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来生
如何让百姓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滋味儿、有奔头儿?文化,是答案的重要内容。
然而事实上,被视为“文化沙漠”的偏远山区,却常常是文化惠民工程遗忘的角落,农民很难享受到较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即便是在首都,每年有数的送戏下乡演出,对于文化需求日渐丰富的京郊村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
而在北京市怀柔区,即便是“北极乡”的村民,也同样能享受到与城里市民一样一样儿的文化福祉。这得益于该区推出的“流动戏院”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流动戏院”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定位在广袤山乡农村,找到拓展演出市场和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点,一路走一路唱,一年演出几百场,成为怀柔最为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代表,唱得幸福落满坡,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
披星戴月去演出
清晨5点,天色渐凉,整个城市还是静悄悄的。而唯独怀柔区“流动戏院”剧团门前,此时已经是一派热闹景象:拿着早饭跑上车的,忙上忙下搬东西的,扯着嗓子点人数的……几分钟之后,流动舞台车和大轿子车准时出发了,向着当天演出的目的地——北京市最北部的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进发。
进村的道路崎岖不平,车子晃晃悠悠,想要再睡是很困难的了。戏院“院长”,北京群英翠艺术团团长郭晓平介绍,每次下乡让大家最为头疼的就是交通。进村的小路非常窄,大部分土路只允许一辆车通过,而剧团的流动舞台车又非常大,开在乡间土路上能完全堵死一条路,一次错车就得花好长时间。
果然,没过多一会儿,让大家担心的事发生了:车子走错了路,想掉头的时候对面又来了一辆大卡车。错车、倒车起码得半个多小时,这可把演员胥娜急坏了:“几点能到啊,我第一个就上场呢……”
每每这个时候,郭晓平都非常淡定地说,“大家别着急!”说完,准保儿第一个跳下车,当起临时“交警”,现场疏导交通,在最短时间内“一路畅通”,确保演出如期开场。
郭晓平介绍,“流动戏院”实际上是一个大剧团,主要包括群英翠艺术团和龙凤腾飞河北梆子剧团两个剧团,演职人员80余人。戏院将送戏下乡、送戏入户、送戏到身边纳入志愿服务范围,除公益演出外,还下基层到农村义演,开展戏剧表演、化妆等培训班,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每年演出上百场。
无论是垂髫幼童,还是耄耊老翁,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员富商,都有“小戏儿”的爱好者、痴迷者,在乡野阡陌、田间地头、弄堂巷口、企业学校、文化礼堂里百年来传唱不息。为文化志愿者,郭晓平经常带着团队深入到偏远的村落和戏迷集中的地方,无偿为村民们唱大戏,无论到哪个村演出,当地的村民都非常热情。每次演出时,自己在台上唱,一堆人在舞台旁边跟着唱,演出结束后还会有很多戏曲爱好者请她指导。
郭晓平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剧团来村里唱大戏,唱几天,她就搬着小板凳挤到舞台跟前看几天。只看还不过瘾,她还回家自己装扮,拿着毛巾甩水袖。日后,郭晓平自己经营一家铁艺制品公司,为了过足戏瘾,把8间厂房改造成了小剧场,供员工娱乐和活动。没想到在此基础上越玩越专业,最终成立艺术团。
2004年至2006年,郭晓平又个人出资2.5万元,协办三届评剧票友大赛,将怀柔区评剧艺术普及开来。目前,已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填充、完善剧院设备。现如今,群英翠艺术团已经具备专业的演出水平,聘请了评剧表演艺术家苏纯飞、王金章、刘淑琴、崔东坡、戴月琴等人作为艺术指导。郭晓平的干女儿程思博是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了“流动戏院”文化志愿者中来,母女二人经常联袂登台。通过老师带学生,专业带业余的形式,怀柔区的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戏曲爱好者越来越多。
乡间平地起舞台
“来了,来了,‘流动戏院来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辗转颠簸,怀柔区“流动戏院”剧团的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北京市最北部的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流动舞台车一出现在村里,村民们马上奔走相告:“快点、快点,真有评剧团演出啦!”许多村民走出家门跟着车子一路小跑。
自己唱戏,自己搭台。车子刚停好,郭晓平等演员们便马不停蹄地搭舞台、卸道具。临时化妆间安排在村民家里,热情的村民早早为演员们准备好了热水。“我特别爱看评剧,平时电视里只要演评剧,我就盯着看。今天演什么啊?”“咱们原创的现代评剧《草帽书记》,还有评剧经典《花为媒》。”“这个戏好看,就盼着能有这样的专业剧团来演出,看着也得劲儿。”
舞台布置好后,演员们稍一歇息,就坐在后台的棚子里化装。门口不断有人挤着,睁圆了眼从缝隙里看自己的“明星”。大棚微弱的光线里,演员们自带着镜子,或挤在破旧斑驳的条桌前化装,或干脆站立着在粉脸上描画。舞台前渐渐聚集起了观众,密密麻麻的小板凳摆了几十排,拉着家常的老老少少,啃着苹果、嗑着瓜子等戏开演。周边十里八村的人都坐着农用车或摩托车赶来,甚至还有人提前一天赶来,在村里亲戚家住了一宿。大家都想来看看“热闹”。
上午9点整,演出正式开始。虽然现在是农忙时节,但外面还是坐满了男女老少。“这是张无可,真漂亮……”“哎,阮妈出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不时地被戏里的唱词逗乐了。
偏远农村的老人,很少能在自己家门口看戏。郭晓平也是农民出身,她是怀柔汤河口镇庄户沟门村人,年轻时在地里干过农活。每次回到村里,老人们都会跟她说:“我们可都盼着你回来唱戏呢,你得回咱们村唱,我们腿脚不方便,走不了。”每年,郭晓平都会带着团队回自己家乡免费连唱几天大戲,为乡亲们奉献戏曲大餐。
文化如水,沁入心灵,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服务,给群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心灵抚慰,成为鼓舞斗志、感恩奋进的力量源泉。“流动戏院”不仅有村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还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为父老乡亲们送上原创的怀柔本土剧目。这些剧目就地取材,将怀柔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事创编为评剧。村民们看到在身边口口相传的故事,演变为舞台上的戏曲,十分高兴。群英翠艺术团在怀柔剧场首演的原创大型现代评剧《奇迹》,讲的就是当年修建怀柔水库的故事。
来自北京和河北12个郊区县的6万名民工和解放军指战员,治理怀九、怀沙两河水患,在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拼搏奋战130个昼夜建设完成了怀柔水库,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以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为背景,以农村环境治理为主题的小品《我们还年轻》已经上演了30多场。现代小评剧《一场风波》、《草帽书记》,2017年又创编了道德文明题材的小评戏《嫁婆婆》进入农村巡回演出……这些剧目,都是根据怀柔当地的事例为原型创作的。
“演出特别好看!演员们水平一个赛一个,看着十分过瘾,没地儿坐站着看也乐意!还有的站在墙头上、草垛上观看,”年近七旬的彭瑞林老人一大早起来,奔的就是评剧来的。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唱戏,平时没事儿也爱哼唱经典选段,连下地干活都得唱着小评剧儿乐和。不仅如此,“流动戏院”演出时尚、幽默的风格,同样吸引了年轻观众,大赞“好看!很喜欢看!”
村民开心累也甜
铿锵的锣鼓和粉墨登场的戏曲人物,让安静的村子变得热闹起来,农民们的日子也随之活色生香起来……
每次演出结束后,村民们都纷纷站起来叫好,去年9月剧团送戏下乡到四道穴村,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奶奶在儿媳陪同下观看演出,当剧团刚要离开村子时候,老奶奶大声喊着:“下次再来啊,丫头哇,可别等到一年再来啊。”郭晓平激动的说:“只要大家喜欢,我们随时都可以来为大家演出”。看到村民开心我们在累也不觉得累了。
“扎根农村、服务百姓、面向基层、奉献社会”。这是“流动戏院”的座右铭。面对基层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对文化的渴求和需要,郭晓平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努力去送更多的演出进村,即便自己很累,但只要村民开心,“我们虽苦犹甜!”
郭晓平介绍,农民对送戏下乡的欢迎度之高令人动容。有一次,剧团送戏到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当天下午演出一场后,按计划要赶到另一个村,可是这个村的村民硬是拦着文化大篷车不让离开,非要晚上再加演一场不可,并表示一定要为演职员安排晚饭,略表心意。面对农民对文化的渴求,剧团不忍拒绝,晚上临时为这个村加演了一场。
唱戏,更推广戏。观众们热情高涨,郭晓平等剧团演员们的表演也更加投入。特别是演员的戏服一般都有三五层,在舞台上顶着烈日,再加上不断的肢体动作,下台时衣服已经全部湿透。同样,其他演员也都汗流浃背。但演员们没有一个喊辛苦的。剧团演员靳莲说,作为一个全国推广示范的文化志愿项目剧团,大家对下乡演出已经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工作。虽然有很多辛苦,但一看到台下农民观众张张朴实的笑脸,感受着他们的期吩和发自内心对戏剧的热爱,更主要的是把评剧艺术推广开来,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所以我们浑身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儿!
“寒冬酷暑我们什么没经历过啊,冬天贴暖宝,夏天顶着大太阳演出,那汗都把衣服湿透好几层。”郭晓平说,有时候晚上演出回家太晚,唱兴奋了睡不着觉,可第二天一大早还得爬起来演出。然而让大家感到欣慰的,就是老百姓的热情,有时候谢幕后老百姓不让走,一遍遍地鼓掌,这时候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累点感觉也值了。
“老百姓最爱‘流动戏院,爱剧团戏中的新颖别致,爱演员唱腔的高亢细腻,更爱戏里戏外的人情温暖。小小的舞台,能感受到何谓善、何谓恶、何谓美、何谓丑。”琉璃庙镇西台子村党支部书记高海龙说,老百姓就吩着村里有这样的演出,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看。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种以多功能流动舞台车为平台,以专业艺术院团为演出队伍,直接为基层、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形式,不仅适应了转型期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也为当下红红火火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抒写了新的篇章……
文化自信,服务于民、发展为民,文化在城乡建设中凸显支撑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中来。怀柔区文化志愿者人才库已经面向社会招募了1100余名。这些志愿者的本职工作各不相同,有教师、高校学生、离退休人员。每个文化志愿者都要接受培训和考核,文化素养不足的会被淘汰。晚上19点至21点,文化志愿者在公园、文化广场唱歌、跳舞、唱戏,将文艺演出送到居民身边,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身影已成为怀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把评剧戏曲爱好者集中起来,愉悦自己,推动民间戏曲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戏曲文化,才是我们的初衷。”截至目前,群英萃戏院培养票友超过万人。面对未来,郭小平更是信心满满。
乘着党的十九大东风,郭晓平“流动戏院”的文化列车已再次鸣笛启程,开往幸福的下一站……
(责编:张志国)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郭晓平,女,1964年生于北京市懷柔区汤河口镇。从小喜爱戏曲,2003年加入怀柔区戏剧家协会开始学习评剧,曾获得首都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二等奖;怀柔区“廉政大赛”戏曲组第名;北京市优秀文化志愿者;怀柔区原创作品等奖。
郭晓平是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怀柔区政协委员。担任怀柔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怀柔利达鑫戏剧活动中心主任;北京群英翠艺术团团长。长年开办少儿戏曲培训班;成人评剧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