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焦,胡光云,林雪梅,全小明,曾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又称长效西林,在门诊,苄星青霉素多以治疗梅毒、淋病为主,其用药途径则以肌内注射为主要方式[1]。由于此药物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极难溶于水,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即配制成混悬液,黏稠度高,注射过程中极易发生针头堵塞,导致注射失败。为避免堵针头,注射时以粗针头快速单侧或双侧深部肌肉注射,这样局部压力增加和药液刺激会引起红肿、疼痛感及硬结[2],影响药物的吸收,使患者产生抗拒情绪,甚至拒绝继续治疗。为减轻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带给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满意度,本院门诊输液室对120名需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采用3种不同药物进行湿敷,并对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患者意识清楚,无感觉障碍,有良好的的语言表达能力;②青霉素皮试结果均为阴性,以往射局部无感染、疤痕、皮肤病等;③臀部无外伤、无畸形、臀部肌肉正常,双下肢功能良好;④无血液病、恶性肿瘤及心、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和过敏体质患者。排除对硫酸镁或金黄膏过敏者。本研究严格遵循调查研究的伦理原则包括尊重研究对象权利的原则、无伤害原则、公正和自愿等原则。
1.2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017年5—6月在
本院需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3组,就诊顺序除以3,余数为1纳入对照组,余数为2纳入硫酸镁组、余数为0纳入金黄膏组。最终纳入120例,其中对照组、硫酸镁组、金黄膏组各40例。男63例,占52.5%,女57例,占47.5%;平均年龄(41.31±8.97)岁;平均注射次数(3.94±1.01)次。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10±9.32)岁;平均注射次数(3.82±1.21)次。硫酸镁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52±7.38)岁;平均注射次数(4.05±0.90)次。金黄膏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1.82±4.33)岁;平均注射次数(3.29±1.37)次。3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注射前 每次苄星青霉素在注射前,必须做青霉素过敏试验,皮试为阴性者才可进行苄星青霉素的注射。
2.2 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 由输液室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进行专门注射,患者需一次性注射240 U苄星青霉素,用5 mL注射器(9号针头)抽吸生理盐水4 mL,注入长效青霉素瓶内,用手摇均匀,使粉末完全溶解。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抽吸全部药液入针管,针头在瓶内排尽管内空气,拔出针头,再吸生理盐水0.5 mL,使针梗处充满生理盐水,再轻摇注射器使生理盐水与药液混匀,采用立即进行深部肌肉注射,回抽无回血后均匀有力无停顿地推注药液[3]。
2.3 注射完成后 压迫注射针口20~30 s,未见针口出血。根据分组,对照组立即将浸泡过生理盐水的纱块贴在注射局部;硫酸镁组用硫酸镁浸泡的纱块湿敷注射局部;金黄膏组用棉签将金黄膏均匀涂在注射局部,再用纱块覆盖。
3.1 观察指标 ①局部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②护理满意度评价: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护理工作满意度分三级: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用前三级之和算出满意率。③皮下硬结:患者注射完成干预后,第2次注射时对第1次注射患者主诉追踪观察,检查并评估患者两侧臀部肌内注射部位的硬结程度,评价标准参照文献[4],检查者以手指触摸按压注射部位的方法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硬结及直径大小,如注射部位出现硬结≥3 cm,表明患者已出现硬结。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
4.1 3组肌肉注射后及干预30 min后疼痛VAS评分情况比较见表1。所有患者肌肉注射完成后疼痛VAS评分平均(5.74±1.05)分。硫酸镁组、金黄膏组在干预30 min后得分低于对照组,硫酸镁组在干预30 min疼痛得分低于金黄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肌肉注射后及干预30 min后疼痛VAS评分情况比较(±s) 分
表1 3组肌肉注射后及干预30 min后疼痛VAS评分情况比较(±s) 分
项 目肌肉注射完成干预3 0 m i n所有患者5.7 4±1.0 5 3.3 1±0.9 7对照组(n=4 0)5.8 5±1.0 0 4.0 5±0.8 1硫酸镁组(n=4 0)5.7 7±0.8 6 2.8 5±0.7 4金黄膏(n=4 0)5.8 2±1.2 1 3.0 5±0.9 0 F值0.5 4 2 4.5 0 P值0.9 4 7<0.0 1
4.2 3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2。3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3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5例触及皮下硬结,发生率12.5%;硫酸镁组2例触及皮下硬结,发生率5.0%;金黄膏组未有患者发生皮下硬结。
表2 3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例
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后缓慢游离出青霉素而起抗菌作用,具有吸收慢、维持作用时间长等特点,适用于链球菌感染和梅毒的治疗,一般每周或隔周1次,需注射3次以上,臀部长时间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密集的针眼等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循环不良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中医学认为,肌肉注射后硬结多为局部脉络损伤,血气瘀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津液分布受阻致肿胀,蕴而化热,瘀热内结。当以止血止痛、活血化瘀、消炎生肌、舒筋活络为治疗原则[5]。
为了减轻局部肌内注射时的疼痛和降低针头堵塞,提高注一次注射率,本研究采用刘春秀[3]改良注射法,一次性成功率为100.0%。临床工作中,护理同仁们采用改变体位与注射部位[6]、留置气泡技术和Z型肌内注射法、改变溶媒的方法来减轻疼痛[7];吴君等[8]研究表明利用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能显著改善苄星青霉素注射后疼痛;高琳[9]研究证实,冰敷能显著提高痛阈,减轻肌肉注射引起的疼痛反应,因冰敷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出血、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可减轻疼痛,但冰敷时间不可超过5 min[10];水胶体敷料敷于注射部位可有效缓解肌肉注射后疼痛,促进药液吸收[11],但成本较高;生土豆外敷[12]缓解肌肉注射后疼痛及皮下硬结,但效果缓慢。
金黄膏原名如意金黄散,出自明代中医外科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宗金鉴》云:“此散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一切诸般顽恶热疮,无不应效,诚疮科之要药也”。其药物组成: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甘草。天花粉,方中君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功效;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大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白芷、姜黄,消肿排脓,活血止痛;厚朴、陈皮、苍术,燥湿行气;天南星,散结消肿,止痛功能大增;辅料麻油具有皮肤保护、抗氧化作用,渗透性强[13],诸药相伍,可清热化瘀,消肿止痛。使用金黄膏外敷于注射局部,患者皮下硬结发生率金黄膏组低于硫酸镁及生理盐水组,患者满意度提高。
50%硫酸镁因其高渗作用,湿敷能促使组织水肿在短时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同时镁离子具有消炎去肿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的功效,因此,硫酸镁在临床上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导致的疼痛;对比硫酸镁,金黄膏具有润燥清热、解毒镇痛、散热止痒、祛腐生肌之功效[14],如表1所示,硫酸镁、金黄膏敷于局部30 min后,与生理盐水组患者比较疼痛明显减轻,注射局部皮肤肿胀较前减轻,患者满意度提高。
50%硫酸镁、金黄膏能外敷均能减轻注射苄星青霉素后的疼痛,硫酸镁减轻疼痛效果优于金黄膏,金黄膏能有效预防注射后皮下硬结的发生率。本研究样本量小,数据单薄,且追踪观察2次注射结果,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次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