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推拿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2018-11-05 09:11郑舟霞王宏南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神阙穴脾胃次数

郑舟霞,王宏南

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在儿科疾病中,小儿腹泻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6~24月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1]。本研究采用运脾推拿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9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月~3岁,平均(1.72±0.38)岁;病程1~3天,平均(1.75±0.34)天;腹泻次数:25例患儿≤每天6次,20例患儿>每天6次。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4月~3岁,平均(1.74±0.36)岁;病程1~3天,平均(1.65±0.28)天;腹泻次数:24例患儿腹泻≤每天6次;21例患儿腹泻>每天6次。2组性别、年龄、病程、腹泻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脓血便,内含未消化食物,腹泻次数≥每天3次。

1.3 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3]中脾虚泄泻的辨证标准: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②年龄3月~3岁;③病程不超过1周;④监护人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患儿;②推拿及穴位贴敷部位有破损;③高热患儿;④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组治疗期间正确调整饮食结构,常规补液,明确有细菌感染者给予适宜的抗生素。2组均连续治疗5天。

2.1 对照组 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温水冲服,年龄6月内每天2~3次,每次1片;6月~3岁:每天2~3次,每次2片。口服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1岁以下,每天1袋;1~2岁,每天1~2袋;2岁以上,每天2~3袋,均分3次服用。

2.2 观察组 采用运脾推拿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推拿部位均匀涂抹凡士林软膏。①推腹,医者将双手掌摊开,拇指与其他四指垂直于同一平面,运用拇指指腹进行推腹,从剑突往下推至下腹部,重复50~100次。②推背,将拇指分开,其他四指合拢,在患儿脊椎两旁用拇指指腹从上至下轻推,至脊椎两侧的皮肤开始发热为度。③分推腹阴阳,利用拇指从剑突向两侧季肋区分推,从下腹部的正中位置向两侧腹分推,从神阙穴沿天枢向两侧腹推拿。④推揉足三里和板门,在患儿手掌板门穴位置,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向横纹肌方向轻推,并在足三里穴用双手拇指进行轻揉。上述方法每天早、晚各1次。穴位贴敷选神阙、关元,对贴敷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清洁,用生理盐水擦净患儿脐周,自制药膏(丁香、白术、艾叶、吴茱萸、肉桂、炙甘草、党参等研成细末)加入麻油调成微糊状。神阙穴内放置适量药糊,将脐部填满,关元穴剂量同神阙穴,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贴敷8 h,每天1次。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大便性状、每天排便次数等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对比分析治疗效果。②症状积分,饮食:轻度(可正常进食),中度(不思饮食),重度(拒绝进食);脱水:轻度(丢失体液量<5%),中度(丢失体液量5%~10%),重度(丢失体液量>10%);呕吐:轻度(每天≤3次),中度(每天3~6次),重度(每天>6次);精神状态:轻度(精神正常),中度(偶有萎靡),重度(精神萎靡、昏沉嗜睡)。按照轻中重度分别记1、2、3分,总分之和为症状积分。③免疫学指标:CD3+、CD4+、CD8+,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法检测。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大便呈香蕉状,全身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次数减少70%以上,大便呈泥状,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40%~70%,大便呈半链状,全身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大便次数减少<40%甚至增多,大便呈稀溏状,全身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3,P=0.130>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每天排便次数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每天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每天排便次数均有所减少(P<0.05),观察组每天排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每天排便次数比较(±s) 次

表2 2组治疗前后每天排便次数比较(±s) 次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 5 4 5治疗前6.3 1±0.4 4 6.4 7±0.4 9治疗后1.9 4±0.5 2①②2.6 0±0.5 4①

4.4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 5 4 5治疗前9.3 6±1.4 0 9.4 2±1.3 5治疗后1.6 8±0.1 2①②2.0 9±0.1 4①

4.5 2组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 见表4。治疗前,2组CD3+、CD4+、CD8+、CD4+/CD8+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免疫学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各项免疫学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s)

表4 2组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免疫指标C D 3+(%)n C D 4+(%)C D 8+(%)C D 4+/C D 8+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 5 4 5 4 5 4 5 4 5 4 5 4 5 4 5治疗前6 6.2 8±3.7 1 6 6.0 9±3.6 8 4 3.0 2±6.7 4 5 2.8 6±6.5 6 3 2.0 6±2.1 6 3 1.9 3±2.0 2 1.4 6±0.5 8 1.5 0±0.7 9治疗后7 0.0 1±3.6 1①②6 8.6 8±2.9 8①4 8.6 3±6.5 7①②4 5.6 9±5.8 6①2 4.6 7±1.8 2①②2 7.4 1±1.9 7①1.9 6±0.3 6①②1.7 2±0.4 1①

5 讨论

小儿腹泻在临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严重者甚至伴有呕吐、发热等。主要病因包括饮食结构不均衡、饮食不卫生、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过敏等。长期或者反复发生的腹泻会影响小儿营养状态,阻碍生长发育。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腹泻主要以合理饮食、维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及防治并发症为主。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主要为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3种活性成分,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消除肠道中潜在的危害细菌,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慢性腹泻等[4]。蒙脱石散主要成分蒙脱石呈层状结构,为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腹泻与消化系统症状的辅助治疗,仅作用于消化道,不进入血液循环,对肝、肾、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等方面没有影响,安全性较高。但有学者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蒙脱石散易导致便秘[5]。

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加之所需水谷精微较成人更加迫切,故常常为饮食所伤。此外,小儿脏腑薄,藩篱疏,外邪侵袭时,脾胃薄弱,不耐邪气,为邪所困,则运化失常,升降失调,完谷不化,水谷不分,发为泄泻。再之,部分患儿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水谷不能腐熟,精微无法输布,亦可发为泄泻。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湿,湿阻中焦,气机被阻,则胸脘痞闷,食少;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故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小儿发病传变迅速,故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传变。

小儿推拿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运用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调节脾胃气血阴阳,补虚泻实[6]。推拿腹部,从剑突向下,可以缓解患儿腹痛症状,且为胃经所过,可刺激胃肠功能;分推阴阳,自神阙穴沿天枢向两侧,可同时刺激脾胃二经上部分穴位,如胃经之天枢,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脾经之腹结,可温中健脾,由于患儿身躯相对较小,医者推拿腹部可同时刺激脾经、胃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在,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脾胃二经,增强治疗作用。推拿背部为各腧穴所在,刺激穴位经络,疏经活络,调整气血阴阳,缓解患儿疼痛和紧张。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为阳明胃经穴位,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是治疗腹痛、泄泻等的经典穴位之一;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是治疗小儿消化疾病的常用穴位,一般分为推板门和揉板门,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推板门又分为止泻、止呕。针对泄泻患儿用推法,从板门推向腕横纹方向,止泻效果明显。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在具体操作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小儿推拿治疗原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推拿小儿腹部、背部、足三里和板门,能够有效提高免疫力和胃肠功能,且小儿敏感度高,推拿效果较成人更为显著[7]。

穴位贴敷将药物贴敷腧穴上,通过药物局部刺激腧穴,激发腧穴所在经络的经气,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药物在腧穴局部吸收入血,随着血液循环周身,减轻了肝脏首过效应,利用率高。本研究使用药膏中党参、肉桂健脾益气,补元阳、暖脾胃,为君药;白术、吴茱萸健脾燥湿,消五谷,助君药实脾胃、强运化,固脾胃后天之本;丁香、艾叶温中暖肾;炙甘草补气和胃,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胃,止泻之效。神阙穴属任脉,在脐中央,培元固本、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等。神阙穴是胎儿赖以输送营养,灌注全身的通路。刺激神阙穴能够增强抗病能力,脐部皮肤有较多神经末梢,可以有效推动机体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8]。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固脱之功。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免疫指标中,CD3+表示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其降低表示细胞免疫功能减弱,机体易受或正受感染;CD4+是调控免疫反应最重要枢纽细胞,低于正常值表示机体抵抗力处于低下状态;CD4+/CD8+比值是判断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诊断敏感指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纳入病例数较少有关。治疗后观察组每天排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免疫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运脾推拿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起效快,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促进恢复,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神阙穴脾胃次数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探析神阙穴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