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至精至神之术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简称为“少林五拳”,此外还有多种别称,如具有宗派门户色彩的少林拳,具有禅宗静悟色彩的罗汉拳,具有至高无上色彩的少林镇山拳,具有秘密组织色彩的洪拳、具有朴素传统色彩的五行柔术等,更有“宗门拳术”“宗门拳技”或“吾宗拳术(或拳法)”“吾宗拳技”以及“少林拳术(或拳法)”“少林精技”等暗称。总之五拳俗称为五形拳,通称为少林五拳,儒称为五行柔术,释称为后天罗汉拳,道称为内功五形拳,帮称为洪拳,尊称为少林镇山拳。
拳名大都扼要地反映某一拳术的主要特点,五拳也不例外,名称准确地反映了五拳这一拳术的外在特点,即外部结构特点。假如不抓住这一特点而用别的名称,则五拳不再是五拳而成为别的拳术,这一特点是有别于其他拳术而自成一门拳术的重要依据。五拳称谓的多样性,反映着五拳自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与历史作用的多样性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形式的角色出现过,且拥有过不同的社会功能并起到不同的社会作用,自然对其理解的不同而解释也随之不同。五拳拳名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质,五拳既属于象形拳,又属于气功拳,因此称其为五形拳或内功拳,这是从其自然性出发命名的。还有五拳既属于外家拳,又属于帮会拳,因此称其为少林拳或洪拳,这是从其社会性出发命名的。
五拳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具体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诸多领域。如在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匡扶正义的理念,故称为五行柔术;又如在道家导引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吐故纳新的理念,故称为内功五形拳;在释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明心见性的理念,故称为罗汉拳。但传统思想并非总是对其只产生积极影响,如宗派门户之见令其失去和谐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学性,保守思想差点令其销声匿迹。
据传五拳是由金元时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即秋月禅师所创,又多与南派少林之一湖南少林有关,因此又称为“湘派少林五拳”,又因其拳与其他南派拳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被归入南拳一族。五拳的整个拳术的流程充满阳刚之美且始终遵循着少林拳术的固有特性,如拳走一线、拳打睡地、动中求静、外刚内柔、内外合一及禅拳一体等。仅从传说的内容来看五拳是少林拳术历史当中最全面、最系统,历史最悠久的长套路拳术。
五拳顾名思义是五种拳术的意思,是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术的统称。各个拳术称为拳式,五拳就是由龙、虎、豹、蛇、鹤五式组成,又把从每一盘膝式到立定式之间的一连串有序拳式的组合称为路。其他众多门派中也有以龙、虎、豹、蛇、鹤等相同的名称命名的拳术,为了与之区别各式单称时前面要加“少林五拳之”或“五拳之”等修饰语,如“少林五拳之虎拳”或“五拳之虎拳”,其余可依此类推。
从五拳的整个套路的脉络来看,五拳的次序应是虎、豹、龙、蛇、鹤,事实上现存的最完整的“五拳谱”,即《少林宗法图说》中所收录的五拳确实是以虎豹为先、龙次之、蛇又次之、鹤拳最后的次序所排列的。所谓龙、虎、豹、蛇、鹤的说法只是沿袭原始龙图腾崇拜的结果而已,如同人们在从太阳崇拜中衍化而来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之方位称呼中,以“东”字起头的习惯一样,更何况龙在五行中恰好属东,即便是属于散式五拳的蒋氏五拳也都遵守虎、豹、龙、蛇、鹤此五拳的普遍的拳式次序的。《少林宗法图说》是现存最完整的五拳专著,也是有关五拳拳式次序问题的范本,因此假如今后在五拳拳式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则必须以此书作为依据来进行处理。此外尽管证据不足,但有的五拳师似乎还主张把龙拳排在最后面,即第五式而使其成为“虎、豹、蛇、鹤、龙”。事实上五式的次序到底如何无关紧要,只要依随普遍的做法就行。
五拳在其传承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它数百年来一直只在僧徒间秘密相传,是世界上最隐秘寡默的拳术之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流入民间拳师手中并为凡世所称颂;但还是看不出因此而情况究竟得到有多大改观,反而至今还没出现一位响当当的五拳界的显赫人物。从中亦足可见其被束之高阁、尘封不动、无人问津乃至渐为世人所遗忘的处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成为拳术木乃伊,其实它在暗地里凭借其神力顽强地默默地存在着变化着和发展着,不是出不了五拳大师,而是火候还没到。
另外五拳的传承中还存在单传、多传、全传及失传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五拳门派林立且彼此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只传五式中的任意一式时称为单传;传授五式中的任何两式、三式或四式时称为多传;传授所有五式时称为全传;未传授到任何一式或尽管传授到整个五式,但因其间落下很多势子而变得不全时称为失传。相对于《少林宗法图说》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单传例子有21手郝氏龙拳和赵氏蛇拳;多传例子有刘氏五拳;全传例子有没省略掉盘膝式的具有181手的十三路李氏五拳和具有172手的十路樊氏五拳;失传例子有赵氏蛇拳、刘氏五拳与传说中的具有173手的白氏五拳和只具有30手的散式五拳即蒋氏五拳。以上诸五拳大体上有四种分法,其一是根据拳术产生年代,可分成旧五拳与新五拳;其二是根据拳谱记录特点,可分成右式五拳与双边五拳;其三是根据各拳路之开头有无立定式,可分成连续五拳与非连续五拳;其四是根据各拳式间是否合理连贯,可分成整式五拳与散式五拳。
五拳属于象形拳,拳式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这些动作形象地解释人的身心两方面的诸多难解的现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种动物,随着五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加深并受到“五为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最终定格在龙、虎、豹、蛇、鹤五种动物上。五拳又属于内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式与呼吸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素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说。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说法误读为龙、虎、豹、蛇、鹤五式与神、骨、力、气、精五者之间有着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如龙拳练神并不是说龙拳只练神不练其他四者,其实龙拳也可以练骨、力、气、精,之所以说龙拳练神是因为以龙之形解其拳之意最贴切的缘故。其他如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也都是这样。五拳既象形又练内,从形中取筋骨,从内中取精神,无内不能运气,无形不能使力,运气使力是五拳的本质所在。
五拳中包含着整散理念,这是古人的智慧使然。所谓整散理念就是有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整式的精义散存于散式里头,散式的总的精义又反映在整式里头;零散的各个拳式在某种理念的驱使下融汇成一体,又因每一散式都具有个性而可以互不相干地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大大方便了学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去练功,可以阶段性发展,又可以很好地去领会拳术的精义。
五拳是创意设计的产物,就是说五拳先师们从一开始就以足够的耐心去精挑细选那些从自然界的凶禽猛兽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最得势最得力的动作,与人体的特殊结构相结合来构成五拳的。从现存的五拳中可以领略到他们并非只作机械的模仿,而是给拳术动作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开启了少林拳术原创的先河,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拳术革命。同时也等于在“少林拳术创编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拳术标准与拳术模型,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了技击界中的少林拳术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五拳先师的远见卓识最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从传说中的《五拳精要》到《少林宗法图说》的出现,足以看出古代五拳师们从创拳伊始即把五拳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推动其合理发展的,并且为了它的尽善尽美不遗余力。五拳是物质与精神、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很好的一个例子,也是具体体现着人的能动性的活标本,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时的必然产物。五拳能延续到今天与其相关著作的传流于世是密不可分的,少林衣钵后继有人全赖白纸黑字辛勤耕耘。
五拳从其诞生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其诞生到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接之际即清末民初,此一阶段是属于五拳的蛰伏阶段,在这一时期五拳一直在秘密中传流不为世人所知晓。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此一阶段是属于五拳的活动阶段,在这一时期开始陆续出现五拳传说、五拳著作以及五拳师并得到技击界的一定的关注,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祖国解放战争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继而迎接了全球化时代。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的现在,此一阶段属于五拳的重建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它没有得到大家的足够重视和保护,因此谈不上发扬光大,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只要有与其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得去认真地挖掘、收集与整理,更重要的是从自我做起先把现存的五拳认真地实践并掌握,兼而进行理论研究工作,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瑰宝。
五拳先师们没有留下如何在实战攻防中运用五拳的具体方法,事实上五拳只是加强运使能力的气功拳术,只因把很多动作像拳术一样编排成套路而称拳而已。虽说是拳术但并不是把提高攻防能力作为其根本目的的,而是强化人体内外各部位的功能并注入活力从而以最终达到“沉实厚重、活泼虚灵”为其根本目的的,这正是称五拳为内功拳的原因所在。人们一谈起拳术就马上联想起拳式与攻防的某种联系即拳式在攻防中的运用,没错一般拳术都是把实战中的一系列攻防动作按照某种原则下编排而成的,或许有人问五拳与其他拳术有何不同,当初五拳师们设计五拳时首先暂不考虑攻防理念而纯粹讲究拳术动作对人身的锻炼作用,即把如何才能使步法更加稳健、腰部更加灵便、手脚更加协调、眼力更加锐利以及气血更加畅流等问题放在首位。其实没有一种拳术是能够网罗所有攻防变化的,攻防变化的演练是拳外的事情,如果不把着重点放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上,而放在攻防转化意念上,那么只能说对五拳理解得并不深刻,这与买椟还珠无异。因此先把身子练得强壮如铁且令气力变得纯正之后,再去练攻防才是正确的技击步骤,如果不是这样你纵有千万条妙计也无济于事。
总之,五拳最终能使人达到运使之极致、身法之神化境界,练习者应精心研练,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身步之法不期变而自变。当你把五拳练得“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实”之时,面对任何敌人都能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