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老话题”与“新特征”

2018-11-02 10:08王强
理论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习近平

王强

摘 要:在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作出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以此为基,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系统工程,可从话语权场域、话语权基石、话语权表征、话语权进路等四重向度,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和逻辑架构。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自信;话语自洽;话语自知;话语自觉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0-0036-08

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重要议题,关乎旗帜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与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的高度,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伟大斗争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和管理权的主要表现,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习近平将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从多个向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

一、话语权场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当代境遇和本然进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9长期以来,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想多元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发生激烈碰撞,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严峻挑战。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重要论述就是在应对这种渗透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稳定国内场域”和“争取国际场域”“占据全媒体场域”是其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国内场域”:从“问题倒逼”到主动建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转轨转型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分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多变性的特征,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大众传媒和网络信息化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新兴媒体技术下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蔓延,部分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市场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难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频繁出现,造成人们价值标准的混乱和信仰缺失。价值取向和社会话语多元化增添了话语控制力弱化的风险,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语境是话语生成的土壤,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现实实践,关注语境融通化,主动推动不同话语的有机互动,逐步推动形成国内全领域的话语语境。一是把握“三大逻辑”。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将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逻辑”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自由发展的“理想逻辑”相结合,有机统一起来,使受众更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国社会现实。二是融通“五种话语”。融汇转换政治话语、生活话语、学术话语、网络话语、大众话语,推动从政治性、学术性话语体系向平民化、生活化、网络化话语体系转换,推动形成不同话语场域、话语类型之间的融通会通,使其打破受众获取中国现实信息的壁垒。三是链接“三个层面”。把握好层级互通转换的宏观、中观、微观话语,以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流通和转换,推动形成全领域的话语语境。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既涵盖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又有社会等层面的话语展示,还有具体入微的个人设计,既体现了集团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又体现了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

(二)“争取国际场域”:从遭遇霸权到“中国叙事”

西方国家把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准则,到处“兜售”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较多的学者提出,西方国家企图借助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东风,利用其话语霸权进行意识渗透,倾销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产品,这种行为严重地危害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国内出现的某些情况和问题被西方夸张的宣传和扩大,在部分民众中引发模糊认识和思想疑惑。此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坠入低谷,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习近平指出:“现在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2]210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抵御和回击西方国家的“分化”“西化”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已提上日程。一是强化底线思维。从“四个重大界限”“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较为明晰地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底线思维。习近平针对新自由主义,鲜明提出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3]。针对宪政民主思潮,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4]。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是把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提升到了“捍卫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二是筑牢思想防线。习近平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5]。基于此,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当前需要从共时性层面解释和把握西方国家政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变化与特点,探讨和吸取苏联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失败教训;对“意识形态终结论”“去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用“普世价值”消解中国特色、用“西方模式”充当“普世价值”等进行有效的理论回应与驳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强调:“国际形势在风云变幻中经历着大变局改革。”“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2]210同时,习近平还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要以“中国话语”“中国理论”为基点,运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三)“占據全媒体场域”: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

话语传播是获得话语权的关键。习近平提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6]

当前,全方位覆盖的媒体俨然成为现代社会话语的主要掌控者,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加大了意识形态的掌控难度,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全媒体主体的“宽泛化”,颠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统建构模式。全媒体时代使得曾处于信息流下游的受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场域,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主流媒体和政府的传播力,对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模式构成挑战。二是全媒体受众的“碎片化”,瓦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宏大叙事。全媒体面对不确定的具有流动性和感官化特征的“碎片化”受众,使得舆论传播呈现“碎片化”,受众自我意识膨胀,冲击了主流意识话语的主导地位。三是全媒体内容的“扁平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微叙事、形象叙事、娱乐叙事”等媒介内容信息“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信息来源多样化价值标准的“异质性”成为普遍现实,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受到挑战。四是全媒体手段的“开放化”,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生存空间。全媒体世界存在着不均衡性,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占据着优势地位,开放的网络空间导致国内非主流观点的扩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认同感。

意识形态阵地历来不是占领就是被占领。在全媒体时代,有针对性地探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转换逻辑和实现路径,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练好网上舆论工作基本功。习近平提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7]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走网络群众路线,回应“网民关切”,通过网络释疑解惑。由此,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熟悉全媒体时代特征及网络话语,增强网络宣传工作能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二是打造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平台。提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功能,话语平台建设是关键所在。习近平指出:“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来、深入进去、运用起来。”[8]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载体,建构专业信息发布与沟通交流的平台,“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41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工作方式。习近平强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9]在了解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及语言特征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及自媒体与客户端有效结合,用网民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换,主动行动起来抢占意识形态阵地制高点。

二、话语权基石: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逻辑向度

习近平面对复杂的国家结构与相对零散的社会意识形式,立足于“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下意识形态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结合新时期的现实境遇,坚持历史逻辑、内容逻辑与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勾画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和逻辑框架,其着力解决以下四个基础性的问题。

(一)话语主体: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践行关键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主体对话语内容的广泛宣传以及话语载体的有效表达。其广义的主体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以及从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人才队伍,而其践行主体主要是政府群体,话语主体构建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从集体内源的思想心态、制度生态外源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书记承担着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负责人,要主动谋划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显然,话语主体承担着特殊使命,要注重提高自身包括意识形态整合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话语表达能力在内的意识形态建构能力;要拥有“守土”意识,掌握“看家本领”,成为“行家里手”,切实提升意识形态的掌控能力。

(二)现实基础: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基石

理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意识形态话语根源于现实实践。纵观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经历了重要的转型,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和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强起来”的伟大历史任务,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现实,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理论衍生于伟大实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大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生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1]3-17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创造性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中国方案”,成为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支撑。

(三)实现路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创新理路

习近平在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搞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使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体而言,其实现途径主要为:一是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工作定位。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二是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晰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激发和汇聚上下齐心协力、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三是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工作方针。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四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工作立场。应自觉地把党性和人民性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统一起来,推进党的意志与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五是坚持全球化的重建语境。增强阵地意识, 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和建设性的心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六是坚持新媒体时代的宣传背景。转换意识形态传播话语表达方式,建设更加合理科学的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体系。

(四)实践旨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人本取向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必须关注话语客体需求,即话语诉求的民生化,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在于其以人民群众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重要论述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进一步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创新了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体现出鲜明的民生化特色。

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上是人民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较为严峻的形势,习近平再次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与人民是一脉相连的。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至上、劳动优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5-15,215这些话语都体现了我国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着眼于对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充分凸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利益诉求。

三、话语权表征:中国特色的话语自知、自信、自觉、自洽

习近平既以理论的自觉自洽确保了话语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根脉坚定了基本的话语自信,传承好中华文化,传播好中国故事,引导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真信真懂。

(一)话语自知: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彻底”

话语自信、自觉源于话语自知,只有话语自知,方能让话语自信、自觉知于心、践于行。马克思提及:“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意识形态的话语认知,指的是从思想上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彻底”,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围绕旗帜、目标、政治模式、話语权、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方面,提出了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研究工作、文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这些成果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基石和学理支撑的,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继承,又是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国外取得的积极成果的结果,同时又是创新性新论断。习近平强调“两个不能否定”,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判断一锤定音,体现了在继承发扬“老话语”的基础上,民族性和继承性不可或缺,时代性和原创性的话语体系“老话语新说”也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此实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双重进路,在实践逻辑中获得统一。

(二)话语自信:立足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最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这自信的基础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实践得到充分认可,是当代中国的物质基础日趋强大。习近平强调,“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13]。

然而,20世纪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终结”和“历史终结”的解构,受到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冲击。此外,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使得民众缺少足够的文化心理沉淀,加之社会主义曾经较为曲折的实践,导致科学社会主义遭遇了重大调整。习近平强调:“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12]时至今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举世瞩目,我们有了厚实的文化心理积淀,形成了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独特话语体系,这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底气和基础。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2]历史演进的逻辑、实践发展的自证和价值追求的谋划,使“自信”转变“他信”,为主流意识形态谋求更高层次的话语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吏治党,更进一步重塑了群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心。

(三)话语自觉:建基于问题意识、实践导向的理论批判

实现话语自信的主观思想条件在于坚持话语自觉。坚持话语自觉,关键在于对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脉络有理性清晰的把握与反思,在理论自知、自省的基础上,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策略,应对各种挑战、困惑,对若干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予以科学的阐释,使人民群众真明白、真相信。习近平强调,“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14]。这种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言见于行、行胜于言的举措,推动坚定意识形态自觉,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来看,这种话语自觉是在话语自知、自省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思想标尺,层层推进理论批判、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话语自觉。一是坚持理论批判。在理论自知、自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在理论自我扬弃的批判及建构中推动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内在的先进性转换为现实实践的优越性。二是强化问题意识。习近平提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其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15]真正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必须紧扣时代,直面问题,习近平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与对症下药相融合。三是坚定实践导向。理论自觉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习近平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是因实践而进、由实践而成、依实践而新的理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是其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

(四)话语自洽:历时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承续与贯通

话语自洽性是指历时性话语之间的统一性、融通性和无对冲性以及与现实的通约性,其话语基础、话语内容、话语环境和话语向度具有逻辑一致性和概念相容性,体现出话语体系中基本要素的相互渗透,以及理论上的承续和逻辑上的贯通。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高度自洽的学说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理论的贯通性、自洽性和系统性。

一是根植于历史逻辑的自洽性特征。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同时又立足现实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对“老路邪路”的批判,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这两个历史时期话语主题、话语主体都是一致的,具备话语连续性。二是建基于实践逻辑的自洽性品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话语主题,关切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形成反映中国发展理念的话语体系,这直接决定了诸话语整体上的自洽性品性。三是圆融于理论逻辑的自洽性趋向。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诸话语各自逻辑上圆融,诸话语之间相互支撑、彼此协调和有机配合,符合思维逻辑法则和语言逻辑规则,其自洽性特征及实现方式主要体现为:诸话语的实践基础和从属目标一致;“次生态”话语与“原生态”话语一致;话语与当代社会现实一致;符合思维逻辑法则和语言逻辑规则;诸话语各自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一致。其实现方式就是要着眼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化、大众化,以系统的思维直面问题、审视问题,对话语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消除不自洽的话语体系。

四、话语权进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特征

面临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立足于认识论的高度和方法论的角度,植根于“破”和“立”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在为什么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进一步凸显了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广阔的全局视野和创新特色。

(一)从“实践逻辑”到“理论思维”:立足于认识论的高度和方法论的角度

习近平着眼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发展、新趋势,既从理论上谈战略部署和原则要求,也在现实操作中关注策略战术和应变手段,蕴含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从认识论框架来看,意识形态话语只有植根于现实实践中,其理论建构才能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实践成果。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始终如实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生产方式;其首要标准是人民大众的情感认同,反映大众利益水平和要求;其价值论路径是实现崇高叙事向平凡叙事的转变,促进当下人对内心体验和精神困惑的关注,如此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获得民众普遍认同的“理性话语”。

从实践的方法论来说,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政治高度、理论高度与思维高度相结合的体系,体现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理论思维,体现了“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全局观念,以及“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6]的精准战略,体现了“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的统一”“问题倒逼与改革创新的统一”“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整体性思维与重点突破的统一”“坚持针对性与务实性相统一”等思想方法,从根本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从“问题倒逼”到“中国话语”:植根于“破”和“立”的问题意识

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7]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时代新要求的敏锐回应,是具有前瞻性的探究,也是问题倒逼的思考成果。

只有能够解决问题的“主义”才具有合理性,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症下药。如,习近平在“两个巩固”的基础上,提出“两个不能否定”“六个不能”“两个不能没有”等等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潮等西方思潮的有力回应;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教材中失踪、学科中失语、论坛上失声”的状况,提出必须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党校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等工作;针对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散漫,宗旨观念淡漠等问题,在党内开展“两学一做”,使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等。习近平在提出“破”的同时,也强调“立”。“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9]只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基于此,要求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同志要敢于直面问题、科学回答问题,强调各级党委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当“爱惜羽毛”的所谓“开明绅士”,“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主动坚决开展斗争。”[20]

(三)从“大众话语”到“大众意识”:外现于“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曾经一段时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依赖较为抽象的政治性话语,过多的强调“灌输”式的教育、宣传方式,离平实的生活实际有些距离,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早在2010年,习近平便为改进文风提出了“短”“实”“新”三点要求。[21]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习近平关于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略的叙述,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参照标准,使用便于普及和传播使大众容易产生共鸣的民间话语和大众词汇,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使得意识形态话语越来越鲜活、接地气。如提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老虎‘苍蝇一起打”“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必须自身硬”等新话语,甚至在新年贺词中,我们看到了“朋友圈”“世界那么大”“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话语。这些感性平实的语言源于日常生活,生动形象接地气,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让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理论变得现实可感,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听懂和信服,这背后也恰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