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虹
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的浪漫爱情。尽管在剧情上这是一部政治与爱情并存的故事,但是让我们所回味的依然是一位青春妙龄少女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这样的故事结构也正一针见血地回应了片题。这部由英国Momentum Pictures公司发行,由让-马克·瓦雷执导,艾米莉·布朗特、鲁伯特·弗兰德、米兰达·理查森联合主演历史剧情片,2009年在英国上映。影片以维多利亚女王的青年时代为背景,选取了她少年时到即位之初数年的经历,讲述了维多利亚由一个懵懂的少女转变为锋芒乍泄的女王的成长故事,而这其中无不伴随着她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执着。导演将电影的视角放在了维多利亚女皇年轻之时的爱情生活上,从而使得这部历史人物的传记片注定与史诗般的气势无关,这样的立意在名人传记的题材中确实是别致的。然而如何塑造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影片成败的关键之一。这其中,除了演员们的表演,他们的服装、化妆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化妆奖以及最佳艺术指导奖,由此可见,影片在人物造型方面是极为成功的。
宫廷电影几乎是奥斯卡服装设计奖的“宠儿”,从第1届到第87届(1927–2016)的奥斯卡最佳服装、化妆奖项多半是历史剧,因为历史剧中恢弘的场面和华美的戏服总是吸引评委和观众的看点。尽管如此,除了精美,在《年轻的维多利亚》的人物造型中还有准确的人物定位和对剧情的“形象式”的辅助阐释,这也使它能够超群绝伦,而获得奥斯卡大奖。影片的服装设计师桑迪·鲍威尔(Sandy Powell)是英国出色的电影服装设计师,被誉为“戏服天后”。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伊丽莎白、维多利亚、灰姑娘……她的戏服洋溢着不可复制的独到魅力。以下从两个方面对这部影片的人物造型进行分析。
历史剧的服装造型既是时代脉络的呈现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考古,还应是将历史服装与故事情节相结合所创造出的电影美术之美。这也是本片人物服装造型的特点。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被英国史学家称为“黄金时代”。在服装艺术史上形成了鲜明的维多利亚风格服装,同时此时也是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时期,服装风格呈现出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具体的样式为女装中宫廷样式复苏了:通过紧身胸衣和硕大的裙撑塑造细腰、大裙摆的X服饰造型。本片中的服装造型历史定为应该是1830–1840。那么,就历史剧中的戏服而言,在以史为据,展现历史原貌与艺术加工之间进行怎样的取舍呢?这是一个颇需斟酌的设计命题。
桑迪以大胆手法将维多利亚女王曾经穿过的服装真实再现在银幕上,然而这种做法并非设计师“偷懒”,而是这些服装载负太多的历史使命,并成为经典。比如,加冕这场戏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历史剧中展现宏大场面的“看点”场景。影片中,维多利亚披了一件有长尾拖裾、象征王权的斗篷,这件斗篷由深红色的天鹅绒制成,边缘带有金色刺绣,镶边与里衬是贵重的白貂皮。内穿着一条非常朴实的白裙(有很淡的金色花纹)。影片中的斗篷正是对历史上维多利亚女王亲身穿过的斗篷的复制,其真品现被肯辛顿宫收藏。这件斗篷也出现在歌颂女王的油画作品中。如今这件加冕礼服已成为欧洲服装史上各国加冕礼服中的经典。
影片中对历史服装的复制,最为经典的是结婚礼服。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穿上了一袭由漂亮的中国锦缎制作而成的白色礼服,上面缀满珍贵的蕾丝,拖尾长达18英尺,并配上白色头纱,从头到脚的纯白色惊艳了全场。而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婚之前,英国皇室成员的结婚礼服均是头戴宝石皇冠、配上镶满珠宝银饰的晚礼服、外披一件毛皮大衣的传统装扮。她的这一惊人之举,在令人惊艳之余,更迅速成为一大风尚广泛流传,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白色结婚礼服也逐渐成为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这件婚纱也被成功地复制在电影中,使观众欣赏到了这件举世瞩目的经典婚纱。
除此之外,还有对带有“典故”的服装的历史再现。影片中普林斯·阿尔伯(PrinceAlbert 1819–1861)亲王身着“阿尔伯特服”,是19世纪男装的盛行款式,也称frockcoat。它的造型是:前门襟为直排,双排四粒扣子,衣长在膝盖以上,面料为毛织物或精纺织物,驳领用同色缎子面料拼接,颜色多为黑色。这件衣服是阿尔伯特亲王访问美国时候穿的,所以在美国也称为阿尔伯特服,后来成为夜间礼服。
在故事片中用纪实的手法将这些真实的历史服装“高仿”在银幕上,无疑为影片增添历史厚重感,同时也使观众欣赏到了这些闻名的服装。
如果借鉴历史和艺术创造不能协调统一,只是对历史的生搬硬套和东拼西凑,那么这样的创造物不过是不伦不类的畸形儿。历史剧的人物造型一方面满足角色塑造的需要,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可以使演员塑造的角色更加生动,有的甚至成为银幕的经典形象而为观众所熟记。在这部影片中除了一丝不苟对历史的考据与记录,还有设计者的匠心之作。
影片中所处的19世纪30年代,是艺术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服装上的装饰开始增多,袖子、领口成为装饰重点,裙子也花色繁多。这些历史依据为设计师提供了制造浪漫的空间。将主人公打造成浪漫主义时期具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形象是对片中爱情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也是艺术表现力的体现。设计师在服装上大量运用了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等柔和、甜美的装饰元素,以凸显丰富服装的美感。面料上的小碎花图案、泡泡袖、羊腿袖、层次感的花边袖、里外两层的裙子等,既符合历史又有设计感。主演艾米莉·布朗特也将这些戏服完美地展示出来。
电影是艺术,今天的电影是拍给现代人看的,因此,历史题材的服装造型也不能排除现代感。这样的服装造型从历史中走出又在当代的审美视野下还原历史。比如,在影片的开场,有一个镜头是少年时代的维多利亚走在绿荫环绕的小路上,此时她身穿短到腰部的小外套,内穿一条喇叭裙。单从裙子的长度就已经显示出它的现代感。
理解维多利亚这个人物的角色定位,是塑造服装(人物)造型的关键。依据剧情主要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故事线索,维多利亚作为女王的政治生涯的发轫和作为一名青春妙龄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二是人物关系线索,主要是维多利亚和母亲的关系。母亲的独断专行,以及她对母亲的顺从和反抗。
第一条线索:政治与爱情。顺着这两条线索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服装造型。一方面是稳重、成熟、朴素,另一方面是青春、热情、亮丽。比如,维多利亚在视察即将举行加冕大典的教堂时,身着灰色裙服,肩部有几层花边的装饰,以简朴并具有亲和力的形象示人。她在和墨尔本公爵商谈政事时,身着款式简单的黑色裙服没有任何装饰,只是在袖子部分有一段一段隆起的泡泡袖作为点缀,化妆几乎不做任何过多修饰,发型也是极其简单。这样严肃的服装造型既暗示着叔父去世她在服丧,又预示着她将在男权世界里成为统帅。
另一方面,当影片表现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亲王的交往、相熟、热恋这些剧情时,总是以明亮、欢快、令人赏心悦目的造型出现。裙子多为黄色、紫粉色、蓝色这些饱和度很高的颜色,装饰有花朵、蕾丝、绸带等,发型也是精心设计过的,在耳边的两侧编起了小辫,有时还在发髻上装点红色小朵玫瑰花。这样的形象无不展示着一个正值热恋中的青春少女的浪漫情怀。可以看到,两种剧情下的服装造型是不同的:一个是冷色系,一个是暖色系;一个简洁、利落,一个丰富、活泼。
第二条线索是人物关系。剧中母亲肯特夫人一直是她的监护人,盛气凌人,维多利亚与母亲站在了一种既对立又和谐的复杂局面之中。两人的造型也反差强烈,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体现在年龄、辈分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暗示人物的关系。肯特夫人的戏服更加老式,每一款的袖子都非常巨大,多使用硬质面料,并且裙子后面均有长长的拖尾。这样的服装具有体积感和分量感,也衬托出肯特夫人的威严和发号施令的权威性。与此相对,维多利亚的服装却是平和、温柔的。庞大的袖子在她的服装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裙子的体积也不及母亲。
服装是电影的另一种语言系统,像导演所使用的其他语言系统一样,可以是一种综合性的、展示性的,有象征意义的信息传达。电影中专门展示服装的场景与镜头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服饰隐喻。影片中有两组关于紧身内衣的镜头,其一是开场的一组镜头,维多利亚在仆人的帮助之下穿着紧身内衣;其二是描写维多利亚在卧室内脱掉外裙而穿着紧身胸衣的连续动作的镜头。这样直接描写服饰的镜头和场景不乏独特用意。在欧洲服装史上,紧身胸衣是女性着装的必备品。它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直至近代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紧身胸衣用强制性的手段达到束缚胸、腹的外在造型效果,这也是它“长寿”的原因。然而,它却使女性备受身体摧残和健康的威胁。影片正是借用紧身胸衣来隐喻维多利亚争取自由摆脱束缚。此时的维多利亚即将展开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而她早已做好打算,她要自己做主,去自由自在地追求爱情。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身着紧身胸衣的少女,这种潜在镜头语境传递着她受到的桎梏与束缚。但是,维多利亚的坚定语气却无不告诉观众:她是多么渴望摆脱这种束缚。这样展示服装内衣的镜头,表面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实则伴随着剧情中更深处的“别有用意”。
本片的服装设计师桑迪认为,“一个服装设计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画图纸和缝纫,还需要和人物与历史沟通。”的确,对于宫廷剧来说,华丽的服饰只能满足电影的可看性,如果只是机械地将博物馆里的文物进行简单复制或者暴力式地使用古典元素,观众终会产生审美疲劳。《年轻的维多利亚》这部影片以淡雅低调的色彩把那个充满装饰美的时代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历史框定的艺术世界里,发挥合理的想象,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将一种复古的摩登展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