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龙艳
网约车市场突然硝烟四起。从3月21日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开始,其他几家网约车品牌如嘀嗒出行、首汽约车、易到用车、携程、高德等都纷纷出牌,向网约车市场的老大滴滴发起围攻,这让原本一家独大的滴滴一下慌了神儿。在前些年网约车首轮大战中,滴滴经历了与快的、优步的“火拼”、合并,脱颖而出。如今面对各路的强势围攻,阵势似乎比上一次更加复杂。人们惊呼:“网约车大战又打响了!”
还记得三年前,网约车的首次大战中,滴滴、快的、优步三分天下,争夺激烈。2014年1月份,随着腾讯领投的1亿美金融资到位,滴滴打车开始在微信发放红包,而快的在阿里的支持下也紧随其后。双方红包大战一度达到癫狂状态。而这场“支付+红包大战”一直打到2014年5月份才告一段落,双方烧掉近20亿元,损失惨重也没能打败对方,在之后经过多次商谈握手言和,在2015年2月宣布合并,有了今天的滴滴出行。搞定了快的后,优步就成为滴滴出行在中国市场网约车领域的唯一对手,开始了新一轮的烧钱大战,两家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都向消费者和司机提供激励措施。当时据优步称,公司每年至少花费10亿美元来扩张中国区业务。据时任优步首席执行官拉维斯·卡拉尼克曾透露,2015年优步在中国亏损了10亿美元,而滴滴则补贴了约40亿美元,不过这一数据之后被滴滴方面否认。2016年8月,优步最终没能适应得了异国他乡的环境,作出了妥协,将中国市场拱手让给滴滴:签下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滴滴收购了优步在中国的全部资产。从此,滴滴在网约车出行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0%,一直没有其他品牌与之比肩,基本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态势。
然而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滴滴在市场上一家独大后,没有了补贴与优惠,消费者与司机的心理落差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或许滴滴有些许骄傲,在管理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其中打车滥用流量分发权、派单玩猫腻的做法屡见不鲜。结果是把乘客、司机两头都给惹了:在用户端,要么打不到车,要么就只能选择优享加价;在司機端,平台抽佣比例越来越高,有报道称有的地区一度从20%涨到40%。这是典型“把羊养肥了再宰”的短视套路,不应该成为一个有长远发展谋略的企业应有的格局与气度。事实说明,渐趋平静的市场和服务与人们的期待却渐行渐远。一方面,各种各样的补贴难以再现,许多城市中网约车的价格已经与出租车相差无几。另一方面,服务质量未见显著提升,一些网约车的忠实用户就逐渐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出租车打车业务。这也许从另一方面说明,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企业拥有最敏锐的嗅觉,任何消费者的诉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都会被商人捕捉而后转化成利益。毫无疑问,网约车市场的漏洞以及消费者和司机的诉求让更多企业看到了机遇。再者,在竞争中前进,在淘汰中发展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烧钱的补贴大战似乎是出行领域企业竞争的常规戏码。从三年前的滴滴、快的和优步的较量,再到一年前的摩拜与ofo之间的比拼,通过烧钱补贴来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与资源这种方式,让很多竞争者屡试不爽。此番网约车大战,美团首先亮剑。3月21日零点,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同时上线出租车和快车两种业务。据了解,美团打车祭出的“促销组合拳”包括:上线前3个月,对快车司机“零抽成”,之后收取8%的佣金(其他平台一般抽成20%);快车乘客也有实惠,前三单每单可减14元;出租车驾驶员推荐一名同行加入并完成两单,可获一次性奖励20元,乘客每单能减免3元。据媒体报道,在上海,美团打车上线前三天,就分别拿到15万、20万和30万单,一周内总共服务乘客220万人次,一举打掉滴滴打车1/3的市场份额。美团打车每单补贴30元,忽略系统运维成本不计,按日单量20万单来算,一天就要烧掉600多万元,这样大手笔“烧钱”,让人们纷纷感叹,有钱太任性。
面对美团的强势攻击,滴滴赶紧迎战,一连几天给乘客发短信送“福利”:先送18元打车券,再送3张10元立减券;双休日叫响“越打越便宜”的口号,乘客前4程依次可减8~11元;连续三天,直接抛出了“0元打车享不停”。为了鼓舞士气,滴滴在舆论上也没少下功夫,据媒体报道,在一封来自滴滴内部名为“快捷上海战报”、落款为孙枢(滴滴区域运营高级总监)的邮件中透露,滴滴在上海的日完成订单已超过160万,而美团的市场份额已从3月26日起开始进入下行通道,目前被压制在15%以内,并仍在持续下滑。在对外宣传中,滴滴公开唱衰美团打车,一再强调其在上海的市场份额没那么大且在下滑。面对滴滴的反击,美团拿出了“杀手锏”,公开指责滴滴在上海无证经营。美团点评高级总监李洋曾在朋友圈称,滴滴不要对自己在上海无照经营避而不谈,表示滴滴并未在上海取得经营网约车运营相关资质。据悉,在上海滴滴的网约车牌照确实还在申请过程中。而美团在2017年6月就已经拿到了上海的网约车牌照,在上海上线当天,还拿下了杭州的经营牌照。
就在滴滴与美团在上海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各路出行领域的佼佼者们已经在各个地方开始了磨刀霍霍分蛋糕。3月27日,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将在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同时开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之后将扩展到全国更多城市。携程集团在4月3日宣布,其旗下携程专车正式获得天津市交通相关部门为其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线上服务能力认定》,就是滴滴在上海还没有拿下的那个“牌照”。也就是说,携程专车也具有了网络预约出租车线上服务能力,可在全国范围通用。据了解,携程即将推出自营专车服务。嘀嗒出行在今年1月18日宣布完成品牌升级,改头换面,不但将名字由原来的嘀嗒拼车改成了嘀嗒出行,还将业务由拼车扩展到了出租车和顺风车,业务直接剑指滴滴。目前,在北京、上海等8个原有城市的基础上,嘀嗒出行开通业务的城市已经增至17个。可以说,滴滴出行目前已经四面楚歌。
毋庸置疑,随着多家新平台的加入,各种形式的竞争总是在所难免,虽然部分司机和消费者获得了相对优惠的补贴和较好的服务,但企业间恶性补贴、彼此拆台、违规刷单和缺乏资质的汽车进入市场等乱象,对地方的道路通行以及包括出租在内的客运秩序、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针对此情况,各地监管部门做出了积极的应对。
4月13日滴滴、美团几乎同时宣布在南京停止发放新的客户端补贴,另外滴滴还宣布于4月14日起在上海取消常态化补贴。新的“补贴大战”仅仅半个月,各方就理智地偃旗息鼓了,这与政府的积极应对和当地交管、价格部门的及时约谈不无关系。在上海市交通委等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滴滴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展开自查自纠,升级车辆核验措施、强化反作弊拦截,加强不合规车辆的清退工作。从4月14日到4月17日,四天时间,滴滴平台共在上海封禁1.8万个活跃“马甲车”(指预约车辆时出现的车牌号码、属地等信息与实际不符)账号。美团打车也领到了相关部门的“责令改正通知书”,被要求解决“低价不正当竞争、清理不合规司机和车辆以及向当地监管平台实时上传营运数据”等问题,如果未在期限内整改,执法部门将依法吊销其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证,净化营运市场环境。
据上海交通执法部门统计,仅3月21日至4月2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全市交通执法部门累计查处利用网约车平台从事非法客运案件211件。4月19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联合发布通告称从4月21日零时起,南京相关部门将暂停办理新增网约车的许可事项,南京成为全国首个对网约车进行数量管控的城市。在北京,目前有5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经营许可,包括获得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发放的北京区域网约车经营许可但注册地在外埠的滴滴出行和神州专车两家网约车平台,以及在京取得全国线上能力认定和北京区域网约车经营许可的首汽约车、飞嘀、易到3家网约车平台。2017年5月北京的网约车新政正式落地实施,其中对于网约车驾驶员的考核以及“京人京车”的相关规定,被称为最严的网约车新政。
面对众多入局的平台,也许这一轮的网约车大战只能算刚刚开始,对于美团、携程、高德等企业,网约车本不是他们的本行,但多家企业争先进入一个新业务领域,最重要的还是看到了网约车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良性合法的竞争是推动市场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也唯有竞争,才会让企业专注于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或产品的质量,抛开烧钱补贴、恶意诋毁等不磊落的手段。未来网约车平台的竞争趋势应该是服务质量间的竞争。同时,有序合法的竞争还需要社会和企业以及执法部门共同监督和自觉维护,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真正得到实惠,企业才能更好地长久发展,行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