高度看待涉水项目,并且积极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展团队合作。让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在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关键作用,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十分有利于留住人才。

对于留住来华工作的外国人才,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法学专家弗朗西斯·格里高利·施耐德、汽车底盘控制专家约瑟夫·艾哈迈德·古奈姆、科技教育专家米哈伊尔·兹古洛夫斯基建议,中国的国家科研任务应在合理范围内向外国人才开放,让外国人才获得跟中国学者同等的国内研究资金支持,并依法保护外国人才享有知识产权收益;中国应该进一步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证、人才签证、居留许可等证件的办理流程,并在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服务等方面为来华工作的外国人提供便利;鼓励并帮助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外国专家融入在华的工作与生活,尽早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需要引进,也需要培养,加大本土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缓解人才需求压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有着数量巨大的后备人才群体,仅全国高校毕业生,2012年人数已达680余万,2017年接近800万,2018年预计将有820万大学生走向社会,这为我国储备了庞大的潜在人才资源。对于本土后备人才的培养,工具机床专家葛兴福认为,中国的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际应用方面略有不足,因此他建议,可以借鉴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体系,使企业实习和在校学习并重,帮助学生们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糖业专家汪东财和汽车底盘控制专家约瑟夫·艾哈迈德·古奈姆也建议,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在与自身业务需求相关的学科,为该学科的学生提供实践技能职业培训,并为所有在校生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这样既使学生们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在进入职场时的竞争力,也为企业挖掘储备本土人才提供了有效渠道。

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次座谈会上,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外国专家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专家们认为,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特别是近5年,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个世界性工程,也是个长期工程,绝非一国、短期能够做好,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海洋地球化学专家爱德华·艾伦·劳斯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气当中的浓度过高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变暖将导致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将对沿海城市造成灾难性影响。他建议,各国应通力合作,采取合适的行动和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加以应对,例如研究并培育自然和人造湿地、提高区域碳捕捉能力。与他合作多年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经开始通过建立湿地国际研究中心来推动沿海湿地研究,并与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湿地复苏研究。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专家马库·库马拉建议,面对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除了需要通过碳减排、碳捕捉和碳增汇等方式降低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便利为应对措施提供支持,即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实现采集数据的共享,形成全面的数据系统,共同对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多种排放物进行监测和研究,从而为寻找有效对策提供数据支撑。企业管理专家雍根·柯劳森与他领导的丹佛斯集团,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推行分户热计量收费政策。他认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来讲,所有能耗中的40%源于供热,如果完全实现分户热计量收费,不仅可以保证经济效益、降低能耗,每年还可以节约超过4000万吨的标准煤、减少超过5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还有助于增强广大消费者的能源意识。

外国专家建言座谈会上,201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其中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降低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对此,专家们认为,中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发展得非常好,比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其中风力发电2017年中国的装机量已占全球装机容量的1/3,中国在光伏发电方面更是居于领先地位。工业电子专家利奥波德·加西亚·弗兰克洛认为,中国是个大国,与支撑经济发展的巨大能耗总量相比,可再生能源在其中的占比不足30%,与一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的国家还有差距。但差距意味着发展机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利好政策和巨大投入,必定会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但他也提醒并建议,由于自然特性的原因,风能、水能、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地域性,因此在对其加以利用,特别是用来发电时,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稳定性和传输问题,为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中国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例如特高压输电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也对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碳材料专家高果奇·尤里认为,在关注可再生能源廉价、污染小优势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关注能源储存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他建议,在新材料和新储能技术的研发方面,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私营企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让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同时要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

“健康中国”让中国更健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此次座谈会上,外国专家们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建议。医学专家托本·斯定·摩根森建议,中国应加大分级医疗的推行力度,除非是急症需要紧急治疗,或者基层医院或者家庭医生确实无法处理患者病情,需要到大型医院就诊,一般患者完全可以由基层医院或者家庭医生负责诊疗。他认为,分级医疗不仅可以缓解大型医院的诊疗压力,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对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金融保险专家李源祥也建议,应该进一步完善由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私人诊所组成的高效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以缓解大型医院的诊疗压力,这是全球多国采用的主要方式。但目前来看,私人诊所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发挥功效的一大障碍,若要私人诊所成为基层医疗网络的有效组成部分,必须要确保私人诊所遵守高医疗标准。因此他建议,可以考虑为私人诊所引入独立第三方评级机构,并用基于云的诊所管理系统提供管理支持,快速建立符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标准的私人诊所网络,以补充基层医疗网络的服务能力。除了分级医疗,托本·斯定·摩根森还建议,应该在医院中加强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的推广和应用。他认为,FTS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治疗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外科手术医师、住院医师、麻醉师、护士通力合作,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应激以及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他以与自己合作的兰州大学以及部分甘肃的医院推广和应用这一理念为例指出,FTS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医院病床的利用率,同时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也降低了医疗保险的负担,一举多得。

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也需要创新,李源祥从自己所在的金融保险领域的角度,对加大创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他看来,看病难是中国在医疗改革方面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他认为,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技术实现的远程医疗,能够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帮助医疗专家提升生产力,对于实现为公众提供可持续的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目标大有好处。例如在偏远地区,远程医疗可以优化患者的体验;远程医疗与中国发达的物流系统相结合,可以创新就医模式,用远低于传统就诊方式的成本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健康咨询和送药上门服务。就如何推动实施远程医疗服务,并使其健康发展,李源祥建议,中国可以在医保报销方面对远程医疗的费用给予支持,法国已经立法允许通过社会保险报销远程医疗服务费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中国需要应对的另一个难题,李源祥认为,近年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加之社会对慢性疾病的有效管理不足,导致慢性病迅速升级为更严重的疾病,结果就是医疗费用大幅增加。他以糖尿病为例指出,如糖尿病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引发心、脑、肾、眼等疾病,将花费更高的医疗费用。因此他建议,可借鉴商业保险公司丰富的慢性病管理经验,通过精细化诊疗以及主动式的介入管理有效控制费用上涨,同时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数据显示,糖尿病管理计划实施一年后,住院率和住院天数可以减少约20%。因此,解决中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方案是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合作,建立慢性病共保机制,利用市场力量提升社会对慢性病的管理能力,缓解医疗费用的增长压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这不仅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得益于多年来支持并为之作出卓越贡献的外国专家和国际友好人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22日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外国专家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解、辨析、意见,甚至不留情面的批评,有利于我们正视自身问题、解决面临难题。”专家们在此次座谈上围绕中国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必将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专家医疗人才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人才云
致谢审稿专家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请叫我专家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