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洁
(乌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内蒙古 乌海 016000)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例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9~76岁,平均(63.4±3.9)岁,病程1~17年,平均(8.4±1.7)年;取同期收治的15例非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50~74岁,平均(62.3±3.7)岁,病程0.5~16年,平均(8.5±1.3)年。两组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且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术,具体治疗方法为:待患者入院后,均行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泼尼松龙滴眼液以及双氯芬钠滴眼液进行处理。泼尼松龙滴眼液剂量为5.0 g/L,使用频率为3次/d;双氯芬钠滴眼液剂量为1.0 g/L,使用频率为3次/d,两种滴眼液使用时间均为3周[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疗1周以及6个月后的视力情况,并应用红光眼照相系统进行拍照[3]。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改善情况、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术后渗漏情况。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说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以及6个月后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21±3.68)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74.53±4.96)μm,观察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实力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渗漏患者共2例,渗漏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出现术后渗透患者共9例,渗漏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患者术后渗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眼底病变作为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发病,极易引发白内障等诸多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失明,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现阶段对于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尽管现阶段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以及预后,但是在患者手术后康复过程中,给予发生黄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使得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不但不利于患者的视力恢复,还对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次研究通过对行白内障术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与非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的对其所有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患者实际的的了过程中,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渗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视网膜极易发生病理改变,进而使病情恶化,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以及预后。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治疗过程中,行白内障手术极易出现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视力恢复产生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只有在术后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