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

2018-11-01 05:23刘雯
求知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

刘雯

摘 要: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作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并探讨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本科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以适应21世纪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也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

二、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要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是普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较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知识。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能够从计算机影响人类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深度来认识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该门课程包含以下内容: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部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病毒等相关知识。

(二)Windows 7操作系统

这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基础、Windows 7的基本操作、磁盘管理和Windows 7网络设置等相关知识。

(三)Office 2010

这部分包含微软公司Office 2010三大软件(Word 2010电子文档处理软件、Excel 2010电子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软件)的学习与熟练应用。

(四)Office 2010信息管理

这部分主要阐述Office 2010套件中的数据库和电子邮件技术,包括Access 2010和Outlook 2010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根据以上内容结构和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大纲,我将从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实验环节教学四个方面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三、教学方法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旨在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基础以及熟练掌握OFFICE 2010办公软件。因此要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只有抓住重点,才能突出重点。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关键是“讲精、讲透”,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难点可能是重点,也可能不是重点,难点无论是不是重点都要讲清。因为难点可能成为学生继续听课的障碍,也将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应当主动发现难点,对难点通过科学的推导解释清、解释透,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务必做出正确的解答。

例如,Word 2010的样式设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它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强大的应用方法,在这一部分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应当“讲精、讲透”,还应通过现场操作的方式使学生明白透。

又例如数制计算和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是教学中的难点。除了让学生明确二进制的含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处理的关系,应当通过课堂演算和布置课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2.讲究逻辑性、注重启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这些组成环节及其相互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一定要讲究教学的逻辑性。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讲究逻辑性——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和具体安排,使每一个环节都在缜密的逻辑性基础之上;其次在课堂讲解中要具备逻辑性——根据教学设计,任课老师应当在每次课中列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及学习的重点、难点等。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内容展开讲解,展开应有主次之分,重点突出的同时内容要全面,同时主线一直贯穿其中;最后小结不仅是本次课的阶段性总结,更是本次内容的升华。所有的这些讲解要求都是对教学设计的呼应,同时也是讲解逻辑性严密的体现。

例如,在准备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一部分教案时,我先明确教学目标——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作详细的规划,分3个课时完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2个课时,计算机软件系统1个课时)。

比如硬件系统教学内容在计划和安排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上。基本工作原理主要阐述冯·诺依曼机型原理,其设计思想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即将程序事先编排好,以二进制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内存中,然后由计算机控制器按照程序的逻辑顺序逐条执行,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在解释该原理时,我形象地用人脑解题运算的过程进行比喻,并辅以计算机基本结构框图(如下图所示)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直观印象,并深刻理解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启迪思维、激发智力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摒弃“填鸭式”教学,通过相关性、类比或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思考,推动学生主动式学习才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注重启发性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任课教师应当用辩证的思维、艺术的语言讲好每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知。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解清楚Word排版功能,我结合实际——仔细研究了学院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要求,并根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精心设计了一篇已经编辑好的论文,像“作品”一样向学生展示,由学生来回答我用到了哪些功能,如何实现的以及实现的具体步骤。通过这种方式,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問题,同时也使他们熟悉了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为大四毕业论文格式排版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我将这篇“作品”分解成两次作业,让学生在上机课上完成,每次作业都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技巧,完成一个学习阶段的任务,利用“任务驱动”的思想使学生愿意积极动手操作,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勤于实践,能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中不仅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更掌握了知识要点,学有所得。

3.多种教学工具相结合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时我特意制作了一些动画效果,形象地描述了病毒如何侵犯计算机,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同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推导,因此需要任课教师利用传统教学将问题的解决思路讲解、板书推导出来,使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同步。因此要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教学设计合理地使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使学生不断处于思维兴奋状态,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PPT制作课堂上,我特意展示一组我自己做好的幻灯片的动态与交互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再来分析和解释其基本原理,最后现场实际操作一番,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四)重视实验环节的教学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上机实验练习时非常重要的。该门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有: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属性、局域网设置);

WINDOWS 7操作系统基本应用;

Word 2010电子文档;

Excel 2010电子表格;

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主要是由于中学阶段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文化教育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通过授课情况看下来,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少数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是对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并不清楚,或者答非所问、混淆概念;第二类学生能初步应用计算机网络,浏览网页、聊天和玩电脑游戏,但是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毫无概念,基本不具备控制计算机的能力;第三类学生接触计算机极少,对计算机相当陌生,可以说对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任课教师在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实验教学时应当有的放矢、分层教学,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

引导学生的兴趣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中同样重要,正是由于有三类对计算机不同认识的学生,有些学生的兴趣更大,而有一些学生则存在倦怠心理。因此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如通过展现各种精美的文档、幻灯片让学生领略计算机带来的魅力;再如通过与一台学生电脑现场实现Windows 7远程桌面与资源共享。

最后,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我要给学生传递“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因为很多学生看到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熟练演示就想当然地认为非常简单,但是当他们在实验课上练习时频频出错,无法完成实验作业。原因就是听课的时候掉以轻心,上机的时候不注重细节,不反复练习导致不熟练的后果。此时任课教师不仅要平复学生浮躁的心理,还应要求学生在看教师操作演示时记笔记,记下相关步骤和细节,必要时进行录像等。

(五)课程教学的反思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历,我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1.稳固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前沿性与确定性,任课教师必须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以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依靠其“主导”作用对学生提出学习内容的要求、指导其学习方法,并在其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监督与指导。即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更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要求更高。

2.鼓励学生的重要性

在对实验环节教学方法的阐述中我曾总结了由于地区教育差异性和个人兴趣等原因,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被分成了三类,再加上学生群体属于非计算机专业,则鼓励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强调计算机在现当代社会生产、应用中无法估量的作用和地位;第二,要鼓励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不仅能熟练应用,更要明白其核心基本原理、来龙去脉,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鼓励学生勤动手、勇于实践。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才能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当遇到问题时不要轻易放过,要积极想办法解决,解决后才能印象深刻,从而增强自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二是要鼓励学生课后多自主学习。计算机由于计算机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比如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中的控制器为什么可以分析指令,再者像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它和程序有什么区别,等等。这些知识虽然不是非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对于他们对计算机的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到图书馆、网络上查阅资料,加深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理解。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组织教学内容、多种教学工具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作为一门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背景和应用。而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应当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建新,刘 颖,等.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案例教程——Office 201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家君,赵元媛.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 2010高级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戴 柯,施亮泉.逻辑性——课堂教学的关键[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68-69.

[4]邓毓政,程远航,赵家君,等.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 2010高级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张 易.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环节的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11(36):240.

[6]伏秋平.計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1).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