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沈阳市辽中区共有13个镇,4个社区,163个行政村,23个涉农社区,党员22354人,基层党组织1027个,这是推动辽中区全面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治保障。近年来,辽中区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有效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共同发展。
辽中区委为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区委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选好“领头雁”,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改变家乡的能力,不断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大力整顿后进村党组织。对村党组织实行打分定级、客观评估,按照倒排10%左右的比例确定16 个后进村,采取区领导包村、区直部门帮村、下派第一书记驻村等多种方式,实施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等帮扶工程,提升转化能力,坚定发展信心。统一制定后进村整顿转化实施意见,形成常态化整顿建设机制,做到经常抓、长期抓。区委每年都重点打造“领航示范村”,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档案齐备、作用突出”目标要求,在14家市级示范点中选取3家基层党组织,开展市级“领航示范村”创建工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辽中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辽中区委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好用好管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党支部书记能力建设,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实施村干部“储备计划”,为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储备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制订下发《关于选派干部到镇和村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集中选派153名干部到镇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到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从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研究制订发展规划、落实党内法规和村规民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富民强村建设进程。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基层党组织要在优势产业中选出典型,鼓励党员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民扩大生产,抓住典型加快发展。刘二堡镇皮家堡村在2000年就开始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村党支部经过考察学习,准备发展大棚种植产业。村民们起初不敢尝试新型产业,村党支部书记罗树全便发动党员带头建大棚,党员吴荣辉当年带头建了40亩地的冷棚,第一年村里的大棚都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里的党员带头建设的。天道酬勤,这一年的大棚丰收开启了皮家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土专家”们聚在养前村设施农业大棚里交流种植经验
皮家堡村党支部书记罗树全说:“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增强党员干部的带富能力,促进党员群众紧密联系,辐射带动群众致富。”党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领导干部应该成为事业推动者,将村民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党的优良传统,攻坚克难,带头发扬钉钉子精神,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引领,才能将产业做好。村集体抱团发展,让村民富起来,由党委牵头、党支部分片协作、村委会提供服务,合作社具体抓落实,相互协调配合、相互监督促进,共同助力产业建设和发展。目前,皮家堡村拥有棚菜种植、稻米加工、运输三大产业,在村党总支领导下成立了6个产业党支部,在生态环境、旅游项目、文化活动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效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全村产值达4.6亿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2000多万元。
在合作社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下,党员与群众协力同心加油干,通过“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在合作社内营造出良好的交流学习、互助共赢氛围。潘家堡镇于家台村以合作社为平台,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带领百姓走出一条集约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路子。目前,合作社注册的“于台牌”五谷杂粮荣获了“辽中旅游名品”称号,成为地标性品牌。于家台村党支部多措并举,不断强化品牌效应,通过拍摄宣传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微信公众号、亮相农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品牌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辽中区域内不仅有珍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有5条河流经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辽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焦金国说:“辽中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了更好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型步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辽中区各级党组织确定以“旅”为径,融合“三产”,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如今,辽中区“二区三带”(珍珠湖旅游度假区和辽中主城旅游功能区,蒲河湿地旅游景观带、辽河湿地旅游景观带及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带)旅游格局已经形成。区委围绕旅游重点打造乡村产业,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果蔬采摘等农事体验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的项目也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重点扶持旅游健康、拓展训练、游乐观光等项目。以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党支部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渠道,把辽中区发展成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新辽中”。
养士堡镇党委书记魏启明带笔者来到了养前村,一走进养前村就看到宽敞的柏油路,路两旁的文化长墙上绘制了各类传统文化内容,在村里的“连心湖”周边增设假山、水车等水系工程,新砌了近百米的仿古围墙,新建三座木制仿古凉亭,购置了石书、日晷、十二生肖等景观设施。魏启明介绍:“体现养前村整体形象的‘养钱馨村’牌楼的正式落成,标志着新规划的养士堡民俗民宿一条街项目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开始施工建设。养士堡镇要把每个村都打造成不同文化风格的乡村,实现一村一品,吸引八方游客走进养士堡镇,走进新时代农户家,感受不一样的民俗文化。”
“龙皤神柳弈方酣,小桥幽径车水涟。荷映藕塘鱼戏浪,流连忘返醉养前。”养前村以“文”为魂,彰显三“色”,传承革命“红”色文化,继承传统“古”色文化,丰富群众“金”色文化,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相互促进,打造乡村文化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也会带动乡风文明建设,而乡俗文明赋予农业和农产品更多文化内涵,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