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赵军+赵忠超
摘要:文章结合文化创意、街区再生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在分析解读周村街区历史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周村古街区的再生状况与再生策略,对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下的街区再生实践中的若干适用性策略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化创意;环境景观;历史街区;创意文化产业;再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Regeneration Strategy Study of Historical Block based upon Cultural Original
Perspective: Taking Zibo City Zhou Village as the Example
LI Hong-mei1, ZHAO Jun2, ZHAO Zhong-chao1
(1.School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02;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作为鲁商文化的代表城市,周村以代表鲁商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周村古商城”而闻名于世。本文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尝试以新的经济内容来改善街区内已衰落的旧环境的城市功能,运用创意融入地方文化的特征,并进行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民俗产品的展销、民俗活动的展演以及影视艺术的宣传等);刺激街区经济多样化、多元化,对于维护街区原有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周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据考证,周村初步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至唐宋时期形成城市的雏形,明清时期成为鲁中商贸中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它的形成,是商业经济单一性发展的结果。[1]目前较为完整的历史遗存统称为周村古商城,被誉为“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手工业城镇,周村的创意文化产业主要表现为手工艺品及民俗工艺品的产销、民俗文化艺术活动的展演以及影视文化的宣传等。民俗工艺品主要以当地图腾文化为特征衍生的古玩、瓷器、木器、丝绸等种类,它的营销模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销一体的经济链。民俗艺术活动的展演包括各式民俗活动比如传统婚俗、扮玩习俗、踩芯子、小锣鼓、打铁花等,数不胜数,用来打造景区特色吸引游客。影视文化的宣传起步于张艺谋拍摄的《活着》,把原汁原味的周村特色展现在全国民众的眼前,为周村的宣传奠定了基础。随后是《旱码头》《大染坊》等电视剧拍摄,进一步让世界了解到周村的商业特色;周村也积极利用广告影视的宣传来提升自己的形象,比如以“魅力淄博——周村古商城”为主题推行全国性的微电影比赛。目前,周村大街已成为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展示的窗口,凸显出周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周村创意文化街区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第一,人口密度过高,街区容量膨胀。周村作为民俗旅游景点,一方面土住居民人口的激增,另一方面是外地游客的涌入,街区已经不堪重负,特别是到了节庆日及旅游旺季,本就体量较小的街区空间承载了高密度的人员,街区容量达到极限。第二,街区环境及历史建筑维护不足。街区内保存大量的历史建筑,同时夹杂着住宅建筑,由于保护观念与手段的落后,一些历史建筑门面被商家肆意改变,背离了传统文脉特征;加上街区配套设施滞后,破坏了街区传统风貌。第三,街区运行模式简单,缺乏居民参与;周村街区居民构成以本社区居民、老人、儿童为主,整体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偏低,居民大都缺乏参与改善和提升周村街区人文特色的主动意识。第四,街区环境过于孤立,缺乏与城市环境的交融;随着旅游功能的过度开发,街区居民的生活场景与当地民风民俗都成为了表演的舞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也被生生隔断,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村大街的文化肌理,原汁原味的民俗变了味。[2]只有理顺以上关系,才能切实改善周村历史街区发展的困境。
二、文化创意视角的再生策略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的主体要素,发挥人的主观保护意识。
首先,重视街区的社区营造及公众参与度。由于街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社区成员构成复杂,在维护公众利益上处于劣势地位。鼓励构建公众参与评价体系,强调在政府、设计师引导下的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改造模式,三方相互协调,共同参与街区改造。其次,重视对街区民间艺人及艺术家的扶持。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商业建筑群,周村大街承载着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知名画家、摄影家、知名导演及历史学家聚集的场所。同时当地也不乏身怀绝技(比如剪纸、杂技等)的民间艺术家,他们与周村本土传统文化及“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重视对街区内民间艺人及艺术家的扶持,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比如划出一定的场所给他们创造展演的舞台,或通过优惠租金的形式吸引艺术家融入历史街区,设定相配套的活动场所,设立画廊、酒吧、特色商品专卖等消费空间,有助于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重视对街区内部的物质更新,为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人才的聚集提供保证。通过改善交通,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街区景观以及采用功能置换的手段,去除街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创意人才空间聚集的需求,即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创意产品生产与消费相结合,外部环境的公共性与私密场所的安全感相结合,既能够在创作时感受到生活的舒适,也能在休闲娱乐时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因此,重视对周村大街内部的物质更新成为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人才聚集的保证。
2.坚持“有机更新”原则,重视周村大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物质空间的更新。
首先,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历史建筑主要为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包括文人故居、佛寺庙宇及商号、老字号等建筑空间。随着旅游的开发,加速了建筑的老化。建议通过功能置换的形式加大历史建筑的利用率,比如,将修复的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文化展览馆,通过优惠的政策扶持老字号,以此来延续历史建筑的生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街区内部民房基础设施落后,建筑自身破败不堪,私搭乱建的现象严重。建议政府制定统一修复的政策,在延续地域特色的同时,转变其原始的居住功能;比如成立创意工作室、画室、小型会所等空间。周村的建筑大都是前店后院式,临街的建筑也可以设立特色商品专卖、茶馆等空间。另外,在街区内部还遗留一些因环境、资金等其他因素而被闲置的小作坊及旧厂房,政府可以采取低租金及提供贷款的方式,为文化创意者提供创意空间。其次,修复街区环境,恢复老街区肌理。电视剧《活着》《大染坊》相继播出后,周村的知名度提升,加速了周村旅游业的发展,由于街区自身的更新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街区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建议以周村大街为主,以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分支为次,穿插功能不同的门面及院落载体。恢复街巷肌理以及院落的原有格局,对于私搭乱建的院落及门面予以拆除,通过整治改变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使原本封闭的宅院向游客开放。最终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带动街区环境的改造,不同程度开放街区公共空间。
3.实现历史街区文化延续,营造和谐的周村人文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新经济形态,它的发展必然依附于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的发展。首先,利用大街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环境。周村的文化资源是齐鲁文化、商业文化及周村地方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的,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条件。尤其是影视业及民俗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在周村逐渐发展壮大,证实文化资源与文创产业结合的重要性。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度,拓展文化创意的类型,丰富街区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生存的温床,实现街区民俗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的创新。其次,政府引导下的经济因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创产业的典型特征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周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多重经济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者需求与生产者供应的平衡关系,表现为旅客对民俗旅游产品、生活用品的物质需求及满足休闲娱乐旅游等精神品质需求,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的产品及所营造满足精神需求的场所,必定带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采用扶持政策对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引导,比如减低租金、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为街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保证。最终,市场经济作用与政府引导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历史街区经济发展形势,为实现历史文化延续及推动历史街区经济发展提供双保险。
历史街区的更新中,通过引入创意实体激活街区经济;运用创意思路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品牌、企业及民间艺术团体的加入,带动当地居民融入创意产业的制作与传播中去,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最终推动城市的新发展。当然,任何模式并不是一概而论,每一个历史街区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历史街区再生的策略也不能适合所有的街区。其中不乏某些历史街区经济的新发展是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把历史遗产作为消费的资本,大搞旅游经济,这些警示我们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要经历艰难的过程。(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朱忠翠.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淄博市周村大街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30.
[2]李红梅.淄博周村古商城文化产业化发展策略初探[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