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美
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
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在心理问题上的现状令人堪忧,综合起来,有以下这些:1.心理偏差。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2.性格缺陷。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3.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4.耐挫力差。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给留守兒童一个蔚蓝的天。
一、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父母与学校要经常联系,掌握子女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子女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或者把子女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子女的需要,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尽可能地保持和子女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这对于子女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在农村学校要配备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咨询室,或聘请心理专家,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群体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社区管理职能
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教育纳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好事,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关怀,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