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田田,黄国涛,黄建昌,李圣甜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市花木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以苗木生产为基础,以拓展园林苗圃功能为目标,以生态功能为体现,在生产苗木的同时开发苗圃的潜在价值,规划具有旅游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展示等综合功能的园林苗圃,不仅具备传统苗圃的生产功能,而且集城市公园的游览功能、园艺市场的展示功能和实验园的科研功能于一体[1,2]。
作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素材——为园林绿化培育苗木的基地,苗圃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倡导“园林城市”建设的生态理念的高度普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大大转变,对社会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景观也开始追求“最小干预、最大化原生态”的体验趣味[3]。现阶段,在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也在掀起新髙潮。园林绿化发挥着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能,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点“面子工程”,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品质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影响与作用[3]。因此,苗圃作为育苗基地,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意义上的苗圃是指用以培育苗木的场合或土地,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是一种纯生产性绿地,基本上仅具有生产功能,苗圃内一切看似与生产无关的资源均被搁置或忽视,极少具备观赏和游览价值,其本身并不符合休闲观光的要求,单一拥有苗木生产创造的经济效益,未能够体现园林苗圃的生态和社会效益[1]。在这种情况下,苗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有限的。此外,由于苗圃特殊的经营模式——培育苗木、出圃销售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前期资金投入很大,后期回收却很慢,这种现象制约着苗圃的长远发展。因此,苗圃建设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出路,尤其对苗圃单一的经营模式的改变更是刻不容缓。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体验式景观的青睐,为苗圃新的发展指明方向,集生产、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园林苗圃需要发展起来,让人们能够走近苗圃,开展苗木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活动,苗圃也能够就地展示苗木产品,引导人们欣赏和体验,以此拓展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的创造途径的同时,结合苗圃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挖掘和创造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
因此,顺应社会动态和需求,把握苗圃发展新趋势,改善传统苗圃的结构组成,规划建设多功能园林苗圃十分必要,以此确保苗圃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规划的作用对象是某一块场地——需要人为干预设计更能彰显或创造价值的场地。但这个干预是有度的,设计结合自然,重点在于“结合”。基于生态理念的规划设计就是在提升场地价值、丰富场地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对场地的干预降到最小化,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场地资源的原生态性的基础上,最大效率地利用场地资源,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保护和创造生物多样性[5]。
作为苗圃基地,在建设之初,出于对苗木生产和运输等特殊要求的考量,就其自然环境和经营条件进行详细勘测与考察,较其他性质的规划建设,苗圃的交通、周围环境和场地资源等应是很占优势。考虑到苗木尽可能自然生长以及出圃后能够最快适应环境,在满足其生产条件下,并不会过多干预场地内环境;同时可挖掘场地内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人为改造。所以苗圃建设更需要提倡生态设计。
通过运用相关景观规划和生态学理论,结合项目实际概况和场地资源,对园区总体功能分区布局、必要点景的景观节点布置、作为全园骨架的道路系统、管理与服务配套设施进行详细合理的规划设计[6]。根据苗圃基地的具体情况,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仍以生产苗木为核心任务,辅以一定的生态景观营造,达到景观促进生产和经营的目标,通过挖掘苗圃的生态效益,提升苗圃的社会地位,延伸苗圃的经营产业链,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弥补苗木资金回收期限较长的短板,为苗圃经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7]。
项目基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汉湖村,派潭镇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区位交通非常优越,距广州市仅70 km。其区域气候特点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原始自然景观保持较好的生态镇,这在广东省境内也是相当珍稀的。
派潭苗圃于2012年落成,建设面积约9.3 hm2,临山脚而建,整体地形相对规整,基地以苗木生产为主,主要苗木种类有美丽异木棉、蓝花楹、黄槐、黄金香柳、多花红千层、黄花风铃木、细叶紫薇等。此次规划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苗圃的长远发展,改建传统苗圃,使其成为集生产、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园林苗圃,提升苗圃的社会地位,增强竞争力(图1)。
图1设计总平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光农业的兴起,人们对生产性绿地越发产生游览观光的体验兴趣和需求。秉承“设计为人而生”的指导思想,其景观价值必然要得以挖掘与创造,这就对苗圃规划发出新的挑战。苗圃的建设本身占据交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保障苗圃的基础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来满足人们游览、休闲、观光的需求。五一、清明节的小长假和双休日,捧红了城市周边的“短线游”,为城市近郊的纯生产苗圃向观光型苗圃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支持[8]。
从场地现状资源来看,基地位于增城派潭镇,生态环境优良,绿树成荫,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极其便利,作为观光苗圃,其客源有保证;并且场地中有山有水,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塑造园林景观的天然条件。作为苗木生产基地,以生产为主,以保护苗木基地为前提,辅以生态景观建设,增加其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这两者通过合理规划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促进。
遵循苗圃建设的基本要求,利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加以园林造景艺术化手法,对苗圃场地布局进行改造,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以增加苗圃的景观价值,带动苗木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为满足游览观光的需求,完善整体设施,实现派潭苗圃景观公园化,产品展示和市场营销平台化[4]。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以苗木生产为基础,调整绿化苗木生产结构与布局,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针对目前绿化苗木需求的发展趋势,根据培育苗木的种类、数量、种植面积等情况,同时为了方便管理,将圃地分成不同区域大小,合理规划种植,形成特色[9]。
(2)以生产结合观光为指导原则,打造满足观光功能的景观特色,适当进行功能调整,于传统生产苗圃之中点缀园林景点,增加绿化、景观资源,完成基本区域布局调整及规划。
(3)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为导向,引进和开发科研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1 苗木生产区
生态观光苗圃与传统苗圃的主要功能是统一的,都是以苗木生产、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为首要工作内容,观光游览是附属功能,是为更好地经营苗圃、带动苗木生产而服务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无论苗圃是什么性质类型,都必须保证生产性用地占苗圃总面积的60%以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把控全局,把苗木生产放在生态观光苗圃建设的首位,生产是基础,没有苗木生产,就不能称之为苗圃。
在满足苗木生产用地的自然条件下,出于方便管理和运输,苗木生产区尽量统一在整体大区域范围下,在这之中,并不穿插供游客深入体验的空间布置。派潭苗圃并不是一条线生产苗木,只是协助服务另一苗圃的大苗生产。所以根据派潭苗圃的生产功能,苗木生产区主要分为苗木移植区和大苗培育区,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苗木成长的空间及条件,完善苗木生产管理与运营。在景观方面,苗木的季节性变化奠定了整个苗圃的景观基调。
此外,服务于苗木生产的辅助用地的规划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保证苗木生产的前提。基于苗圃生产用地四周设计的大排水沟渠,在保证其场地排水的首要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也要美化“外表”。可适当种植一些湿生草本,一为景观添彩,二为生态加分。由于苗圃规模有限,且投入生产区的苗木已有一定的规格,防护林主要是在与主风方向垂直的一侧设置即可满足其功能。
3.2.2 花田试验区
利用场地后山山脚的一片空地,进行野花组合的科研实验,创造苗圃的科研价值的同时,为苗圃的景观塑造出一份力。
不同于传统苗圃的建设,现代生态观光苗圃不仅要看重其经济价值,更要注重它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花境在我国园林建设中现已被广大设计师所接受,甚至热衷于在重要节日或中心景点反复设计使用,但景观效果单调却是其突出问题。并且,花境用材多取决于一、二年生花卉,造价和管理费用高昂,其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又不能持久稳定地呈现。不仅实用价值受到了局限,又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园林建设的“经济”原则,与现阶段所倡导的“节约型园林”背道而驰。广东地区的野花资源尤为丰富,并且野花组合迎合生态、经济节约型园林的发展理念[10],所以加强本土野花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是一条可行的科研之路。它不仅为花境营造提供更多自然素材,使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维护的自然景观,而且也为丰富广东地区观赏植物资源出一份力。
花田试验区在苗圃中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容小觑的。梯田式的花田景观是吸引游客观光、游览的重要展示面,与此同时,在此区域增设科普和自然压花活动场所,为游客创造认知型和参与型的学习体验的机会。
3.2.3 植物造景区
此区位于有地形的山脚下,合理利用现有地形营造天际线丰富的植物景观特色,以原有的植被生态系统为基础,利用苗圃内树种,完全以植物营造空间,借鉴自然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1],合理搭配与改善,展现植物不同种植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景观效果,也是一类种植参考,以此带动苗木销售;局部构建以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丰富自然景观层次,塑造植物节点景观达到点景效果。此区域可称为苗圃的“明信片”。从另一方面来看,以植物营造为主体,运用合理的园林造景手法,创造苗圃一角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为游客提供一个摆脱城市噪音、融入自然、放松心情的绿色场所。
考虑到广东地区茶文化的人文资源,山腰处设计一生态茶室,游客可通过山间步道到达。“绿林通幽处,烹茶待友来”,力求营造一处人间胜景,使游客可以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精神的净土。
3.2.4 水景观赏区
原场地中有一个鱼塘,但由于处于“放养”状态,其生态、经济价值均受到掣肘;可对原有鱼塘进行改造,构建观赏型水文景观。山水是园林的灵魂,通过借助鱼塘资源,塑造丰富的水文景观,为园林景观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让游客感受和体验景观的“运动细胞”。
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布置木栈桥的景观元素,使游客可以在水上穿梭不同的景观空间,增加体验的趣味性;为满足游客的亲水心理需求,重点打造滨水空间,利用原生态材料打造自然驳岸,同时配置满足适应性和观赏性的水生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生态驳岸景观,在周边防护林带的天然绿布的背景下,营造一片宁静的休闲观赏空间。其次,有针对性地种植具有净化性的水生植物,使水质得到生态性的净化处理,鱼塘在这其中也算充当科研实验基地,定期观察和检测水质的变化,筛选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培育繁殖。这是景观的视觉效果与科研的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使苗圃的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水景的营造进一步增添了苗圃的生机,提升苗圃景观的灵性。
3.2.5 游憩休闲区
紧邻滨水的开阔空间,没有生产区的规整,没有试验区的严谨,也没有造景区的繁华,凭借其自身适宜的缓坡地形和独特景观处理手法,成为全园游客进行娱乐活动的首选场所。以阳光大草坪为铺衬,运用主丛式的植物配置模式,把乔、灌、草进行科学搭配,塑造若干点景的组团植物[11]。既提高绿地的绿量和生态效益,又保证游客有足够开阔、舒适的活动场地。
3.2.6 农趣体验区
农趣体验区布置于临近观光苗圃入口处,该区主要由菜园、野炊场地、儿童活动区等组成,供游客休息、游戏、集散等活动。观光苗圃位于城郊,出于人性化设计,苗圃内应提供用餐条件。并且,游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暂时远离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真正亲近和感受大自然。所以,规划出一片场地建成为“农家乐的缩影”,菜园和野炊场地的布置既满足游客的实用需求,又不与自然环境相悖。儿童活动区的基础娱乐设施不同于城市儿童公园,在保证参与者安全和不违背规范的前提下,在建设选材上多倾向于木材等自然柔和的材料,尽可能让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奥妙。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修建一些满足游客的使用功能的园林建筑及构筑物,例如休闲亭、垃圾箱等,材料以自然木材为最佳,尽量避免人工痕迹破坏自然美感。
3.2.7 管理区
主要包括办公室、管理用房以及生态停车场,保障苗木的正常运输和管理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基础性服务。
以上7个主要功能分区图如图2所示。
图2 功能布局分析
现有交通系统不完善,虽然满足苗木管理和运输的基本功能,但是没有完整的浏览路线,对游客来说,并没有人性化的通过空间。园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在保证苗木生产、管理和运输的基础功能的前提下,重视组织景观园路和游步道的动线设计。根据园内不同功能分区的布置,以及地形和鱼塘等硬性设施的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规划完善交通系统[12]。苗圃内的交通,首先,要保证苗木运输的通达性,其次,再考虑为游客创造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行走体验。必须遵守“功能先行”原则,也就是说,人行游步道必须让步于车行主干道,最大程度上做到人车分流,尽量避免让游客在混凝土的车行道上行走体验。游步道为游客创造林间漫步的悠闲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游步道的通达性和美观性(图3)。
生态观光苗圃以生产苗木为主,充分挖掘所在区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创造清新、怡人的生态景观。对游客来说,观光苗圃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生态和自然,这是城市公园不能取代的。这次规划立足于苗木生产,从生态角度出发,构建全园的自然和谐的景观骨架。根据苗圃功能分区的划分,将场地资源与设计手法紧密融合,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统筹规划以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12]。
图3 道路交通分析
观光苗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采取“以战养战”的经营战略,其经济效益绝不止步于苗木生产。此外,随着观光苗圃的建成,科研、教育、游览等活动的纷纷开展,将使派潭镇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之,派潭生态观光苗圃的建设是一个兼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科研价值的规划项目,同时也是苗圃产业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