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除前言外,共11篇37章107节,设置1个指标专栏和15个任务专栏,部署了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乡村振兴战略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而《规划》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纲领,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起着全面谋划、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遵循,提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确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促进乡村生活富裕方面,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提出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转移就业渠道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规划》系统解决了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第三,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根本也在于农民增收。《规划》对此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5个指标。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未来一段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需要保持在6亿吨以上。二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20年达到60%,2022年达到61.5%。未来5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增至每人4.7万元、2022年再增至5.5万元。四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到2020年提高到2.4,2022年提高到2.5。五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到2020年增至28亿人次,2022年再增至32亿人次。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经将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勾画好,下一步就在于落实。
对此,韩长赋表示,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可喜的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被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吸引并投身其中,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
目前,2800多万农民从事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今年以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划》中多次提到了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仅要求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还要求各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上半年,乡村旅游达16亿人次,营业收入达4200亿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的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值中秋小长假期间,农业农村部向全社会推介的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也成了城市居民出游的好去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效途径。
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740万,返乡农民工占72.5%。目前,有2.8亿农民外出打工,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作用不言而喻,体现了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他们既可以在城市安家置业,也可以返乡创业就业,用他们开阔的眼界、先进的技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实践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必须紧紧围绕《规划》,重点落实,贵在坚持。
甘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业自然条件多样,农业生产方式多元,但客观来讲,甘肃“三农”发展整体上依然较为滞后。鉴于此,甘肃省因地制宜谋发展,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基础上,甘肃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五个振兴”。在产业振兴方面,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等特色产业,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探索发展戈壁生态农业,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河西走廊的戈壁滩逐步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在人才振兴方面,重点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性人才队伍科技素质,促进农民“职业化”;引导各类智力服务机构聚焦农村、服务农村,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开设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壮大“乡村工匠”队伍,建好农村“智力库”。
在文化振兴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广积石山县“两户见面会”做法,让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教身边人;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拓展媒介传播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让现代文化的气息充满陇原乡村。
在生态振兴方面,持续抓好祁连山和全省其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祁连山公园体制试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美化村容村貌;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在组织振兴方面,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第一书记“三支力量”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民共建共治体系,健全村民议事、村民理财小组,加快建立村务监督机制。
全省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进一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进程,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