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亮,单长青,隋 涛,邹美玲
(滨州学院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滨洲 256603)
高校“两课”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相关的课程。以滨州学院为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形势与政策》等。高校课堂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类课程的开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特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行要求和规范。但实践中发现, “两课” 在课时安排上,主要在一、二年级完成,而许多教育活动是需要在高年级中开展并得以深化的,使得高年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另外,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两课”的教学内容、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使之充满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接受。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都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影响重大,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1,2]。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微课、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两课”教育的全程嵌入化、学习方式的自主化、信息制作的趣味化,以解决“两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因为“两课”课程理论性较强,授课方式单向,教学手段单一、互动性不足,使得学生觉得课程魅力不足,频繁在高校校园遭遇尴尬和困境。大多存在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逃课、玩手机、应付考试的现象。
“两课”难以吸引学生的因素很多,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学生单纯排斥“两课”内容,而是授课内容、讲课形式、信息媒介、师资水平等软硬件不能与时俱进。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两课”教学问题的原因在于:①微课、MOOC等视频化信息手段已被广泛采用,而两课课堂虽然采用了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形式不灵活,不能及时跟踪信息技术发展。②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影响了学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选择。③两课教学在某些高校不被重视,导致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学生兴趣不浓。④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自制力差、急功近利和受网络影响的弱点, 使得他们对“两课”抽象的理论缺乏兴趣和耐心。⑤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音视频资料等更新较慢。⑥低年级学生高等数学、力学等工科课程任务重,而课外活动又较多,影响了两课学习效果。
“两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大二,考核主要用理论成绩来衡量,一旦考试通过,学生也会将之抛之脑后,使得高年级学生思政教育出现断层,全教学过程嵌入不足[3]。
问题表现为:①自由支配时间更多,特别是不考研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风险加大。②实习期间两课教育跟不上。③学业和职业规划模糊,缺乏自信、自立意识差。④消极应对就业,眼高手低,受到挫折容易逃避。⑤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下滑。⑥不关心时政,思政觉悟不高,甚至追逐错误思潮。基于上述分析,需要两课教育的及时覆盖。
近年来,以微课(Micro lectures)、慕课(MOOC)、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倍受高校瞩目。微课具有碎片化、自主化学习的特点,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学得更快乐、高效,其特点主要为:课长一般都是10~15 min左右,比较符合学生大脑的高效专注时长;教学内容短小简练,类型多样、主题突出,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环境” ,被喻为 “压缩饼干”;另外,微课也可以利用MOOC的师生交互式学习特点,方便互动,实现 “泛在学习、 移动学习”。微课与传统课程的比较见图1。
基于微课的特点,将之应用于两课教学,契合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推动两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4]。微课模式贴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碎片化高效学习热情,但并不意味着两课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微课对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教学。目前,以可汗学院等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迅速发展,有望在微课资源共享方面有所突破。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能贴近民生,比如雾霾、生态文明等,与两课教学内容和综合实践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因此,在该专业开展试点是可行的。
在不减少两课总课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授课时间、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可将“两课”内容嵌入学生全培养过程。大一期间,由于新生开学后军训、入学教育以及其它众多的活动等原因,两课学时往往不够,这个阶段可以将微课放在第二课堂,但内容宜少一些。高年级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学科竞赛、考研等,缺少专门的思政教育,可适当增加微课教学内容,明确考核要求,实现跨地域教育。
两课教学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微课形式,应筛选契合大学生个性化、碎片化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作为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如:①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微课堂内容。②针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作为专题讨论微课内容。③针对课外问题的答疑解惑微课程。④基于社会舆情、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微课程。⑤与实习及专业实训相关的思政微课堂。⑥有益于思想、学业、就业、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微课程。⑦环境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制作的微课程。
例如,为延伸教学内容,宁波大学法学院经过五年的实践,制定了 11门“思政 ”延伸课课程供学生选修,而这些课程,均可采用微课程模式建立微课程资源库[5]。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简称,2012年源于美国部分高校。它由慕课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为师生之间架起沟通交流平台,使不同地区的人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观[6]。2014 年,我国第一门 MOOC“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推出,全国24 所高校 5000 多名学生通过课程共享平台修学这门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MOOC平台当属“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MOOC也并不全是线上学习,也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MOOC 思修课”模式[7]。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微课方式,每课 15 min左右,阐述1~2个核心问题,学生按照设定大纲进度,利用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自主安排碎片化学习。教学模式见图2。
采用课内和课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 从两课的学时中拿出一部分学时作为课外学时, 用于翻转式微课堂教学;单设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将社会实践课与课外素质拓展、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参见表1。
可主要由低年级课内翻转式+课外自主式微课和高年级课外自主式微课两类。课内微课可安排在大一、大二,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课外微课以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可面向国家政策法规(含环境保护)、环境事件、社会调查、环境技术、环境活动、职业规划、专题报告等内容,设计丰富的微课资源库,并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两课教育学习效果[8]。教学内容设计体现螺旋式改进,内容设计示例见表2。
表1 滨州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两课”课程设置情况
表2 环境工程专业嵌入式“两课”课外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示例
微课形式虽然易于被学生接受,但要真正达到教学效果,还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评体系。考核环节可以包括线上测试(或课下结课考试)、线下见面课成绩、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在成绩分配上,可参照线上作业/测试(或结课考试)占课程总成绩40%;线下见面课(平时)成绩占30%和学生实践成果成绩占30%构成。
课程考核可采用多种形式[9]:①结合专业撰写两课论文。如通过社会调查撰写垃圾分类或如何做一名环境保护者。②专题体验报告。对“两课”教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国内外大事、热点问题, 聘请专家或由校内同行做专题报告, 学生提交体验报告。③专题讨论。 围绕重点问题及社会现象,综合实践发现, 精心设计一些专题, 学生围绕专题查阅资料,进行专题讨论。④课外实践。如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DV赛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⑤考试方法。 对线上测验、见面课表现、作业,以及取得的视频、作品、演讲、答辩等综合测评。考核评价可由综合实践课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联合进行,成绩作为思政综合实践和形势与政策的参考成绩。
微课课堂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做的课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传到师生网络交流群,以供下一届(或其他班级)学生参考、激励和示范。同时,教师将所获得的资料作为素材丰富微课资源库内容。师生在课外微课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任务见图3.
尽管由于“两课”课程理论性较强,存在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教学手段单一、互动性不足、学习兴趣不足等客观原因,但基于课程的重要性,可通过课内、课外结合,高、低年级统筹的方式,利用微课的短、精、趣的特点,利用MOOC的交互平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仍然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两课”课堂中,从而为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提供保障,也为其它学校两课教改提供可行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