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英语公众演讲》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能在公众场合进行英文演说不仅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更是职场所需的技能。目前《英语公众演讲》这门课大多存在教师重讲轻练,学生输出“量”不多,输出“质”不高,且对演讲技能不能活学活用等问题。在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演讲技巧提升语言输出的魅力,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公众演讲人才成为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主张“学用一体”,能较好地契合这门课程培养语言输出的目标。本文基于该理论体系,探讨《英语公众演讲》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提升英文演说的综合能力。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立足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现象。文秋芳教授指出,POA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构成。教学理念是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文秋芳,2015)。POA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目前众多学者对POA进行了探讨。齐品(2016)基于该理论对英语视听说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口语输出能力。张文娟(2017)尝试运用POA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堂实验,测量该理论对写作质量的影响。洪琪(2018)在英美文学课上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认为POA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尽管POA理论在英语阅读、写作、口语等多种课型中的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以该理论为指导开展英语公众演讲教学实践的研究尚不多见。英语演讲能力是交际过程中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集成,不仅更强调语言的输出和运用这一工具性,而且更注重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一人文性,POA理论指导该门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的的系统活动(钟晓流,2013)。《英语公众演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下面笔者基于POA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三方面探讨该门课程的教学流程。
笔者所在高校将《英语公众演讲》设置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16周,每周2课时,共32课时。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英语公众演讲的基本原则,了解不同类型的演讲风格,学会演讲稿的写作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课程要求学生能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听众、不同主题或事件,富有逻辑性和艺术性地阐述观点,协调自如地运用论据和推理成功说服听众。内容完整,结构严谨,语法正确,表达得体,达到用英语流利地进行定题演讲和即兴演讲的目的。
课程选用美国Stephen Lucas教授编著的《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为主要教材,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如英美经典演讲,各领域精英人士演讲(TED),演讲比赛获奖作品等,在POA理论指导下,以学习任务为基础,顺利产出为目标,将知识传授、技能强化,情景体验三者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演讲技能的学习和操练,完成介绍性、说解性、说服性和纪念性四种类型的定题演讲,同时模拟英语演讲比赛和国际演讲会(Toastmaster Club)的方式进行实战。每次课都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具体包括:公众演讲的宗旨、类型和基本要求,演讲的选题和破题,演讲的开篇和结尾,形成思路和大纲,演讲正文的撰写,临场讲述中的注意事项,即兴演讲的方法与策略等。学时安排方面,我们把理论知识的呈现和梳理归为理论学时,把与演讲技能相关的实际操练归为实践学时,后者要明显多于前者,这是为解决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重讲轻练,学生输出“量”不够的问题。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自学能力,因此每次上课前教师可以梳理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制作成小视频,要求学生提前自学相关章节,将理论原则、技巧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内化,再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课前陈述。课堂上教师只需补充知识点,以便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基于某种演讲技能,完成相应的产出任务,主要分为“读”(赏析经典范文)、“写”(撰写演讲稿大纲、正文)和“说”(讨论选题、录音模仿、发表演说等)三种类型,这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根据POA教学流程,我们将《英语公众演讲》教学过程设计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产出评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有效学习、顺利产出为目标,安排好教学活动和课内外学习任务。下面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进一步呈现上述教学流程的具体应用。
3.3.1 “输出驱动”阶段
根据POA理论,在“输出驱动”阶段,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以“Beginning and Ending the Speech”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演讲稿开篇和结尾的方法,产出任务即撰写说解性演讲稿的开篇和结尾,形成最终的演讲大纲(说解性演讲任务已提前布置)。课前教师提供“外研社杯”演讲比赛视频(如The Global Me—Global Learning and a Global Learner; 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等),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介绍的原则在真实演讲中的运用,思考自己正在准备的说解性演讲拟采用何种方式开篇和结尾。课上教师先围绕课前观看的演讲视频布置话题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如哪种开篇更能吸引听众?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开篇和结尾?这些演讲开篇和结尾的方式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学生完成了“说”的交际活动,同时对此次课的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再以“Using VisualAids”为例。课上教师先播放TED演讲视频“The Magic ofWashing Machine”,提醒学生观察并尽可能记下演讲者使用的视觉辅助物,然后根据各自记的笔记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演讲者展示视觉辅助物起到什么作用,最后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物任务,即如何在自己的演讲中合理借助视觉辅助物达到更好的演说效果。
3.3.2 “输入促成”阶段
在POA教学流程中,促成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学生产出成果的质量。“输入促成”包括:教师描述产出任务;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学生练习产出,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下面以说服性演讲教学为例,说明促成环节是如何展开的。说服性演讲是学生要完成的第三个演讲作业,除前期讲授和训练的演讲技能外,另安排6课时专门开展此类型的演讲教学。课前学生对说服性演讲类型、常用组织方法、说服和推理方式已做好陈述准备。教师提供三个TED演讲视频(《节食真的能减肥吗?》《网友的爱心错了吗?》《一位敢去开车的沙特妇女》)及相应的文本材料,学生观看学习并扫除生词和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表述产出任务,即如何进行说服性演讲。
第1-2课时以引导学生学习说服性演讲素材为主。教师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三篇演讲稿中任选一篇作为学习材料,布置产出任务:①小组讨论写出演讲稿提纲;②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以下问题: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演讲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讲稿?演讲者采用什么策略说服听众?是否成功达到演讲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的情况并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然后学生练习产出,各组选取一名代表将讨论完成的大纲在全班进行展示,并解释该演讲者的思路,每个部分用到的论据、推理方法等,细致分析他人的演讲稿可为自己拟完成的说服性演讲作业提供思路。教师归纳总结这三篇演讲稿的学习要点,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确定说服性演讲话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演讲要点的排序方式,可能用到的说服方法并拟定演讲提纲。第3-4课时以讨论讲稿提纲为主。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说服性演讲稿的评价标准,小组成员彼此论证演讲提纲的合理性,是否能到达说服听众的目的,完成“说”的产出任务,再协同合作完成演讲提纲的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指导,最后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整篇演讲稿的撰写,即完成“写”的产出任务,为第5-6课时的定题演讲做准备。
3.3.3 “产出评价”阶段
评价是POA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指“促成”环节中的“检查”部分,即在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产出任务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的评价。延时评价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经过课外练习后再将练习的成果提交给教师评价。无论是组织学生赏析经典的演讲范文,还是利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确定演讲主题,亦或是小组互评拟好的演讲稿提纲,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每项产出任务的学习效果进行即时评价。教师布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演讲稿的撰写,从选题、立意、结构、语言、论据等方面进行反复修改,最终通过邮件的方式提交,教师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进行评阅并反馈。学生进行现场演讲之前,教师进一步确认学生已知晓定题演讲的评价标准,随后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邀请2名学生一起担任现场评委,同时邀请3名学生分别担任计时员、语言评论员和尾音计算员。学生完成现场演讲之后,先请评委席和观众席的学生从内容、语言、技巧方面进行点评,再请语言评论员和尾音计算员对该名学生演讲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um”或“er”等语气词使用的数量进行统计,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师生合作评价、同伴或小组互评多种形式,学生可以从同伴的演讲中发现问题,同时意识到自身演讲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产出导向法”为《英语公众演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激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尤其是在台前发表演说的潜力。利用“驱动—促成—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产出情景,提供“输出”机会,加强了学生善于思考、协作沟通的意识,敦促教师成为学生演讲技能提升的引导者,达到了“学用结合”的目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结合POA理论,不断完善相关教学过程,以期促进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