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雨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答卷严谨的精神,字斟句酌的习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
Sun,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
提问:哪位同学英语口语好,给咱们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并范读)下面,用一分钟的时间把它翻译出来。
学生:动笔翻译。教师点评,幻灯片展示:
1、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2、予独爱世间三物:
昼之日,夜之月,汝之永恒。
教师:相信很多人都被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惊艳到了。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的句子,翻译出来后有这样大的差距呢?我们自己怎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翻译水平呢?在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翻译的常识。
二、了解有关翻译的常识
(一)标准
1、信(准确)
2、达(通顺)
3、雅(有文采)
教师:
板书,并解释“信”、“达”、“雅”的含义。高考语文中的翻译为文言文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比起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我们的文言文翻译显然要简单很多,但我们在学习和考试的过程当中依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翻译:
会宁一中第四次月考题,文言文翻译(1):
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5分)
学生答案:
①东南徐州刺史沈陵与外人密谋叛乱,卢渊觉察到他这种想法渐渐增强,于是偷偷暗地里敕给每位将士,为防备做一些准备。
②南部徐州刺史沈陵密谋与外敌联合进行反叛,卢渊觉察其想法逐渐萌发,便偷偷地赦免诸戍,稍微用其来防备。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样的翻译怎么样?我们先不说翻译标准中的“雅”,就前两个标准“信”和“达”,同学们判断一下,这样的翻译,是否达到了标准。
(指出翻译问题)
教师:通过阅卷,发现同学们在翻译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1.只求大概(不够准确),
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3.照搬照抄(该译不译),
4.凭空想象(意译太多)。
(二)原则
了解了翻译的标准,我们还要清楚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考的方面很多,但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来看看翻译有哪些基本方法:
1、保留法
①专有名词;
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年号、国号、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等专门称谓。
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些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保留下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译文: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2、删除法
明确:
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结构作用),偏义复词中的衬字(注:在此处,给学生强调偏义复词的知识点。偏义复词是文言中一类特殊的复合词,这类词通常是由两个语素构成,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常常是相反、相对或相关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我们通常把这类复合词称为偏义复词。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等,翻译时应删除;
例: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作戰,(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几个句子,讨论结束之后,各组派代表交流。
补充说明:
这里的“公姥”就是一个偏义复词,“公”指公公,“姥”指婆婆;根据文本内容,没有出现刘兰芝的公公,所以,“公姥”在这里专指婆婆,即词义偏在“姥”这个词,“公”只是衬字。3、增补法
①在单音节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或短 词;
②补出必要的省略成分;
古文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整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北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2)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注:翻译中补出的成分,要加括号。
4、调整法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
(1)(2010年江苏卷)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译文: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非同寻常,就可以知道了。(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2)(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汪琬·《书沈通明事》)(状语后置)
四、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实词积累
1、课下注释
2、工具书
(二)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三)注意词类活用
如: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名词作状语)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
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四)注意修辞(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用典等)
如: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
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藩篱:借喻,喻指边疆)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肉食者:借代,代指做官的人)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委婉,指地位尊贵的人物的死)
译文:
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
译文:
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五)注意特殊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和骨头。(定语后置)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
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宾语前置)
五、课堂训练
(一)真題演练(2002年全国卷)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留——李将军;
删——之
调——……之谓(宾语前置的一种固定句式):说的是……/是说……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留——死、天下、为;
补——知:知之者
不知:不知之者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译文:
太史公说:《论语》这一部著作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二)学生展示,交流,总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的是文言文的翻译,首先,总结了同学们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了解了翻译的标准和原则,还给大家介绍了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保留法,删除法,增补法,调整法,即:留、删、补、调四字方法),并强调了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同学们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言文翻译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七、板书设计
信——准确
翻译标准 达——通顺 原则: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雅——有文采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