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平 偶春 姚侠妹 骆美 陈淑英
摘 要:該文以花鼓灯艺术文化发源地颍上县乡镇社区环境景观建设现状为例,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研究花鼓灯文化在颍上县相关乡镇社区环境景观的分布特点及应用方式,以期为后期皖北花鼓灯艺术文化发源地的乡镇社区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花鼓灯文化;环境景观;乡镇社区;颍上县
中图分类号 J722.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4-0154-0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lower Drum Lantern Art Culture in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Taking Yingsh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Han Yuping et al.
(School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Fuyang Teachers University,Fuyang 236037,China )
Abstract:Take Huadu lantern,the birthplace of art and culture,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Yingshang Coun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related literature,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f huhugu culture in Yingshang Coun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Community Landscape in the later stage of Huadu lantern art culture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Flower drum lantern culture;Environmental landscape;Township community;Yingshang County in Anhui
创建独具特色的小镇,对于改善环境和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特色乡镇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各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一个集经济产业发展、文化行业发展以及生态景观环境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每个小镇都有本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底蕴,以文化作为小镇的独特符号,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景观小镇,将乡镇中的建筑、文化、自然与景观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这不仅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是反映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的理解[1]。
花鼓灯艺术发源于皖北乡镇,文化印记深刻,但其文化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随着国家提出发展特色城镇的计划,建设生态景观,将文化与景观结合不失为一个完美的契机,不仅能传播文化,还能将花鼓灯文化转换为地方特色,与其他文化结合,融合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带动乡镇的发展。本文以安徽颍上县为研究对象,根据特色文化景观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文化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花鼓灯艺术文化在乡镇社区环境景观应用上的不足,从乡镇特色文化的角度去重塑乡镇社区环境景观,探讨花鼓灯艺术文化在乡镇特色环境中塑造中的建设思路,为建设皖北地区特色乡镇社区环境景观提供参考。
1 应用现状
1.1 主要分布区域 花鼓灯艺术文化分布面广,主要以江淮流域及周边为主,是安徽劳动人民的艺术文化的结晶。皖北地区是安徽的重要板块,由于发展起点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和人口众多[3],因此,研究皖北地区花鼓灯艺术其发展状况对全省甚至全中国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皖北地区共包含3市7县(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濉溪县)(表1),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社会的发展,皖北花鼓灯被分为3大流派:怀远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4](图1),具体在各发源地乡镇社区环境景观中表现形式多样(表2)。
怀远县 龙亢镇 “淮上明珠”,体系完整,文化表演形式多样,以鼓领奏 花鼓灯艺术品,花鼓灯文化广场。 怀远县的花鼓灯文化与道教文化结合的雕塑小品。 蚌埠
禹会区 “冯嘴子”村 花鼓灯艺术团,冯嘴子村戏班子 禹会区文化馆,花鼓灯门牌建筑。 与涂山文化结合的禹王庙等风景名胜区。 ]
1.2 发展现状 经过实地走访颍上县规划馆以及文化馆,发现花鼓灯文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是全国8大民族民间舞蹈之一[7],颍上县是其重要的发祥地。是重要的花鼓灯代表性传人[8]。文化景观传承的形式包括花鼓灯具设计与布局、服装设计以及人物角色扮演的花鼓戏场景雕塑。
2 调查研究结果
2.1 应用的差异 由表3可知,在颍上县不同乡镇或者城区,对于颍上花鼓灯的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时本土文化浓厚的乡镇,如颍河乡,因为有历史名人管仲及其文化的影响,在花鼓灯传统文化的利用较多是围绕名人纪念堂开展的,而稍微偏远的乡下则是以村里老人或兴趣爱好者以自发的表演为主,但缺少组织和规范性。相对而言,县城的规划馆和文化馆以传播文化为主,在环境景观上的表现方式及其内容也较多,有特定的文化表演组织。每个乡镇也都有其特有花鼓灯艺术文化,这些差异使得今后的地域文化在环境景观上的应用更加独特。
2.2 问卷调查 以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发源地的乡镇不同人群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实地问卷调查和走访,收集整理调查问卷,深入到颍上县的各个乡镇,如城关镇、江口镇、颍河乡、颍上规划馆、文化馆等,其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调研对象要求50岁以上年龄段的,该年龄段对花鼓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是否是本乡镇常住人员,本土居民对当地的花鼓灯文化肯定有了更多的感触,如何引申到环境景观中去,以及怎么向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们讲述什么是景观,景观有哪些作用也成为此次调研的问题。
不同乡镇反应的问题不同,如图2主要在大部分人集中在有必要、非常有必要和一般有必要。觉得花鼓灯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在本地的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所示,靠近城区及城区,颍上和颍河乡有超过80%(80.94%、80%)人们觉得花鼓灯文化的传播有必要,几乎没有人不同意传播文化,因此花鼓灯文化是深受当地人喜爱和重视的。
图3是人们对于花鼓灯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发展现状认识的调查结果,大部分人觉得有利用文化,但是利用一般,颍上城区认为发展利用一般的占大多数(66.67%),颍河乡以及江口镇中认为利用不好的占大多数,且花鼓灯文化较少能将文化与景观结合的很好,但也有部分发展较快的城区加强文化公园建设,如城关镇利用花鼓灯文化与环境景观结合,以花鼓灯雕塑为小品作景观,并结合周边环境景观建设,在体现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花鼓灯特色艺术文化。
由图4可知,人们对将花鼓灯文化与环境景观建设结合这一思路和方向的支持率很高,有多数人觉得可以将文化与环境景观有机契合,希望政府参与宣传、增加传统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加强建设和宣传等。分析比较怀远花鼓灯文化在环境景观的应用可知,花鼓灯文化在怀远县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乡镇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的区域特色文化,更没有将文化与环境景观有机的结合。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花鼓灯艺术文化的挖掘,运用多种手段建设乡镇社区环境景观 对于花鼓灯文化的缺失,首先政府应该重视,加强民众的花鼓灯文化教育,将花鼓灯文化与周边环境融合。现代人们生活步伐加快,并且逛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普遍的休闲方式,可以将花鼓灯与公园绿地环境景观结合,也可以在乡镇建设花鼓灯文化广场,举行花鼓灯文化表演,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加强环境景观的建设,挖掘地方文化。每个地区不论乡镇或者城市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记忆,花鼓灯文化也是,需要发掘其深层次的寓意,结合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共同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景观。
3.2 根据花鼓灯地域差异性建设特色的文化景观 由于花鼓灯文化在不同区域都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结合当地特色。从地形地貌来说,处于淮河上游的阜阳颍上地势平坦、广阔,孕育了性格豪爽广阔的劳动人民;处于淮河以南靠中部的淮南凤台有微弱的地势起伏,属于文化过渡带,花鼓灯文化南北风格交融;对于有山且地势变化较大的蚌埠来说,花鼓灯文化的变化则更多。从植被变化来说,不同的植被条件对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树木较少的平原的颍上则适合大规模的集体唱歌和表演,而树木植被丰富的其他地区花鼓灯文化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多样。各类资源越丰富,经济基础越好的地方,花鼓灯文化的传播形式越是多样化。当地其他文化如节庆文化对于花鼓灯文化景观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农耕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花鼓灯文化属于汉文化,当颍上花鼓灯文化与回民文化相遇,花鼓灯文化的传播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最后,政治文化对于花鼓灯艺术文化景观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建设,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和文化建设,借此契机,可以将花鼓灯这一本土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城镇环境景观建设紧密融合。
3.3 加强花鼓灯文化与各乡镇社区环境景观建设的联系 改变花鼓灯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和封闭,将“俗”的花鼓灯文化通过乡镇特色景观的打造结合起来,加强各地花鼓灯艺术文化景观形式的联系。发源地的各个乡镇都有花鼓灯文化发展的历史,但传播不广,相互之间没有适当的联系,这样的花鼓灯艺术文化就急切需要通过各乡镇的交流以及文化环境景观的碰撞来加强联系,从而将花鼓灯文化推广出去,通过多种文化景观设计方式,大力建设花鼓灯艺术文化乡镇特色环境景观。比如,花鼓灯文化较集中的乡镇建立联系,统一规划建设共同的花鼓灯文化广场或者公园,建设休闲空间、文化空间,通过乡镇人们的活动加强人们的花鼓灯文化保护意识,同时建立良好的环境空间,将花鼓灯艺术文化与当地环境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文双,周甜甜.美丽乡村背景下嘉兴特色小镇景观设施设计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7(5):66-67.
[2]戎龚停.沿淮花鼓燈大众化态势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4):31-39.
[3]戎龚停.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4]杜林.皖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18-20.
[5]孙发成.民俗艺术符号及其现代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2):92-96.
[6]蒋丽.现代化进程中的颍上花鼓灯[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7]支运波.发现文化·淮河花鼓灯的景观与理解[J].文艺争鸣,2010(10):92-99.
[8]汤虹.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下的安徽花鼓灯[J].大众文艺,2014(20):2-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