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寿
要说一口八路军的行军锅传了祖孙三代人,当宝贝珍存,一定会有许多人质疑:这是真的吗?这样的疑问很自然,我也同样会有此疑虑:普通百姓家,为何对一口军锅珍存几十个春秋?为彻底解此疑团,我不得不求助山西省著名红色收藏家王艾甫老先生,因为他亲手触摸过此行军锅,悉知内情,还将三代人的这个故事编成情景剧,赴太原、北京等地演出。
这口军锅来自左权县芹泉镇高峪村一户姓连的人家,高峪曾是八路军军工部三所(也称第三兵工厂)驻地。当时,第三兵工厂厂部和连家是邻居,连福成是村里民兵干部,和厂长王智魁等领导及工人亲如一家。1943年日军春季大“扫荡”前夕,福成协助八路军连夜往野外寄埋这口军锅及机械设备。“扫荡”结束后,兵工厂炊事人员告诉他,这是口行军锅,行军途中才用。眼下不用,只有你知道地点,日军不断来“扫荡”,就先埋着它,把你当成咱八路军可靠的保管员吧。后来,兵工厂迁离时也未带走,他去地里挖回来视之为八路军珍贵之物,收存了起来。日月如梭,连福成老了病倒了,逝世前一再告诫儿子连金锁要保管好这口锅,要不,八路军回来了用啥做饭?连金锁心里清楚,八路军现在早已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会再来咱这山沟里了。但不敢明说,只能接过老父亲这沉重的承诺。时代列车飞速向前,连金锁也老了病了,只能把此家传的军锅传给儿子连爱民。连爱民在父亲病逝后,慷慨地捐给王艾甫搞展览,以期让更多人知道老区人民对八路军的拥护爱戴。出于同样的目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新馆于2012年建成布展时,王老先生慷慨捐献,现陈列于纪念馆第一展厅。
行军锅尽管默然不语,解说员却用流畅的普通话向众多游人讲述着三代人传承一口行军锅的故事。这个口面直径83厘米、高42厘米的行军锅,引得许多人翘起大拇指。心里都清楚偌大的行军锅传了几十年,传了三代人,它盛满了老区人民与八路军浓浓的深情。
高峪,这个小山村真的是八路军兵工厂吗?此军锅到底出自何处?抱着眼见为实的态度,笔者于2018年4月23日和县委宣传部张磊一同前往。进村见到一位村民就问:村里住过八路军兵工厂吗?他干脆利索地回答:住过。然后一指村旁怪石嶙峋的山崖说:兵工厂锅炉就紧挨山崖,山岩上两个固定锅炉的大圆窟窿还在呢!说话间刚才接到镇里电话的村委主任赵根有也走过来,我们就近坐在村边的坝堰上。刚才答话的那位64岁的村民王锁祥也过来坐下,就连家和兵工厂话题谈了起来。他们谈了很多,还带我们走进当年兵工厂指挥部办公的院子。院内有一根几米长的铁轨,是兵工厂留下来的,到水井旁,一位62岁名叫梁彦云的村民也走来说:现在还用的这口井,就是当年兵工厂打的,水井上磨得明晃晃的铁辘轳把子和九连环都是兵工厂打制的。他还说小时候在地里拾回来一把6个眼的手枪,人们说是勃郎宁。另一位70多岁的骞何有老人说,他在犁地时也拾回两把手枪。一说到敌人“扫荡”,都说日本兵太凶恶,把房子都烧了,兵工厂木工班还帮助老百姓盖房子。村里邓四九和邓狗三被日本兵打了个半死,后来才活过来。八路军兵工厂也有两人牺牲:林靖堂,牺牲时才18岁;刘水来,是河北省木牛池村人,都埋在此,还有块小石碑。
具体谈兵工厂时,大家异口同声说,俺村老书记高文喜最清楚,他还写了个材料,可惜前年去世了,材料在现任书记宋小五手里。这时,赵根有又打电话,很快,宋小五骑摩托赶了回来。62岁仍强健的他热情地把我们领回家。我一提八路军这口行军锅,他干脆地说,上岁数人都知道,那是个“宝锅”,原先在跑马梁(地名)埋着,紧挨马圈谷廉(地名),就在村后高山背面,全是地。锅具体在什么位置,旁人都不知道,只有连福成大叔知道,聽说是他黑夜领着八路军去埋的。他对八路军就是一条心,把八路军当成了自家的亲人呀!边说边翻箱倒柜找出老书记写的4页材料。我如获至宝,认真看一遍后深深被老书记热爱八路军兵工厂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一份向上级请求保护兵工厂的请示。不仅有兵工厂迁来的时间,还讲明八路军自盖30余间房屋,有30台机器,主要生产刺刀、地雷、步枪、马尾弹等。其语言也情真意切,并附有让现任书记继续申请的嘱托。
时间飞快,不知不觉已到中午1点多。虽跑遍全村拍了照,但行军锅埋藏地跑马梁看上去很高,因体力不支确实上不去了。宋、赵二人硬留我们吃完午饭再走,言犹未尽,边吃边聊。他俩说,那年兵工厂老厂长王智魁夫妇回村,当时咱这里还没彩色电视,他们不光赠给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还赠给两台提水机。夫妇俩还亲切地把几位老邻居都请出来合了影。可惜,现在找不到这张军民一家亲的照片了,深感遗憾。他俩很认真地说,村里和兵工厂亲如一家,我们一定要想法找到老厂长和邻居的合影照……
通过这次实地采访,我们深深感到高峪人不愧为革命老区人民,对八路军的深情厚谊是一个行军锅装不下的,烽烟战火中结下的军民深情一定会代代相传,太行精神一定会光耀千秋!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