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里
摘要:从国际层面厘清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对研究与实践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鉴此,本文从市场供需、环境管制政策、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战略与管理体系和国际化五个方面梳理了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面临可持续发展实践需求,提出了基于“市场”和“行政干预”双重机制作用于企业环境技术激励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框架。
关键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管制政策;内外部资源;战略与管理体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3001707
一、引言
技术创新既是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然而,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现实经济发展、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多赢。环境技术创新(EcoInnovation)又称绿色技术创新(GreenInnovation)或清洁技术创新(CleanInnovation),是“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类特殊技术创新”[1],体现于技术、组织、制度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由于环境技术创新在研发和溢出阶段使外部主体享受了低成本的技术溢出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双重外部效应,因而,权衡成本和收益的企业对环境技术创新相关的投资激励程度会由于双重外部效应的存在而降低[2]。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相对于国内而言,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研究在发达国家进展迅速,因而,厘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前沿进展,既能为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了解和把握绿色技术创新的国际前沿,也更有助于中国有效构建和设计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体系与微观机制。为此,本文基于资源观、制度观和知识观视角,从市场供需、环境管制政策、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战略与管理体系和国际化五个方面回顾和梳理了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构建包含“市场”和“行政干预”两类机制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激励理论和实证体系,以期为激励企业开始环境技术创新和构建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二、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激励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市场供需因素
从资源观来看,市场需求或供给结构的变化都将影响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一方面,消费者形成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竞争结构中通过环境技术创新改变企业供给策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1.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者形成环保意识将促使企业走向绿色技术创新之路[3]。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绿色化,将为消费者创造超额价值,增强消费者溢价支付购买企业生产环保产品的意愿,从而再次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4]。特别是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来自非政府组织(NGO)的压力、社会价值观、技术水平等通过市场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5]。一旦企业满足消费者和社会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时,他们又将提高对环保产品要求,这又会引发企业开展新的环境技术创新。同时,政府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消费群体,其实施的绿色采购计划将有利于企业从组织体系、研发和生产流程等方面改善环境技术创新水平[6]。Triguero等(2013)以欧洲中小型企业为分析对象,认为市场份额对企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环境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企业供给方迎合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能显著促进企业生产和组织过程的环境技术创新[7]。Ghisetti等(2015)认为,欧盟企业通过广泛和深入的普及市场采购知识,对推广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8]。
2.从企业供给角度来看,Porter等(1995)认为致力于开发环境技术创新的公司不仅以更低的成本适应了更为严格环境保护法规,而且还为自身赢得了市場竞争力[9]。Smith等(2005)认为,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带来环境绩效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都将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10]。Mazzanti和Zoboli(2006)通过分析欧盟制定废旧汽车的回收、再利用的环境政策以及汽车生产链上下游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取决于生产至回收链不同环节及其净成本的分配,认为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依赖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参与者[11]。
(二)环境管制政策因素
基于制度观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存在双重外部正效应,因而,更需要政府设计环境管制等公共政策,以克服市场失灵和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而环境管制政策分为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相应的研究也由此分别展开。
1.从环境管制政策制定角度来看,Cleff和Rennings(1999)等利用美国、日本、德国、OECD等国家的企业层面数据分析表明,环境管制政策有利于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技术创新[12,13]。CarriónFlores等(2010)在研究美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和空气污染的双向因果关系时,认为严格的环境管制政策产生额外的长期环境红利,降低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成本,从而又刺激企业更多地开展环境技术创新[14]。考虑到企业存在减排成本和消费者存在对环保产品的偏好时,仅当企业排放污染物的规模超过临界值之前,政府设置环境管制政策能有效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15]。而在中国,市场导向的环境管制政策比行政干预环境管制政策更能促进中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16]。
2.从环境管制政策执行角度来看,Lanjouw和Mody(1996)曾以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和德国为样本,用污染物减排支出作为环境管制政策执行的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其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表明国家制定和实施环境管制政策都有利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17]。Mazzanti和Zoboli(2006)对自由回收(FTB)环境管制政策工具对工业企业选择创新路径的贡献进行评估时,认为环境管制政策的动态经济激励,特别是基于生产者责任制(PRP)的环境管制政策执行手段可以刺激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11]。Jean等(2014)认为,法国和德国的环境管制政策所设计的监管手段在刺激工业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决定作用[18]。Berrone等(2013)认为,美国高污染行业受到强有力的环境监管和高标准的行业规范,使得这些行业企业更有激励开展环境技术创新[19]。就中国企业而言,对企业施以高强度的污染税、适度的创新激励补偿以及通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监督等都将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20,21]。排污税率(费)和排污许可价格也能显著激励中国企业或行业绿色技术创新[22,23]。Huang等(2016)还构造了基于二值响应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制造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法规的强制执行会提高企业环境技术创新[24]。
(三)内外部资源因素
企业内部资源投入和外部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1.企业内部资源投入。一方面,研发投资被认为是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内部资源。Noci和Verganti(1999)认为,具有较好财务绩效的公司更易于划拨研发经费用于环境技术创新,而财务绩效差的公司则没有充足的资金供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25]。Horbach(2008)的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资对企业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最大[26]。Simpson和Samson(2008)认为,企业研发投资是提高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而参与研发的人员人数越多,越便于建立和利用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所需的知识库,引发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快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技术创新[27]。何枫等(2015)、王鹏等(2016)分别以中国钢铁企业、工业企业和污染密集型行业为样本分析认为,企业研发投资促进了中国企业或行业的环境技术创新[28,29]。
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内部资源不仅体现于研发资金的投入,还体现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Cainelli等(2012)认为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公司受过训练的员工的比例越高,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越高[30]。Jabbour(2013)认为,企业投资于生态环境培训是环境管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基础,这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31]。Tung等(2014)通过对澳大利亚制造企业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增加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奖励是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绿色化和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32]。Neto等(2014)认为,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特别是支持员工参与环境培训项目的投资,能有助于员工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促进企业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和提高环境技术创新绩效[33,34]。
2.外部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也是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Marchi(2012)的研究表明,企业与供应商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35]。Angela等(2013)也认为欧洲国家重视与研究机构、大学合作以及注重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的企业,其环境技术创新水平较高[36]。Ghisetti等(2013)认为通过与每个不同的知识来源重复和互动交流,潜在的环境创新者能通过分享、反馈等行为吸收外部知识,从而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37]。Cai和Zhou(2014)认为,将企业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内在能力,以及环保法规、消费者的绿色要求和竞争压力等外部能力综合,能够共同驱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38]。
(四)企业战略与管理体系因素
企业管理层的环境保护思维和战略意识是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King等(2005)认为,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如产品绿色认证或管理流程的绿色化,会向市场发送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的信号,从而获得消费者认同和市场偏好[39]。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挪威等欧盟国家的企业执行符合欧盟环境标准的管理和审计制度,以及企业执行如ISO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制,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40,41]。Kammerer(2009)认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反应能力有助于推动电子电器制造企业产品的环境技术创新[4]。一方面,通过企业高级管理层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承诺,能有效激励企业员工开展环境技术创新[42];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承担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责任来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行为方面符合社会规范,这将成为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43]。
公司战略与治理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也产生影响。Bnte和Dienes(2013)在研究欧洲国家企业提高能源和材料利用率和外部合作伙伴的参与过程与企业创新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时,认为遵循合作战略的公司体现出更高的环境技术创新绩效[44]。Antonioli等(2013)认为,更严格的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促使企业采用了培训和组织创新战略,有助于形成和积累与高绩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的技能,从而为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积累能力[45]。Hsu等(2013)认为,实施环境绿色采购和绿色设计等绿色供应链计划,能研发和创造出更多的环保产品[46]。而相对于研发投资、人力资本和财政补贴等因素,实施了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即ISO9000标准系列)战略的企业比其他中小企业具有更积极的态度从事环境技术创新。企业引进环境管理系统(EMS)战略使公司能够制定和实施环境战略的决策,通过EMS战略的实施既提高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又将比政府补贴更有效地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34]。同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过去创新决策、环境技术创新经济激励措施和公司资金的可用性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影响差异显著[47]。
(五)国际化因素
随着开放经济环境下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技术溢出理论发展日趋成熟,学者们将资源观和知识观整合,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援助等方面探讨企业国际化对东道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
1.跨国公司通过在国际市场与东道国企业进行竞争与合作,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环境技术创新。AguileraCaracuel等(2012)认为,通过出口贸易不仅使得跨国公司为了赢得更好的国际声誉而自愿采取更高的环境标准,而且有利于东道国本土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能力,并吸收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环境技术创新知识积累,从而有利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环境技术创新[48]。Qi等(2013)认为,国际市场需求特別是国际贸易驱动中国本土企业从发达国家企业吸取环境管理经验,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国本土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49]。Chiarvesio等(2015)的研究表明,在引入大型跨国公司之后,意大利企业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化程度与其环境技术创新水平成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相对于国外供应商,该国企业如果更加偏好本地跨国供应商,将提高该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50]。
2.跨国公司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影响东道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发达国家提高了环境保护标准,而来自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环境技术创新,会拥有更高标准的“绿色”产品且具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迫使东道国企业通过环境技术创新实践和提供高环保产品,来提升其市场声誉和获得竞争优势[51,52]。以中国工业行业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行业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依赖于环境管制政策[53-55];以中国地区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改善了中国投资环境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通过技术溢出提高了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56]。
3.发达国家的技术援助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企业环境技术创新。Christmann和Taylor(2001)认为,跨国母公司将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环境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转移到跨国子公司,实现了从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输出环境技术创新;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子公司对东道国本土企业供应商施加压力,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保护自律,进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环境技术创新[57]。Jeppesen和Michael(2004)认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发达国家环境保护高标准使得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环境技术水平较高,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员工组织培训、改善工作环境或投资新技术和清洁技术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公司提供技术援助,促进发展中国家公司在产品工艺技术、管理体系、废物和排放处理等方面进行环境技术创新和改善环境绩效[58]。
三、企业环境技術创新激励因素研究框架展望
1.从理论发展脉络上看,以上关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激励因素研究大都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侧重于从市场供给和需求、地理区位、产业关联、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环境管制政策、进出口贸易等单一因素的理论探讨,且更多的是借鉴了内生经济增长、供给需求分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传统经济学或管理学原理,分析方法也多是定性描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但从本质上看,这些因素均可划归到市场机制(MarketOrientedMechanism)或行政干预机制(CommandandControlMechanism)两大类。而市场和行政干预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存在对立统一性。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实施了环境管制政策或制度安排,这有助于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一方面,市场机制在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过程中,是资源配置和创新行为的诱导因素,无论是市场供给和需求,还是企业战略与管理、研发投入、对外贸易、行业关联等都是市场竞争与市场合作的表现。那么,通过市场竞争与合作可引导和驱动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环境法规、环保标准或企业环境审计制度等都是政府对企业从研发、生产到经营等环节所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以强制约束企业通过调配和优化资源、横向或纵向合作等方式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还通过研发补贴等政策实现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行为收益的内部化,从而更有效地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可见,由于市场和行政干预分别存在诱导性和强制性激励,这将使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激励因素的理论由静态化向动态化创新,因而,未来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理论探究可基于企业微观主体市场交互角度,考虑环境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特征,引入时间维度和政府行为,采用进化博弈方法,运用动态模拟技术,可将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机制整合,构建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见图1。
2.从经验研究脉络上看,国内外在实证研究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激励因素时,更多地选取了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侧重于考虑如环境管制政策、进出口贸易、企业战略、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某一类因素,而将其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简单纳入到计量经济模型中进行估计,使得研究结论不一致。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统一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激励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另一方面,是在实证研究的模型设计中没有考虑变量与变量之间因果识别。因此,需要构建统一的实证框架,并重新审视样本的选取、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变量的衡量等。为此,未来的研究还要更多地考虑来自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研究样本,这些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力量作用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行为,即基于市场和行政干预两大类机制理论分析框架,既可以在开放模型中设计更多的实证分析因素,又可以在控制其他因素前提下,更为准确地侧重分析某一因素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具体框架见图2。
四、结语
世界各国在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都无法独善其身,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应对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力度和所起作用比发达国家更为关键。对于中国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已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提升到新的发展战略高度。而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是实现国家或地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未来应更多地开展市场和行政干预两大机制交互作用于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设计与作用机制检验,如在理论上讨论如何将市场和行政干预机制有效结合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在实证上如何涵括反映“市场”和“行政干预”两种机制的主要因素,检验理论框架,以进一步探寻不同制度背景国家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不同影响因素的激励程度,以构建适应不同国家制度背景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OECD.Sustainablemanufacturingandecoinnovation:towardsagreeneconomy[R/OL].PolicyBriefavailableathttps://www.oecd.org/env/consumptioninnovation/42957785,2009.
[2]RenningsKlaus.Redefininginnovationecoinnovationresearchandthecontributionfromecologicaleconomics[J].EcologicalEconomics,2000,32(2):319-332.
[3]FosterC,GreenK.Environmentalinnovationinindustry:the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lydrivenus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02,2(4):303-314.
[4]KammererD.TheeffectsofcustomerbenefitandregulationonenvironmentalproductInnovation:empiricalevidencefromappliancemanufacturersinGermany[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8-9):2285-2295.
[5]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对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6):68-76.
[6]EffieKesidou,Pelindemirel.Onthedriversofecoinnovations:empericalevidencefromUK.[J].ResearchPolicy,2012(5):862-870.
[7]TrigueroA,MorenoMondéjarL,DaviaMA.DriversofdifferenttypesofecoinnovationinEuropeanSMEs[J].EcologicalEconomics,2013(92):25-33.
[8]GhisettiC,PontoniF.InvestigatingpolicyandR&Deffectsonenvironmentalinnovation;:ametaanalysis[J].EcologicalEconomics,2015,118:57-66.
[9]PorterME,ClaasVDL.Towardanew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relationship[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4):97-118.
[10]SmithKG,CollinsCJ,ClarkKD.Existingknowledge,knowledgecreationcapabilityandtherateofnewproductintroductioninhightechnology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5,48(2):346-357.
[11]MazzantiMassiiliano,RobertoZoboli.Economicinstrumentsandinducedinnovation:theEuropeanpoliciesonendoflifevehicl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6,68(2):318-337.
[12]CleffT,RenningsK.Determinantsofenvironmentalprocessandproductinnovation——evidencefromtheMannheiminnovationpanelandafollowuptelephonesurvey[A].SpecialissueonIntegratedProductPolicy[C].KarlM,OrwatC(Eds).EuropeanEnvironment,1999,9(5):191-201.
[13]RubashkinaY,GaleottiM,VerdoliniE.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competitiveness:empiricalevidenceonthePorterhypothesisfromEuropeanmanufacturingsectors[J].EnergyPolicy,2015,83(35):288-300.
[14]CarriónFloresCE,InnesR.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Management;,2010(59):27-42.
[15]YalabikB,FairchildRJ.Customer,regulatory,andcompetitivepressureasdriversofenvironmentalinnov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1,131(2):519-527.
[16]聶爱云,何小钢.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凡:环境规制与政策组合[J].改革,2012(4):92-101.
[17]LanjouwJO,AMody.Innovationandtheinternationaldiffusionofenvironmentallyresponsivetechnology[J].ResearchPolicy,1996,25(4):549-571.
[18]JeanRJB,SinkovicsRR,HiebaumT.P.Theeffectsofsupplierinvolvementandknowledgeprotectiononproductinnovationincustomersupplierrelationships:astudyofglobalautomotivesuppliersinChina[J].JournalProdutionInnovationManagement,2014,31(1):98-113.
[19]BerronePascual,FosfuriAndrea,GelabertLiliana,GomezMejiaRLuis.Necessityasthemotherofgreeninventions:institutionalpressuresandenvironmentalinnov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13,34(8):891-909.
[20]李昆,魏晓平,蔡晓旭.企业群落的绿色技术扩散机制研究[J].财经科学,2007(6):81-87.
[21]许士春,何正霞,龙如银.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6):67-74.
[22]李婉红,毕克新,孙冰.环境规制强度对污染密集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2003—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6):72-81.
[23]张彦博,潘培尧,鲁伟,等.中国工业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138-144.
[24]HuangY.OneCountry,twosystems:foreigninvestedenterprisesanddomesticfirmsinChina[J].ChinaEconomicReview,2003,14(4):404-416.
[25]NociG,VergantiR.Managing‘GreenproductInnovationinsmallfirms[J].R&DManagement;,1999,29(1):3-15.
[26]HorbachJ.Determinantsofenvironmentalinnovationnewevidencefromgermanpaneldatasources[J].ResearchPolicy,2008,37(1):163-173.
[27]SimpsonD,SamsonD.Environmentalstrategyandlowwasteoperations:exploringcomplementarities[J].BusinessStragegyandtheEnvironment,2008,19(2):104-118.
[28]何楓,祝丽云,马栋栋,等.中国钢铁企业绿色技术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7):84-98.
[29]王鹏,尤济红.中国环境管制效果的评价研究——基于工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空间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5(9):25-42.
[30]CainelliG,MazzantiM,MontresorS.Environmentalinnovations,localnetworksandinternationalization[J].IndustrialInnovation,2012,9(8):697-734.
[31]JabbourCJC.Environmentaltraininginorganisations:fromaliteraturereviewtoaframeworkforfutureresearch[J].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2013,74(74):144-155.
[32]TungA,BairdK,SchochH.Therelationshipbetweenorganisationalfactorsandtheeffectiveness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4,144(8):186-196.
[33]NetoAS,JabbourCJC.GreentrainingsupportingecoinnovationinthreeBraziliancompanies:practicesandlevelsofintegration[J].IndustrialandCommercialTraining,2014,46(7):387-392.
[34]CuervaMC,ngelaTriguerocano,CórcolesD.Driversofgreenandnongreeninnovation:empiricalevidenceinlowtechSM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4,68(2):104-113.
[35]DeMarchiV.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R&Dcooperation;:empiricalevidencefromSpanishmanufacturingfirms[J].ResearchPolicy,2012,41(3):614-623.
[36]AngelaTriguero,LourdesMorenoMondéjar,MaríaADavia.AnalysisdriversofdifferenttypesofecoinnovationinEuropeanSMEs[J].EcologicalEconomics,2013,92(92):25-33.
[37]GhisettiC,MarzucchiA,MontresorS.Doesexternalknowledgeaffectenvironmentalinnovation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eleveneuropeancountries[R].Ingenio(CSICUPV)WorkingPaperSeries,2013:477.
[38]CaiWG,ZhouXL.Onthedriversofecoinnovation:empirical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4,79(5):239-248.
[39]KingA,LenoxM,TerlaakA.Thestrategicuseofdecentralizedinstitutions:exploringcertifcationwiththeISO14001managementstandard[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5,48(6):1091-106.
[40]KlausRennings,AndreasZieglera,KathrinAnkeleb,EstherHoffmann.Theinfluenceof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theEU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auditingschemeontechnicalenvironmentalinnovationsandeconomicperformance[J].EcologicalEconomics,2006,57(1):45-59.
[41]WagnerM.Empiricalinfluence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oninnovation:evidencefromEurope[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6(2):392-402.
[42]KhannaM,GDeltas,DRHarrington.Adoptionofpollutionpreventiontechniques:theroleofmanagementsystemsandregulatorypressures[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9,44(1):85-106.
[43]KesidouE,DemirelP.Onthedriversofecoinnovations:empiricalevidencefromtheU.K.[J].ResearchPolicy,2012,41(5):862-870.
[44]BnteW,DienesC.Environmentalinnovationsandstrategiesforthedevelopmentofnewproductiontechnologies:empiricalevidencefromEurope[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13,22(8):501-516.
[45]AntonioliD,MancinelliS,MazzantiM.Isenvironmentalinnovationembeddedwithinhighperformanceorganisationalchanges?therole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complementarityingreenbusinessstrategies[J].ResearchPolicy,2013,42(4):975-988.
[46]HsuC,TanKC,Zailani,etal.Supplychaindriversthatfosterthedevelopmentofgreeninitiativesinanemergingeconomy[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andProductionManagement,2013,33(6):656-688.
[47]AmoreMD,BennedsenM.Corporategovernanceandgreeninnov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5,75(4):54-72.
[48]AguileraCaracuelJ,HurtadoTorresNE,AragonCorreaJ.Doesinternationalexperiencehelpfirmstobegreen?aknowledgebasedviewofhowinternationalexperienceandorganisationallearninginfluenceproactiveenvironmentalstrategie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12,21(5):847-861.
[49]QiG,ZengS,ChimingT,etal.Stakeholders'influencesoncorporategreeninnovationstrategy:acasestudyofmanufacturingfirmsinChina[J].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3,20(1):1-14.
[50]ChiarvesioMaria,MarchiDeValentina,MariaDiEleonora.Environmentalinnovationsandinternation:theoryandpractices[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15,24(5):790-801.
[51]Friedman,Thomasl.WhyweneedagreenrevolutionandhowitcanrenewAmerica[M].Farrar,StrausandGiroux,2008.
[52]張伟,李虎林,安学兵.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J].管理世界,2011(12):170-171.
[53]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9):34-47.
[54]徐建中,曲小瑜.装备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和Tobit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1(2):246-254.
[55]我国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J].税务与经济,2016(4):33-36.
[56]SongML,TaoJ,WangSH.FDItechnologyspilloversandgreeninnovationinChina:analysisbasedo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AnnualOperationsResearch,2015,228(5):47-64.
[57]ChristmannP,TaylorG.Globalizationandtheenvironment:determinantsoffirmselfregulationinChina[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1,32(3):439-458.
[58]JeppesenS,HansenMW.Environmentalupgradingofthirdworldenterprisesthroughlinkagesto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theoreticalperspectivesandpreliminaryevidence[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04,13(4):261-274.
(责任编辑:宁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