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再见了,大别山》艺术特征初探

2018-11-01 15:46秦利伟
牡丹 2018年21期
关键词:大别山乐段将军

《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歌唱大别山和大别山人民的歌曲,也是一首深受群众及歌唱家喜爱、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音乐作品。本文将针对《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析其音乐领域的奥秘,使大家喜爱的作品能被音乐人更好地演绎,能让更多人理解。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传唱性较高的經典作品,该曲目入选了20世纪经典作品,也入选为中国各大音乐院校及综合性、师范类、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材。它不仅是全国各种音乐类声乐型比赛项目中选手经常演唱的歌曲,还被“金钟奖”“文华奖”“青歌赛”作为必唱曲目和规定曲目。它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院校及赛事中广为传唱的经典。

《再见了,大别山》反映抗战胜利后,一位老将军再次回到了大别山,见到了大别山的景与人,他与当地的父老乡亲们依依惜别的场景,蕴孕了丰富的离别之情,也表现了老将军重回大别山的感恩之情,感谢大别山的养育之恩,离别时非常不舍。下文将对这首经典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使人们能够更清楚歌曲创作的背景及艺术特征。

一、《再见了,大别山》的创作背景

《再见了,大别山》是《大别山抒怀》这组声乐套曲中的一首,该套曲一共有六首曲目。目前,广为传唱的就是《再见了,大别山》这一首曲目。这一组套曲的诞生源于徐向前元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有一首像长征组歌的曲目,能够歌唱大别山的革命事迹。为此,当年还非常年轻的作词家王和泉、作曲家雷远生接下了这一政治任务。歌曲创作出来后的第二年,该曲目又由央视一套以《将军的摇篮》这一音乐艺术片的配曲形式隆重播出。此后,该歌曲迅速走红,开启了一路被传唱的经典流行模式,最终成为一典经典曲目。

词曲作者王和泉及雷远生两位先生,为了能够创作好这一套曲,多次亲自到革命老区大别山去体验当地的生活,去走访当地的老红军,去听他们讲故事,用一种真情实感来谱写词和曲,从而演绎出老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灵。这一首歌曲后来又由著名歌唱家吴雁泽深情演绎,使其在各种有利条件下迅速成为群众热爱的经典曲目,深得人心,大家在听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非常动情。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中的老将军是谁呢?原来,此曲的诞生有一段这样的典故: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元帅回大别山时,曾对军区政治部说:“希望你们唱一唱大别山,大别山的红军同样可歌可泣,请你们创作出一部像《长征组歌》那样的作品来!”后来,他布置的这一任务就落在了当时还非常年轻的王和泉和雷远生的肩上。为此,两人曾多次深入大别山老区,访问了几十位老红军,在著名的将军县体验生活和采风。终于,1982年6月创作出了《大别山抒怀》声乐套曲。这组套曲于1982年年底在武汉向徐向前进行了汇报演出,并获得了他的肯定。后来,它又因被创作成音乐艺术片得到进一步传播。

二、《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分析

《再见了,大别山》能够成为一首经典传唱曲目,因为它具有民族歌曲的共性和一定的演唱规律,这些共性和规律也彰显了该曲的艺术特征,下面将进行逐一分析。

(一)歌词层面的艺术特征剖析

《再见了,大别山》的歌词部分要唱好,需要由人的歌唱来传达整体的艺术形象。第一段的歌词是触景生情型,采用风景和事物都有情的拟人手法,用质朴的语言传递着一种细腻真挚的情感,即将情融于大别山的一草一石之中,山山岭岭都含情,歌词所描述的画面仿佛把人带入了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情景。

第二段的词境,主要是描述老将军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当地的老百姓也是十里相送这一位老将军。歌词中也有表现,如“慈祥的大嫂呀,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等用语,吐露着送别时的真情挚意,劝乡亲们不要再送了,整首歌词的主旨是表达人民子弟兵和大别山老百姓之间有深厚的鱼水情,老将军也与大别山的老百姓结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情。

《再见了,大别山》属于一种声乐类的艺术形态,若是与其他音乐形态比较,很大的一个特色就在于它的音乐与歌词密切结合。因此,要唱好这首歌,人们需要对词曲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要以声带字,要以情运声,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好歌曲中的情感内涵。

(二)曲式和旋律层面的艺术特征剖析

《再见了,大别山》的旋律融合了好几种音乐素材,一是大别山的民间音乐,一是河南东路的梆子唱腔。旋律是据歌词内容及所表达情感的需要而创作的,这首歌曲的旋律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调质朴、亲切,在一些抒发激动昂扬情绪的曲段,该曲的旋律则又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形态,还特别淳朴,让听者动情,泪如雨下。该曲是一种ABB的曲式结构,该曲的调式是七声徵的民族调式。

该歌曲的第一乐段是由三加四的两个乐句构成,首句的起调是板下羽音,这种形式就如同不断起伏的排比句式一样,能够传达出不断歌颂赞叹大别山的惜别之情。第二句也是弱拍起音,旋律上则转入了中低音区的“诉说式”,使内里深厚的情感进一步蕴积于胸,为下面的乐章积蓄迸发的力度很强。第二乐段是一种五加五的句式构成,第一句还是由弱音起拍,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阶段,此处在旋律上跨度很大,传达出一种高昂、饱满、激越的情绪,这种情绪中蕴含的正是将军对大别山的深情。第二个乐句是用一种问答式的手法,倾诉了主人公对大别山一草一木、一石一树的深爱之情,并为第二次情感迸发凝聚力量。

这首歌曲的第三乐段,其实是第二乐段的一种变化和重复,但这种重复是不有所不同的。例如,首句也是由弱渐强的方式,尤其是演唱者对宫音进行了强化,传达出一种激动的情绪,将赤子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也在第三乐段里重复,有一种首尾呼应的意境,能引听众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将大别山的爱深埋心田的余音绕梁之感。

三、《再见了,大别山》首唱演唱特征分析

众所周知,《再见了,大别山》成名首唱者是吴雁泽,他是一位既能唱外国歌剧,又能驾驭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唱家,他吐字清晰,音乐明亮。吴雁泽曾说:“我在第一次演唱《再见了,大别山》时,很多观众听到我的演唱后,都感动得痛哭流涕。我能够感染大家的原因,一是这首歌中传达的情非常真,二是我在表过时意也切。我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将河南梆子的唱腔特色和豫东小调的风格充分发挥,使得歌曲唱得更显情真意切。”

吴雁泽曾说,当年,他为了唱好这首歌,也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到歌曲所描述的地方去生活了半个多月,通过这一次的采风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濡染,通过去老红军家听他们讲过去的革命故事,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自己的革命情感进一步深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首歌曲的内涵是非常深刻和丰富的。

吴雁泽作为首唱者,在演唱《再见了,大别山》时,整个演唱是非常完整的,他的情感投入通过声音自然流畅地传达出来。第一小节从弱音开始,唱“清风牵衣袖”这一句时语气非常亲切,情绪则深沉内敛,特别是“袖”这个字,歌唱家在演唱中加了装饰音do,使“袖”的去声清晰无倒字,带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歌曲韵味。第二句中的“一步一回头”有两个“一”,在唱第二个“一”时歌唱家唱得非常果断有力。例如,在唱“山山岭岭”时用的连贯式唱腔有一种连绵之美,而在唱“唤”字后的十六节中加的空拍则非常巧妙,使得此处曲目中的歌声与哭声难分彼此,哭声在“唤”字将失去控制时,突然收敛停顿,让人心酸又揪心。这样一首充满戏剧张力的歌曲,这样一首感情波动非常大的歌曲,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吴雁泽对气息及咬字的控制及运用都非常自如洗练。

四、结语

《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值得继续被传唱的优秀作品。它通过一位将军回大别山探望的情景,折射出了大别山的峥嵘革命岁月,歌曲中充满亲切、真挚情感,饱含了人们对革命岁月中战友情的怀念,对军民鱼水情的讴歌。本文通过对《再见了,大别山》这一经典曲目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使人能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增强对该曲目的理解,使其能够得到更多音乐人更完美的演绎,从而持续获得大家的喜爱与追捧。

(山东女子学院)

作者简介:秦利伟(1983-),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大别山乐段将军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我家的“将军”
又见大别山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将军
再见了,大别山
将军驾到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