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如山

2018-11-01 15:46张鹰
牡丹 2018年21期
关键词:母亲

张鹰

那一刻的来临令人心碎。尽管,父亲与死亡的最后进攻抗争了两个星期。

这些年来,我们有过多少次在近乎绝望中又化险为夷的庆幸。可这次,医生的暗示使我们本能地感到恐惧。就在那一刻,父亲突然平静了,他的脸庞浮现出历尽劫波后的安宁;就在那一刻,楼下的医护人员全都冲上来围在父亲的身旁;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与我们永别了。守在父亲的床前,我默默无泪,但心痛得无法呼吸。我们诅咒生离死別,可终究无力回天。

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中,父亲基本上已无法言语了。清醒时,当我们来看望,他会露出像孩子一样喜悦的笑容,点头或摇头应答我们的问候。保姆和医护人员喜欢和父亲开开玩笑,他则报以狡黠而可爱的神态。糊涂时,父亲甚至连我都不认识,一副茫然而可怜的神情让我们心疼。可我分明看出,在父亲的眼中,还不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在他的记忆深处,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片段,如簇簇火苗不时迸现。“有时候,爷爷的脑筋真清爽(楚)呢!”保姆小茅如是说。

父亲是一个低调的人,脾气谦和,不喜多言。网络近几年才流行一个词“淡定”,在我看来,早几十年就是他性格的写照。政治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总能泰然处之。“文化大革命”期间,先是有人策划将他作为漏网右倾分子揪斗,后又作为下放对象发送农村劳动,无论怎么折腾,他都保持着高贵的沉默,甚至看上去有些“窝囊”,脾气急躁的母亲对此常有微词。很久以后,我们才体会到,这是经历了太多大风大雨才修炼来的不动声色。直到父亲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步,他仍然保持着从容和低调:没有隆重的追悼仪式,没有刻意的丧事操办,只是简朴的丧事完毕后才通知了单位。有朋友觉得我们让他走得“太冷清”,殊不知,这正是父亲的遗愿:生前,不愿因为个人麻烦组织,身后,更没有惊动组织的必要。

父亲其实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参加革命后改名“莎群”,意喻要成为莎士比亚一样的文豪,为人民群众写作。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作为记者,他用文字和照片真实记录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里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闻出版单位工作的他,用饱含对党忠诚的笔,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传达党的建设工作指导思想,对党的事业倾注了满腔的工作热情。

父亲和母亲伉俪情深,南京解放之初,初识了小十岁的母亲。他曾笑言拒绝了一些女大学生的示爱,从此和母亲结为秦晋之好,相濡以沫几十年,连做饭都是他的职责。当母亲十多年前因脑溢血瘫痪在床后,已多次中风的父亲,还亲手照料母亲,嘘寒嘘暖,给予安慰。而母亲的去世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父亲的脑萎缩病症发展加速,那些日子,他常常忘了母亲已离去,不停地叮嘱我“去妈妈房间看看她有没有吃饭”。

父亲是一个坚定的老“布尔什维克”,对党的忠诚发自内心。20世纪30年代末,当他义无反顾地从家乡出发,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时,他的生命就和民族命运、革命事业荣辱与共。宝塔山下,作为抗大第四期学员,父亲聆听过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报告和讲课;反扫荡斗争中,他奉命和新四军将士一起开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淮海战役中,父亲在炮火和死尸堆中奔跑和采访;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号角中,他随着三野的洪流冲进了南京和上海,见证了“六朝古都”和“十里洋场”的反动政权统治历史的终结。

父亲始终怀着对党、军队和人民深深的爱。他曾多次回忆说,在抗日战争年代和敌人的一次周旋中,是老百姓的一块救命干粮,让饥寒交迫、差点爬不起来的他活了下来。我也记得,每当《黄河大合唱》那气势磅礴音乐声响起时,他的脸上神采立现,轻声和唱,仿佛驾着音符回到了那铁与血的年代。母亲告诉我,他曾在革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播映中,无声地淌着热泪,想起了许多熟悉战友的离去,感伤不已。

有着七十多年党龄的父亲,具有清醒的政治见解和高尚的政治操守。爱默生说,“最伟大的人是始终能在嘈杂的人群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社会和经济领域浮夸风盛行,人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时任省委整社工作团副组长的父亲,本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对组织的忠诚,在舆论一边倒的嘈杂声中,既不唱高调,更不说假话,而是为农民的利益仗义执言,对当时的失误袒露出了真诚的担忧,不料从此遭受到不公正对待,直至“文革”结束。尽管如此,他还是一辈子坚信党组织,坚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次,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我,因为受到社会思潮影响,说了几句政治上不成熟的话,竟引起了一向慈祥的父亲雷霆之怒和斥骂。在他的意识里,党是毕生信念追求的神圣寄托,党的伟大不容许有丝毫的怀疑和亵渎。

父亲终究是高龄了。自住院后,每年正月初二,病区的杨主任都会为他送来贺寿的蛋糕。杨主任对我们说,真希望能一直送下去,在他一百岁生日时送一个大大的蛋糕。而我逢年过节都会陪伴在父亲的病房尽些孝心,虽然辛苦,却感到天伦之乐的欣慰。父亲,我们真希望能一直这样陪伴他走下去。可惜天不假年,父亲生命的钟摆瞬间停顿在了那个早晨的一刻。那一天,离父亲九十五岁的生日仅差几天。在护送父亲的遗体去殡仪馆的途中,冬日里少见的大雨如注。妻子流着眼泪对我说,天都哭了。

父亲走了,一缕青烟带走了忠魂。我们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七年前去世的母亲身旁,默默地献上一束鲜花。这时哥哥的手机响了,是在外地因故不能来的嫂子的短信:“爸爸和妈妈终于团聚了。”

父亲走了,好多天,我仍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在梦里见到了父亲的第二天,我又独自来到了两位老人的墓前,长久地凝视着墓碑上二老的肖像,那音容笑貌一如生前。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幼时的北京,紫禁城的九龙壁前,父母抱着我和哥哥留影,笑得那么灿烂;在父亲南京曾经的工作单位,我和哥哥在后花园太平湖的石舫上嬉戏,父亲慈祥地坐在一旁……人说,父爱大如山,母爱深似海,此情此景还历历在目,而我们之间竟已天人永隔,这怎不叫人惆怅!

(上海人大人科学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