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蕾
【摘 要】目的:研究关于糖尿病连续性。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全部患者共有158例,将我院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别,即对照组、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质量。结果:采取连续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患者更高,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连续性护理干预应用到糖尿病患者中有利于患者服药行为的提升,其生存质量得以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连续性护理;遵医嘱服药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5-0-01
从类型上分析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通常具备高血糖特征,因患者血糖无法得到控制从而出现各种并发症,不仅加剧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还会为社会及患者家庭增加负担。连续性护理作为护理干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常规护理的延伸,提高出院患者的康复水平,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临床医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时间段里,我院内分泌科的15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样本。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手段,对两组患者临床信息比较,发现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来实施药物管理工作,并提出4个问题:按医嘱次数服药、按医嘱按剂量服药、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按医嘱长期服药。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工作,患者入院前对患者的病史、发病原因及病程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同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询问,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连续性护理干预,对于我院糖尿病患者而言科学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治疗教育,对患者每日摄取热量按要求来控制,在饮食控制治疗治应尽量食用低脂肪、低糖分、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效落实少食多餐的理念,使患者胰島负担充分降低,将患者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其次对我院糖尿病患者采取运动疗法干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运动时机、适量运动、运动强度等内容,患者运动量应保持每日30min~60min,一周内保持5天运动量,且运动时间尽量为餐后1h,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大大降低。另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的情绪进行疏导,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不是短时间可以治愈,患者家属难免背负压力,应向家属讲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树立自信心,提高临床护理效率。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遵医嘱服药方面行为 实验组患者从不为2例,有时4例,经常35例,总是38例,依从性高达97.47%;对照组患者中18例患者从不、5例患者有时、26例患者经常、30例患者总是,依从性77.21%,显著低于实验组。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在遵医嘱服药方面行为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焦虑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连续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行为,使遵医嘱依从性全面提高,全面参与到疾病工作中去,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对策全面掌握,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生存发展起到直接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不同的干预服务,比例两组患者遵医嘱服药方面行为,从数据中发现实验组患者依从性高达97.47%、对照组患者依从性为77.21%,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研究意义(P<0.05)。
我院实验组糖尿病患者能按医嘱来服药,且服药次数与剂量均符合医嘱,同时可确保长期服药,这一点与姚立群,张敏,林朝芹结论一致,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采取连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服药依从性的提高。在延续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病史及生活习惯的了解,根据患者行为习惯来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一方面可提高护理干预质量与效果,同时可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例如有些患者长期使用高脂肪、多糖分食物,长此以往便会引发不良疾病,血糖指标不正常,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据此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便可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尽量摄取清淡营养食物。
定期随访作为一种应用频率高、范围广的方法,从现行情况来看依然存现问题,导致失访脱落现象的发生,缺乏有效人力资源,据此相关医疗单位应对这一点加以关注,根据问题来提出解决对策,使定期随访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为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综上,对我院糖尿病患者采取连续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刘学梅,温世玲,刘峰.个性化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 v7 w:11-13.
杨颖,陈宏伟,崔学利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服药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C):3906-3909.
姚立群,张敏,林朝芹等.糖尿病连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12,47 v6 w: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