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陕西武术名家李志强

2018-11-01 12:09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击志强陕西

李志强,生于1948年,陕西红拳名家,国家武术7段,陕西红拳高家门第五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安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雁塔区武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红拳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红拳学会会长。

李志强祖籍天津,抗战时期随父到陕西,自幼深受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熏陶,酷爱中华传统文化。李志强的祖父曾参加过义和团,他经常缠着祖父给他讲爱国故事,故事中的拳打棍棒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缠着要看“打拳”。祖父被他“逼”得不行,练了一套“义和拳”,虎虎生风的拳术给儿时的李志强种下了习武的种子。不久,习武的机会来了!在一次机遇中,他结识了红拳传人王江海。在王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李志强进一步了解了红拳的习练技巧和文化精髓,他对拳术的悟性也让王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王老师认定他是一个练武的好苗子。为了小徒弟更好地发展,他毅然将自己的爱徒介绍给了红拳一代宗师鹞子高三的第四代传人杨生锡。杨生锡知识渊博、武艺高强,被称为陕西红拳代表性的传承人。杨生锡不但在教拳上精益求精,而且在红拳的历史、传承、文化渊源上无一不精,无一不通,这使李志强受益匪浅,使他在汲取传统文化时如鱼得水。李志强听师父杨生锡介绍,武术中最讲究传承关系,有“拳打千年不走形”的说法,这也是保证再传弟子继承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在他们这个红拳传承体系中,高三传给了赵彦彪,赵彦彪传给了王福庆,王福庆传给了杨生锡,李志强成了鹞子高三第五代传人。

杨生锡在李志强的身上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是对李志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任何保留地将高家门的绝学传于这个爱徒。随着武艺的提升,对红拳的了解更加深入,李志强如饥似渴地学拳决心越来越迫切。当李志强流露出想学红拳“大梨花”的意图时,深明大义的杨生锡为让徒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毅然将他介绍给红拳泰斗级人物张月侠。这几位老师无私的引荐,为日后李志强成为优秀的红拳传人奠定了基础,他们成人之美造就爱徒的做法也成为陕西武术界的美谈。李志强进张月侠先生门中一学就是二十载,凭借着超人的耐性、过人的悟性和对武术的执着,打动了张月侠。常言道:“人投三师艺更高”,李志强经过三位拳师的指点,系统地掌握了老师们的拳术的精髓,对红拳的“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无一不精,对陕西红拳高家拳系的掌握更是入木三分,尤其对红拳中的燕青母子、大梨花、武松大形拳的研究技高一筹。他原原本本继承了传统的习练方法以及拳中的技艺与精髓,这对红拳的发展与传承有非常高的价值。李志强对武术的追求没有停留在陕西红拳上,他以博大的胸怀、大武术观的理念,对其他拳种的长处也做了分析和研究。喜好学习交友的他在与其他武术同行们的交流、沟通中掌握了太极、形意、八卦掌、翻子拳等其他拳术的特点和习练技巧,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拳篓子”(陕西话意思是全面、多的意思)。

李志强经过长时间的练拳、教拳,逐渐意识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武术的发展和传承是每一个习武人乃至所有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他不断在思考:武术如何发展?红拳如何传承?红拳的传承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他身边武术界的朋友们也在思考拳术应如何保留与革新——如果过于传统,会导致学生数量太少;如果过于革新,会失去武术的原味,犹如削足而适履,甚至可能会本末倒置成了四不像。李志强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他将套路繁多、体系庞大的红拳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编制的红拳二十四式汇集了陕西各大红拳名师的拿手招式,在不失传统的条件下将重复动作、过渡动作简化,让套路简单易学,同时又吸取了其他拳种的招式,引起了整个陕西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陕西由于门派众多、拳种丰富,红拳一直未纳入武术段位制范围内,李志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积极参与红拳段位制套路的编写,为红拳段位制的发展与中国武术段位制接轨铺平了道路。目前,红拳二十四式在西安市内已全面普及,进入陕西小学、中学、高中及各个大专院校,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红拳二十四式比赛。

李志强也非常重视培养徒弟们的文化修养,他提倡文武双修、全面发展。他经常以历史、文人教导弟子,常告诫弟子:“文有多高,武有多高”。古代的文人才是真正的武术高手:李白、陆游、辛弃疾、岳飞都是能上马杀敌、下马吟诗作赋的大文豪,不学习只练武成不了大器,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李志强在收徒上虽然是有教无类,但对有学识的徒弟格外器重,他深刻体会到武术的传承要靠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实现。常言道:“未曾习武先习德”,李志强在传授武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德行要求非常高,从不滥收徒弟,因为他深知如果收徒不慎会害人害己危害社会。“育人首先要律己”,李志强不但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李志强最崇拜的就是先师之表孔圣人。他说:“孔夫子会七艺,有举城门之力,然而却不以武扬名天下,而以文见世人,这才是真正的武者,是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武者!”

李志强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的武术人才,其中还有不少漂洋过海拜师学艺的洋弟子,尤其是在西安大专院校中培养出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武术的高材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教拳方面,李志强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教导学生要手足相连,要有极高的协调性,武术的精髓就是一个“整”字,要求六法合一: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足与手合、气与力合;要不动静如处子,一动全身上下百动,手去足不挪,必定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毛病,势势要亮,脚脚见将,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穿,拔手如风,站步如钉。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在李志强的严格要求下培养出一批武术界的佼佼者,其弟子无论是在世界武术传统锦标赛,是在全国传统武术大赛,还是在全国武术之乡赛事中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李志强对当下武术低迷、传承困难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武术不实战就无生存空间,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健身娱乐只是它小之又小的辅助功能。当代的习武者喜欢‘求次疏本’,本末倒置地将武术转化为健身表演运动,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传统武术不实战已经近百年,导致技击性直线下滑,目前出了许多挑战传统武术、黑传统武术的人和事。武术的发展到了要为自己验证自身能否实战的地步,这种事情既可笑又可悲,所以说武术的出路和发展不能丢弃实战。”李志强在教学当中特别注重武术技击的训练,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也是以实战为主。红拳以出手敏捷、快速多变为其长,劲力以弹性为主,出拳以螺旋为法,这也是李志强尤为突出的长处,他发劲脆快,身法变幻莫测,侧身换膀快如风,加之手脚齐发,上踢下打,手到步到,刁打巧击,将红拳八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技击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

年近七十的李志强已然把武术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日坚持不懈的练功使他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一点也不逊色于年轻人,伸缩蓄发如利剑,穿蹦跳跃快如风,高如泰山,低如鸟雀,进步如鸡蹿,出捶如放箭。李志强擅长红拳中的撑手和云手,手法变化多端。撑手与云手是红拳中的技击精髓,拳谱有云:“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大如玄黄,小如猫”。这两手也是红拳前辈看门的东西,其技击性非常高,在实战中势如猛虎,势不可挡。在器械方面,李志强可谓是无一不精,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精通,然而最具特色的要属双手剑。李志强的剑术深得古剑法之真意,卓为大家,他搏众家之常,融南北于一炉,剑法刁钻,变化多端,撩点封合、格刺摔窝、缠崩摸气,出神入化,抽带云抹提,长刺短击,势如决堤,催步追风携七剑,回身长刺分阴阳,绕步剪腕瞻前后,进退之中撒剑光,一招一式确为技击格斗而为。李志强的剑法深得行家和武术各界的认同。

李志强武艺出众,为人谦虚低调,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他的学生大的六十余岁,小的三五岁,李志强教学时的耐心超乎寻常,有着严父般的要求、慈母般的关怀,得到了大家的尊敬热爱,他对武术的无私奉献也值得人尊重。

如今近古来稀之年的李志强仍然活跃在陕西武坛之中,无论是在高规格的比赛、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武术普及、在武术的论坛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争名,不图利的付出,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人到无求品自高”来形容李志强应该说是恰如其分。他对红拳的推广与宣传功不可没,值得同行社会尊重。

猜你喜欢
技击志强陕西
赵志强书法作品
学习“集合”,学什么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李志强·书法作品称赏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