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针围刺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2018-11-05 09:12华慧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肱骨针刺局部

华慧

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浙江 杭州 311400

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伸肌腱肱骨止点处的慢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止点处局部疼痛及伸腕无力,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镇痛类药物、物理治疗及局部封闭,前两者疗效慢且治疗效果欠佳,局部封闭能够快速缓解疼痛,但复发率高,且长期应用存在肌腱变性的风险。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滞针局部围刺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2]局限性的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及压痛,握拳伸腕及前臂旋前时加重疼痛,Mills征阳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②单侧初次发病;③年龄20~50岁;④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肢体神经功能障碍;②患侧肘关节既往存在骨折或手术史;③不愿接受针刺治疗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7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7~48岁,平均(36.7±5.9)岁;病程4~12天,平均(6.7±2.5)天;患侧左11例,右19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50岁,平均(37.4±6.3)岁;病程3~14天,平均病程(6.2±2.9)天;患侧左13例,右1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口服镇痛药及外涂扶他林软膏治疗。塞来昔布胶囊,每天200 mg,口服;局部涂擦扶他林软膏,每天2次,治疗2周。

2.2 治疗组 接受滞针围刺结合针刺手法治疗,确定压痛点后,选定压痛点旁开0.5 cm的3点钟、6点钟、9点钟和12点钟位置作为进针点,采用0.3 mm×40 mm新杏林牌针,针尖朝压痛点方向斜刺进针,进针后顺时针捻转针柄,出现滞针感则停止捻转,予以行小幅度提插、摇摆等手法刺激穴位,手法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留针过程中操作3次,每次约5~8 s,拔针时逆时针捻转待针体无留滞感缓慢拔出,每2天治疗1次,共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疼痛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月疼痛及临床疗效。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剧烈。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年龄、病程、VA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性别、患侧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疗效属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疗效评估采用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分[3],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

4.2 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治疗组VAS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s) 分

表1 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②P<0.05

组 别对照组治疗组n 3 0 3 0治疗前5.2±1.0 5.4±0.8治疗结束时2.7±0.5①1.6±0.3①②治疗后3月2.5±0.6①1.2±0.1①②

4.3 2组Verhaar网球肘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结束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Verhaar网球肘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是由于伸肌腱肱骨止点处反复负荷、摩擦,引起的以肱骨外上髁局部疼痛为主的症状。该疾病早期的病理表现为炎性增生以及胶原蛋白紊乱,若不得到合适的治疗,后期肌腱结构破坏,出现纤维化或钙化现象[4]。因此,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应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其进展。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肱骨外上髁炎由于局部慢性劳损,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疼痛。针刺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痛症的治疗。现代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表明针刺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产生神经信号的传递,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脑啡肽、强啡肽等物质的释放,增加机体的疼痛阈值,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疼痛病灶促炎因子的释放以及增加局部血流,加快炎症物质的代谢,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效果[5~6]。

滞针是由搓针法的原理发展而来,进针后单一方向的捻转产生纤维组织缠绕针身,该针法相比常规的针法具有更为强烈的针感,促进得气,其在临床上表现出较好的镇痛效果[7~8]。郭艳明等[9]采用滞针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发现治疗组在治疗6周后疼痛减轻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前者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更佳。有学者认为,肌纤维缠绕针体产生的绞索力不仅可以加强针感,其还可以对痉挛和粘连的组织形成牵拉,起到缓解痉挛、松解组织粘连的作用[10]。因此,笔者采用向病灶中心多针围刺,同时增加摇摆和小幅度提插手法,起到增强针刺刺激和充分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的功效,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3月治疗组疼痛和Verhaar网球肘疗效的情况仍优于对照组,提示滞针围刺结合针刺手法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即时效应,同时具有良好的维持效应。

综上所述,滞针围刺结合针刺手法能够有效缓解肱骨外上髁炎引起的疼痛,改善功能,且长期疗效稳定。

猜你喜欢
肱骨针刺局部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局部遮光器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