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嗣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经发布就备受关注,被定位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其目的旨在打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具有21世纪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见解。
一、树立形象,以教师的素养影响学生的素养
教师的课堂形象一般是指课堂上学生对教师产生的基本看法和得出的基本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学生的观察与模仿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形象展示着个人素养及精神涵养。
1. 规范仪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处理与他人交往时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课堂表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面部所表露出来的其内在的思想与情绪控制能力。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表情应当表现得和蔼、亲切、友善,让学生认识到在与人交往中应当诚恳、温和,使人感觉易接近。仪容不仅包括课堂上的表情,还包括衣着、饰物。教师的仪容应干净整洁,让学生感知正确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2. 规范教态
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肢体動作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的课堂举止应当适度与自然。要对自己在站立、行走、就座等工作时的肢体动作予以重视,使自己的举止不让学生感到夸张或者被别人曲解,给人以教养良好、稳重成熟之感。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能让自己的个人情绪影响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宽和待人的一面,从教师的言行中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走进生活,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提及的“鸡兔同笼”问题,就体现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切合点,充分运用教材中“课题学习”“数学活动”专栏,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索,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进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国情历史,热爱祖国。如学习了《轴对称》一章后,设计数学活动“探索中国建筑中轴对称的构造艺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故宫建筑群的数学之美。我国古代建筑最讲究的就是对称美,我国很多城市的整体布局,也大都是严格按照中轴线来对称修建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之美,更折服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三、合作学习,在自主探索中提高素养
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担当精神。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合作中教师要予以合理的调配和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小组内的合作,同伴之间相互帮助,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奠定基础。如探索“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50°,求其另外角的度数”时,一个小组内的两个学生很快举起手,一名学生答案为“50°,50°,80°”另一学生答案为“50°,65°,65°”,两名学生回答完后面面相觑。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所在“合作探究”,问他们俩是否进行了“合作”,两个学生脸马上红了,教师借机补充到“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不仅两名学生受到了教育,全班同学都感受到了“合作担当”的真正含义。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素养训练
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是孔子。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现代课堂中,“因材施教”就是要发掘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素养,教会学生勤于反思,能根据不同情景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如学习平方差公式(a+b)(a-b)=a2-b2时,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不一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而有一部分学生仅限于公式的记忆,不会扩展运用。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分析学生理解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就会慢慢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解决不了的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这样“因材施教”就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成学生“学会学习”,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