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回扣文本

2018-11-02 10:23王广清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血亲常识文言文

王广清

新一轮高考命题改革与时下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相辅相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文言文而言,如果对基本的文化常识不理解,想要读懂文本无异于天方夜谭。高考文言文命题理性回到原点,上世纪文言文考查的亮点题型顺理成章地成为命题人参照的“母题”,但是并非机械照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命题理念,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因文设题而巧妙拓展,体现命题人的良苦用心及较高的命题素养。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仔细揣摩以上全国卷及地方卷真题,能看出试题呈现出这样的新变化:

题干表述中增加了“相关内容”这一关键词,命题者是把文言文阅读考点要求中的“辨析文句意义”和“古代文化知识”相结合来考查;强化了文化常识的语境意识,选择项内容表述正确的不一定是相关概念的语境义;源于教材,是教材相关内容的合理延伸;因文设题,取材范围更加广泛。新常态需要备考的新思维,因此,对这一考点的备考考生要与时俱进,创新备考策略。

一、分类精准记忆

考生要对史传类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语文必修及选修教材中(含附录及课文注释)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按照称谓、职官、科举、天文、历法、地理、风俗、饮食、音乐、文娱等方面进行精准记忆,这是解答“古代文化知识”类考题的基础和关键。

二、破解設误陷阱

以近几年高考原题及各大市调研试题为蓝本,探究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来年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这样有利于识别陷阱,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常见的设误角度大致有:

扩大范围。如将“朕”释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扩大到诸侯王。

缩小范围。如将“崩”释为仅指帝王的死,忽略了王后。

种属错位。如上文中“姻亲”和“血亲”的关系,“血亲”应是“姻亲”的一部分。

张冠李戴。如对“庙号”的解说误作对“谥号”的解说。

忽视语境。如上文中的“三代”,解说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文中的意义。

以今释古。如地理方位中的“中国”“山东”“河南”“河北”等等。

故意曲解。如把“有司”说成“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实际上指“官吏的通称”。此外还可能出现“时空错位”“以偏概全”等等。

三、因文顺延拓展

平时的模拟练习因命题的限制只能考查四个文化常识,因此考生可以挖掘平时每一篇练习中没有入题的陌生的文化常识,做到厚积薄发,有备无患。如常散见于史传类文本的勤王、河东、行在、庠序、杏林、鞭弭、会猎等,同时注意一些文化常识词与成语的关联,江苏卷的这一新动向应引起全国考生高度重视,命题人对于亮点题型常常互为借鉴,巧妙嫁接。

四、避生就熟排除

文化常识涵盖的内容虽然繁杂,但是由于近年来都是要求考生选择误项,答题时考生可以先锁定自己熟悉的区域,避生就熟,排除已知选项,最终推断正确答案,如此可提高解题速度,事半功倍。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血亲常识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回归常识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