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意象教学

2018-11-01 09:01
文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思乡乡愁

齐 昕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一篇现代诗歌,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用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感动了无数读者。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简单而丰富之美。乡愁,是一种大家普遍能体验而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提炼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意象来表现,就会变成抽象化的空泛。《乡愁》提炼了四个十分生活化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很生活化,但并不简单,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会有所提高,能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授课的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之前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在七年级上册就学习过散文诗,七年级下册学习过外国的现代诗歌,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对现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对现代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感受到诗歌精炼的语言,参差的结构,抒发的感情。2.能力基础。通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朗读诗歌的技巧、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了一定的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对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3.阻碍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都是花季的少年少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人生阅历导致他们对“乡愁”这一情感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导致不能完全理解本诗中逐渐递升的情感。因此,本课的学习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针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九年级处于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第四学段针对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针对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是: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根据以上要求,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思乡歌曲导入——诵读整体感知——图画感知情感,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语言之美——拓展不一样的乡愁。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分析意象、想象画面,提升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配乐朗读、分小节诵读、集体诵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用简笔画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呈现出来,并赏析四个的丰富内涵;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方式描摹画面,进一步体味体味作者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联想等方法体会诗人逐步加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诵读,分析诗歌中四个意象,感受这四个生活化却不简单的意象散发出的逐渐加深的思乡之情。想象诗歌营造出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教学难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远离父母亲人的经历,所以对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在理解上有一些障碍。在教学中,通过补充背景资料,音乐的感染,图画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思乡之情。

(三)教学设计特色:1.音乐有极其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想象画面环节,要求学生在描述画面的同时,选取一首与之相匹配的歌曲,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人营造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思乡之情;2.美术的魅力在于给人在视觉上有很强的直观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诗歌中存在的四个意象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使用这样的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更能发挥想象力去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3.课堂拓展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新天地,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的最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利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的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学习席慕蓉的《乡愁》,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如果有同学问我,请我向你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浸润着诗歌的印记。当你吃饭撒了饭粒的时候,妈妈会提醒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你贪玩忘了学业的时候,爸爸又会告诫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你取得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老师又会教育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歌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温馨的亲情。然而这其中最让我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就是那些忧伤的思乡之情。我们不必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我们课文中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的惆怅和美丽。今天我们就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来体验思乡之情,实践赏析新诗的方法,品味诗歌的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2)诵读感知:教师配上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诵这首诗,让学生整天感知诗歌:1.学生听读,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对语调、节奏、重音和感情的把握。2.请一位学生朗读这首诗,让其他的学生评价这位学生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把握语调、节奏、重音和感情。明确:语调—低婉 节奏—舒缓、多停顿 重音—突出重点感情—真挚、深沉。3.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分析意象:诗歌的意味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到美丽的画面中去飞翔。

1.简单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明确: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幼时异地求学,不能常伴母亲身边。1956年与妻子结婚,两年后远赴美国留学。1958年年迈的母亲永远的离开作者。1972年,诗人深感回乡无望,仅用20分钟,一挥而就,写成广为流传的《乡愁》。

2.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来把这种抽象的思想情绪表达出来的呢?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教师依次在黑板上画出四个意象的简笔画,并在相应的位置标注上对应的人和事物。

3.那为什么这些事物就能够表达出诗人不同时期的思乡之情呢?明确:邮票:诗人小时候在外求学,只能用写信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船票:结婚后与妻子分隔两地,借助船票表达对妻子和家的思念。坟墓:母亲永远的离开了诗人,坟墓承载不了诗人巨大的悲痛。海峡:海峡阻碍了诗人和祖国,身在台湾,心在大陆。

(4)想象画面。诗歌的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在读诗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再次诵读诗歌,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用语言来描述出诗人营造的一幅幅画面,并给这个画面配上一首合适的歌曲。

明确:比如选择第二小节。在一个微寒的早晨,诗人,一位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手中紧紧攥着他的船票挤上了轮船,在甲板上他甜蜜地回忆起了妻子那甜甜的笑脸,但转念又想到马上要与妻子别离,不禁潸然泪下。配乐为《送别》。

(5)鉴赏语言

1.大家再观察一下下面四组句子,认为哪边的句子更好,为什么?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明确:这四个词在形式上有重复,那这种词就叫做叠词。表达的感情变深变重,更悠远绵长。

2.诗中有四个时间词语,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诗人一生的乡愁。那作者运用这四个时间词对表达乡愁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思乡情绪越来越浓,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依赖,长大后,乡愁是对新娘的思念,后来啊,乡愁是永失母亲悲痛,而现在,乡愁是对两岸统一的期盼。诗人一生的乡愁都浓缩在这四个时间词里了!

(6)拓展阅读

乡愁是缕缕浓浓的思念,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无减。不管是喧嚣,还是寂静,它总是置留在你内心的最深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心怀乡愁,正是有了乡愁,才让人感情变得更加真挚,更加富有诗意。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

1.播放席慕蓉的《乡愁》的配乐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2.要求学生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的方法,如诵读法、绘画法、想象画面等方法,自主地学习席慕蓉的《乡愁》。看看席慕蓉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学生自由结合成四人小组。)

明确:有感情地诵读,注意语调、节奏、重音。在黑板或纸上绘画出与诗歌画面相符的画面。想象诗歌营造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并配上与之相符合的歌曲。

附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思乡乡愁
昭君思乡
乡愁
乡愁
思乡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九月的乡愁
思乡与蛋白酶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本期主题: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