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
摘要: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处在竞争的两类制造企业(在位企业和进入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策略问题,考量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的环保规制如何科学设置才能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企业的环保创新。研究发现:创新效应和市场需求均影响企业创新策略演化的均衡结果,并在两阶段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市场需求和创新效应共同作用下两类制造企业的生产策略选择方案。因此,环境保护税的改革与实施应注意掌握好时点,税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环保创新效应和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区别化的、动态的税率设置,并加大其他税种对环境保护税的支持。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4009406
一、引言
环境恶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其中工业污染问题最为严峻。企业目前的高污染物排放与高耗能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如何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各国在治污减排,鼓励环保创新等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不少企业已经领先成为使用环保技术的典范,比如我国能源巨头中石化公司[1]。然而,更多企业却在选择环保技术时倍感困惑。首先,环保技术的实施是以生产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特别是在政府以环境保护税方式介入生产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在降低污染物排放和增加成本之间进行权衡[2]。其次,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创新效应的存在使其转型的潜在代价更为高昂[3]。最后,制造企业环保技术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不同的政策背景必然对制造企业环保技术创新策略产生影响。
自1931年Hotelling提出“时间倾斜”概念以来,税收被普遍认为可以改变不可再生资源的产量在时间上的分布,因而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这一市场手段充分调节企业行为,以控制资源的开采量[4]。由于技术模仿和技术溢出的客观存在,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总是低于其社会收益,导致市场经济体制内研发支出不足,因而市场经济体制通常无法带来社会最优水平的R&D;投资。这种情形下,政府利用税收或者补贴等措施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为主体的财税政策能促使污染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产与消费方式减少污染排放量[5]。然而Eli等(2001)却发现,与环保相关的税收机制的实施可能会带来非正常效应,导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和讨价还价,不能很好地提高环境治理效率[6]。针对这一现象,祁毓、卢洪友、徐彦坤(2014)指出环境保护税与企业环保技术创新具有门槛效应,环境分权与环境污染排放显著正相关[7]。可见,环境保护税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并取得经济的发展,引导创新补偿效应的出现。
2016年12月25日我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对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税收减免和征收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环境保护税实施后,企业将在制定生产决策时考虑外部性,不断内部化其污染排放成本。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企业可以在两种方案中进行决策,一是降低产品产量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加大环保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从而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在这种情境下,在位的(在位企业)和新进入的制造企业(进入企业),如何做出环保技术决策?政府应该制定怎样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才能引导企业创新策略演化至环保技术的策略选择?这些都是当前应考虑的问题,也是我国能否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目标及实现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关键環节。
二、文献综述
最早对环境规制和企业环境创新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学者Pigou(1920),他认为环境规制可以刺激企业环保技术创新,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并提升其竞争力的效果[8]。Porter&Linde;(1995)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验证,并提出“波特假说”,他们强调,环境规制通常是促使企业从事环保技术创新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及企业利润的最佳途径[9]。因此,环境保护税通常作为国外环境规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一般企业自身往往并不具备环保技术创新动机,企业环保创新通常是政府激励的结果,所以只有存在环境保护税,企业才可能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活动。但是对于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税而言,企业既可以选择通过环保技术创新,也可以选择通过降低产量来降低排污量,以达到减少缴纳环境保护税的目的。Damania(1996)通过建立一个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发现环境保护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不能很好地调节环境污染问题,即环境保护税可能导致双寡头产量串谋来降低排污量,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污染率[10]。因此环保政策的设计应该以鼓励环保创新水平为目的,而不是仅仅降低污染型生产的产量[11]。
众所周知,企业的生产技术策略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资金约束、原材料供给等视角。关于政府的污染物排放环保规制对企业生产技术路径选择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Magat(1990)、Laplante(1996)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收政策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可以促使企业通过环保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12,13]。熊中楷和胡金辉(2014)考虑了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和政府环境保护税收对企业环保技术创新策略的影响,发现较高的环境保护税,可以引导制造企业选择环保技术[14]。生延超(2013)通过研究完全垄断市场下企业的技术选择问题,发现政府较严厉的污染物排放规制可以引导企业选择环保技术,同时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15]。Krass等(201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政府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与企业生产技术路径选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在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生产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具有非单一性,最初环保税收的增加可以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技术,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税收,企业生产技术路径选择发生逆转[16]。
综上所述,以上文献大多假设企业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并且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验证环境保护税等政府规制既定情况对企业的影响。然而,由于企业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产品生产、技术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创新效应在制造业是普遍存在的,并对企业的成本产生重要影响[17]。同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更难以在一次事件中做出最优决策,而是通过重复博弈逐步达到博弈均衡。鉴于此,本文在Krass等(2013)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将市场环境由完全垄断拓展到更现实的垄断竞争,并考虑了创新效应以及市场需求对生产成本的动态影响,从企业视角出发,采用演化博弈研究在位和进入制造企业应对不同环境保护税率而进行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税政策提供参考[16]。
三、制造企业创新效应下的策略演化
(一)参数界定与分析
现实生活中,传统博弈理论对参与人和信息条件的假定很难实现。演化博弈整合了理性经济学与演化生物学的思想,假设博弈主体并非完全理性,认为博弈主体是通过试错的方法达到博弈均衡的,与生物演化具有共性,该方法主要分析博弈主体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以下用演化博弈求制造企业创新策略的平衡点并分析其稳定性。
考虑市场中存在在位制造企业群体和新进入制造企业群体,两类制造企业群体进行竞争。其中在位制造企业群体用制造企业1表示,市场进入制造企业群体用制造企业2表示。通过技术转让或研发,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常规化技术或者环保技术进行生产,分别用D和G表示常规化技术和环保技术。常规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较高,成本较低;环保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低,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假设市场进入制造企业采用环保技术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为ξ,采用常规化技术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为δξ,其中δ∈(0,1),δ越小,常规化技术的成本优势越显著。由于在位制造企业存在创新效应,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用r表示在位制造企业的创新效应因子,其中r∈(0,1),r越小表示在位制造企业的创新策略越强,当r接近1时,表示在位制造企业几乎不具有创新效应,领导制造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常规化技术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分别为rξ和rδξ。
同时假设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市场销量q=q1+q2,逆需求函数为p=a-bq,其中a表示市场需求量,a越大,说明产品市场需求越大。
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常规化技术或环保技术进行生产,在位和进入制造企业之间存在四种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组合,分别为(D,D)、(D,G)、(G,D)和(G,G)。在位制造企业和进入制造企业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二)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平衡点分析
假设在位制造企业1和进入制造企业2可以随机独立地在多次博弈中选择策略D和G,制造企业1选择策略D和策略G的概率分别为ρ和1-ρ;制造企业2选择策略D和策略G的概率分别为β和1-β,则可得制造企业策略选择的复制动态方程(1)并得命题1。
=(1-ρ)ρβ(πDD1-πGD1)+(1-β)(πDG1-πGG1)β·=(1-β)βρ(πDD2-πDG2)+(1-ρ)(πGD2-πGG2)(1)
命题1制造企业演化平衡点为(0,0)、(0,1)、(1,0)、(1,1),即在位和进入制造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策略组合分别为(G,G)、(D,G)、(G,D)和(D,D)。若(πDD1-πGD1)(πDG1-πGG1)<0且(πDD2-πDG2)(πGD2-πGG2)<0,(ρ*,β*)是平衡点,其中ρ*=a-ξ+rξ-δξ(1-δ)ξr,β*=a+ξ-δrξ-rξ(1-δ)ξ。
(三)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结果分析
制造企业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可由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制造企业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
J=ρββ·ρβ·β(2)
将式(1)和β·的表达式求导代入式(2)可得:
J=(1-2ρ)β(πDD1-πGD1)+(1-β)(πDG1-πGG1)ρ(1-ρ)(πDD1-πGD1-πDG1+πGG1)β(1-β)(πDD2-πDG2-πGD2-πGG2)(1-2β)ρ(πDD2-πDG2)+(1-ρ)(πGD2-πGG2)(3)
计算雅可比矩阵在命题1中5个点的行列式和迹的值,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平衡点处的行列式和迹见表2。
观察表2可以发现,平衡点处行列式和迹由πDG1-πGG1、πGD2-πGG2、πDD1-πGD1、πDD2-πDG2值的正负决定,将表1不同策略组合下制造企业的利润代入平衡点处的行列式和迹,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其稳定性。根据分析,企业创新策略演化结果见表3,其中=(δξ+ξ-a)/ξ。
通过分析演化系统的平衡点和稳定性,可知企业创新策略演化形成两种均衡。当0 命题2当创新效应较强,即0 此命题给出了一般情况下,创新效应对在位和进入两类竞争制造企业群体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在创新效应较强的情况下,领导者采用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常规化技术,进入者为了避免与成本占显著优势的领导者进行激烈竞争,经过长期演化选择差异化策略即采用環保技术,进入者的策略选择增加了领导者的产品销售量,扩大了领导者的盈利空间。在创新效应较弱的情况下,领导者的成本优势不显著,领导者和进入者采用常规化技术的成本差距相对较小,进入者选择与领导者相同的策略,都采用生产成本较低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传统技术。
四、环境保护税税收政策下基于市场需求的制造企业创新策略的演化
以上分析说明政府不征收环境保护税时,制造企业创新策略的演化稳定策略没有达到所有企业均选择环保技术的目标,环境税在促进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分析环境保护税政策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演化的影响,得出环境保护税政策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时,税率需要满足的条件。
(一)环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平衡点分析
环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策略选择的动态方程为:
(t)=(1-ρ)ρβ(πDD1(t)-πGD1(t))+
(1-β)(πDG1(t)-πGG1(t))(t)=(1-β)βρ(πDD2(t)-πDG2(t))+
(1-ρ)(πGD2(t)-πGG2(t))(4)
将环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的利润值代入上式,可得以下结论。
命题3环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平衡点为(0,0),(0,1),(1,0),(1,1)。若(πDD1(t)-πGD1(t))(πDG1(t)-πGG1(t))<0且(πDD2(t)-πDG2(t))(πGD2(t)-πGG2(t))<0,(ρ*(t),β*(t))是平衡点,其中ρ*(t)=δξ-rξ+st-a+ξδrξ-rξ-stu+st,β*(t)=δrξ+rξ+st-a-ξδξ-ξ-stu+st。
(二)环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结果分析
将环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利润值代入雅可比矩阵,计算命题3中5个点的行列式和迹的值,并判断其稳定性,结果见表4和5。其中t1=ξr(1-δ)/(s-us)、t2=ξ(1-δ)/(s-us)、t3=ξ(a-2δξ+δrξ)/(2s-us)、t4=(a-2ξ+rξ)/(us)。
分析環境保护税政策下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的平衡点和稳定性,市场需求较大(a>)时,不同的环境保护税税收区间,企业创新策略演化形成三种均衡。当环境保护税税收0 命题4若市场需求较大(a≥),不同的环境保护税税收区间,制造企业创新策略演化的稳定策略不同:(1)当环境保护税税收较低,即0 此命题给出了不同市场需求情况下,政府环境保护税对两类竞争制造企业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当市场需求较大时,由于常规化技术具有突出的成本优势,较低的环境保护税促使制造企业都选择常规化技术;中等的环境保护税政策下,由于环保技术和常规化技术的成本差别不大,而且考虑到社会公众对于污染物排放容忍度会越来越低,在位制造企业采用环保技术,进入制造企业采用成本较低的常规化技术;较高的环境保护税使制造企业的环境保护税负成本占绝对统治地位,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制造企业都采用环保技术。如果市场需求较小时,由于市场份额较小,制造企业没有动力采用成本较高的环保技术,政府的环境保护税政策失效,不能刺激制造企业采用环保技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如果企业产品市场需求较大,同时企业所属行业环保创新效应较强,在位企业采用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常规化技术,进入企业为进一步争夺市场,选择差异化的环保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较强的创新效应最终减缓或抵消政府环境保护税给企业增加的环境成本,进入企业获得环境保护税的“创新补偿效应”。 2.如果企业产品市场需求较大,但企业所属行业环保创新效应较弱,在市场的大好形势和创新的低下效应双重作用下,企业几乎没有环保创新的动机,两类制造企业趋于采用高污染的常规化技术。 3.当企业产品市场需求较小,创新效应对企业生产技术路径的选择影响不大,制造企业没有动力采用成本较高的环保技术,政府的环境保护税政策失效。 以上结论对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对环境规制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实现治理目的。对企业而言,应采取最为经济的生产技术路线,以获得有效化解竞争压力和环境压力的“双赢”。 (二)建议 1.环境保护税率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环保创新效应和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区别化的、动态的税率设置。 由于创新效应和行业市场特征存在差异,相同的环境保护税政策难以起到鼓励多数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衷相违背。 因此,政府可以选择税率不固定,或者税额不为常数的途径来设置这种区别化、动态的税率。上述税率的设置对生态经济调节具有长期效用。从长远看,其核心作用是通过调动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以保障激励企业环保技术创新体制建设,引导企业环保技术创新的投入、实施、实现及管理。
2.环境保护税应注意结合其他政府规制,配套使用。
环境保护税作为“纠正性”税收,应始终坚持以调控职能为主,收入职能为辅的原则。然而研究表明,单一的环境保护税政策并不一定能控制企业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当政府的环境保护税政策失效,不能刺激制造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时,环境规制或其他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等政策是政府可以考虑的。
3.环境保护税的改革与实施应注意掌握好时点。
环境保护税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影响或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但是,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还会受到诸如行业性质、环保技术开发情况以及生产调整周期等许多约束条件的限制,带来的社会福利也有所差异,环境保护税的设置与调整应掌握好时点,力争缓解其在短期内由于生产调整而带来的过大投资压力,增強其在长期中的生产方式替代弹性,也可以逐步扭转污染者“宁愿缴税,也不愿治污”的状况。
因此,环境保护税政策,除了科学设定税率,增加其他环保规制外,政府还应依据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税与资源税以及消费税等其他税种之间的协调力度,设计针对特定企业或特殊行业的环境保护税配套政策,使环境保护税获得其他绿色税种的支持。这些均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社会责任-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2013年中国石化实施“碧水蓝天”环保专项治理[EB/OL].http://www.sinopecgroup.com/group/shzr/qhbh/dtjsyf/2018-05-30.
[2]吴力波,钱浩祺,汤维祺.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J].经济研究,2014,49(9):48-61.
[3]黄剑,黄卫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调整[J].江淮论坛,2015(6):40-47.
[4]寇铁军,高巍.资源税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未来政策构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11):56-62.
[5]周生贤.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2014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402/t20140208_267484.htm,2014-01-09.
[6]EliFeinerman,YakirPlessner,DafnaM,etal.Recycledeffluent:shouldthepolluterpay?[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1,8(4):958-971.
[7]祁毓,卢洪友,徐彦坤.中国环境分权体制改革研究:制度变迁、数量测算与效应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4(1):31-43.
[8]PigouA.Theeconomicsofwelfare[M].London:MacmillanCompany,1920:128-135.
[9]颉茂华,王瑾,刘冬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6):106-113.
[10]DamaniaD.Pollutiontaxesandpollutionabatementinanoligopolysupergame[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6,4(30):323-336.
[11]JungC,KrutillaK,BouydR.Incentivesforadvancedpollutionabatementtechnologyattheindustrylevel:Anevaluationofpolicyalternativ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6,3(30):95-111.
[12]MagatW,ViscusiW.EffectivenessoftheEPA'sregulatoryenforcement:thecaseofindustryeffluentstandard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90(11):331-360.
[13]LaplanteB,RilstoneP.Environmentalinspectionsandemissionsofthepulpandpaperindustryinquebec[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6,31(1):19-36.
[14]熊中楷,胡金辉.消费者低碳意识和政府碳税下低碳技术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5):65-71.
[15]生延超.环保创新补贴和环境税约束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行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5):111-115.
[16]KrassD,NedorezovT,OvchinnikovA.Environmentaltaxesandthechoiceofgreentechnology[J].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2013,22(5):1035-1055.
[17]杨得前,刘仁济.财政投入对中国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1):109-115.
(责任编辑:漆玲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