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
【王丹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藝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国际儿童发展与教育学会(ACDEI)特聘专家,香港教育学院艺术培训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班特聘专家。
让孩子从小接触音乐,大多数家长都会做,如果孩子表现出音乐天赋,家长更是会不遗余力地培养,但是不得不承认,许多家长对音乐培养的概念尚不明确,孩子是否具备音乐潜能?是否能成长为音乐家?如果孩子成不了音乐家,那么多年的音乐教育是否白费了?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约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学前音乐教育专家王丹女士,请她来为家长朋友们指点迷津。
音乐胎教很神奇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王教授,音乐天赋是人人皆有呢,还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
王丹(以下简称王):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为音乐起源就是人要表达情感,所以每一个人都跟音乐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记:有人说,音乐比语言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就开始接触音乐了,有的在出生之前就开始听音乐了。您认同这个说法吗?音乐胎教真的有用吗?
王:我非常赞同用音乐来进行胎教。首先,从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孩子在胎儿期,在发育四个月之后,听觉和视觉系统就开始发育了。国内外幼教专家和脑科学专家一致认为,此时让胎儿听音乐肯定是有好处的。其次,对音乐胎教我有切身体会,愿意跟大家分享。我怀宝宝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他听音乐,另外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离不开音乐,可以说,我对宝宝的音乐胎教是比较充分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发现他对熟悉的曲调会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在他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我给他弹奏《月光曲》,他总是能很快平静下来、快乐起来。他在出生之前听得最多的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所以,无论是科学研究结论还是我本人的经验,都可以证明音乐胎教很神奇,对孩子终身发展大有好处。
记:适合用来进行胎教的音乐有哪些?
王:适合胎教的音乐大致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欧洲经典音乐。比如《月光曲》、维瓦尔第的《四季》,或者是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等。这些欧洲古典音乐节奏比较适中,而且是形象化的音乐,非常适合给胎儿听。
第二类是中国经典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大家知道,《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是讲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美国曾经刻了一张光盘放在宇宙飞船上,看是否有其他的星球给予回应。这张光盘集结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其中就有中国的《高山流水》。
给孩子听经典的音乐,其实是从最高的高度潜移默化地熏陶他,让音乐生活化,即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记:您认为音乐是怎样一种“语言”?
王:世界上有三种语言:第一种语言是狭义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日语等;第二种是数学语言,如果语言不通,就无法交流,但是数学家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全世界通行;第三种便是音乐语言,就算语言不通,但是只要唱起歌来,或者同时听到《欢乐颂》的时候,哪怕听不懂歌词,音乐的旋律足以让人们产生共同的感受。这样说不是夸张,我们现在听的音乐,至少有一半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且不需要翻译。所以,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语言,为人与人的沟通打开了一扇大门。
音乐是核心学科
记:孩子出生以后,咿呀学语的时候,还是给他听经典音乐吗?
王:经典音乐要听,但不能仅限于经典音乐。我们课题组整合了一些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专门为幼儿制作了有律动的儿童音乐和带歌谣的音乐,还有包含非洲元素的打击乐,都可以给孩子听。我认为,经典音乐是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家长要着力发展孩子的兴趣,拓展孩子的视野,挖掘孩子多方面的音乐感知能力。总之,应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以求“营养平衡”。
记:您所说的“律动”,指的是什么?是节奏吗?
王:是指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感知音乐。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达尔柯罗兹教学法的精髓。这种教学法非常适合家庭教育。听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家长要抱着孩子,把孩子放在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让两个膝盖像钢琴琴键那样起落,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慢慢地,孩子会知道重音和轻音的区别,也能感知到重音与轻音搭配出的美感,甚至能感知欢快的律动和平静的律动。建议家长多陪孩子这样玩,既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又能增进亲子感情,一举两得。
记:那么,孩子几岁开始学乐器合适?有的家长让年仅两岁的孩子学习小提琴、钢琴或大提琴,是不是太性急了?
王:5岁以前的幼儿,最需要的是学会用耳朵聆听各种音乐,享受身体有韵律的摆动,试着制造一些声响。通过对歌唱、舞蹈的感受,先累积一些音乐的概念,以此来丰富幼儿的心灵。以身体的条件而言,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神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使用乐器会受限,所以,对于钢琴、提琴、横笛、吉他这类正式的乐器,建议最好延迟到孩子5岁以后再学习。
记:有家长让我请教您,弹钢琴对手的大小究竟有没有要求?手小的孩子能学好钢琴吗?
王:手小的孩子也能弹好钢琴。因为孩子正在成长期,小手会慢慢长大。我认识一个学钢琴的孩子,个子很小,手也很小,但是并没有影响她弹好钢琴,反而手的灵活性更突出,力度也很好,甚至可以弹肖邦的音乐会曲目,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去国外深造。
记:我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孩子喜欢音乐,但不喜欢练琴,感觉枯燥。您认为练琴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吗?
王:非常有必要。目前,大多数学乐器的孩子是每周上一次课,而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方法是:先让孩子听要学习的乐曲,然后教他弹出这首曲子。当他能弹出这首曲子时,就可以给他留家庭作业,以后在家继续练习。练琴习惯的好坏对效率有直接影响,家长必须注意要在孩子初学钢琴阶段培养好习惯,否则坏习惯逐渐形成,等觉察到它的危害时再想改就困难了。
记:在陪伴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听到孩子弹错了一个音就马上打断孩子,予以纠正,甚至当场训斥孩子。您认为这样严格要求孩子可行吗?
王:家长这样做不妥。家长要不断地激发孩子练琴的欲望,假如孩子一弹错就打断他,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乐曲转移到父母的斥责上。由于生怕弹错,孩子就会小心翼翼地弹,这样就会影响对音乐的感受。正确的糾正方法是一首曲子结束后再点评。
记:几乎每位家长都知道音乐可以启迪幼儿的智慧,但确切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您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吗?
王:美国和日本都做过这样的实验,证明了孩子在6岁之前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能获得固定音感。
记:什么是固定音感?
王:让一个孩子背对钢琴,或者背对一个有音调的其他乐器,然后敲出一个音,他马上能说出那个音的音高或者模仿出那个音,准确、迅速,甚至有多声部的有层次的音乐,即连续弹三个音、四个音,孩子也能迅速听出来或模仿出来,那就表示这个孩子获得了固定音感。研究同时显示,获得了固定音感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普遍比较高。
记:也就是说,音感和智商、情商成正相关,这方面有其他证据吗?
王:1988年,美国的研究者邀请了全世界各地的中学生代表,搞了一次世界中学生综合测评。美国的研究者信心满满,认为美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投资非常大,美国中学生在综合测评中取得最高分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评测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美国中学生的分数低于匈牙利、荷兰和日本的中学生。此后,美国的教育学者开始研究这三个国家的教育在哪些方面比美国更好。研究来研究去,他们终于发现,这三个国家,音乐课都是核心学科。这三个国家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中,艺术的学分要占特别大的比重,跟语言、数学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修改了自己的教育法案,把音乐教育以及戏剧、美术都加进了核心学科里面,制定了美国现在正在实施的教育法案。
记:原来是这样!那么音乐课在我国中小学中的地位如何?
王:我国同样重视音乐教育,或扩而广之,称为艺术教育,但主要是家长在投资。对学校来说,音乐教育还处于补充性学科的地位,顶多算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进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兴趣还不够
记:音乐教育既然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那每位家长都愿意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但许多家长很郁闷,因为音乐教育不是投资、陪练就够的,有些孩子不配合,甚至因此损害亲子关系。请问,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家长应该怎么做?
王:首先,家长要着力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保持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时,家长的陪伴非常重要。要知道,成人是害怕孤独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家长愿意做孩子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参与音乐学习,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较长久的兴趣。但是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孩子要把音乐学习坚持下去,还需要许多别的素质。
记:还需要哪些素质?
王:还需要以下两个素质:
第一,好习惯。只有兴趣加习惯,学习音乐的路才能走得更长,兴趣才能保鲜。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几位七八十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知识是什么时候学到的。他们一致认为,不是在研究所里学到的,不是在大学学到的,也不是中学、小学学到的,而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么学到的关键知识是什么呢?是饭前要洗手、用完工具要放归原处等等。这些是什么?是很好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同时会影响到他的思维习惯。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他们就学会了理性,就会转化成有条理地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第二,自信心。学习音乐,没有自信心是不行的,是肯定走不远的。孩子获得自信心,唯一的方法是循序渐进。比如,妈妈教宝宝唱一首歌,就是给孩子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如果孩子顺利学会了,就取得了一次成功,如果孩子学不会,那就是一次挫折。那么,妈妈会选择什么歌呢?当然是从儿歌开始,不能上来就教孩子唱歌剧。经过一次又一次成功,孩子自然而然地有了成功感,自信心也就有了。
记:有些家长认为,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最后孩子没有成为音乐家,甚至不能用音乐才艺在升学的时候获得好处,那么投资就白费了,划不来。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这是许多家长纠结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长期以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说的不一定对,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认为,音乐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发展孩子的多元潜能,比如孩子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自省能力、视觉空间能力等等,甚至包括与人沟通这种社会能力。在这方面,音乐无疑是一个好载体,这是被科学证明过的。但是,孩子学习音乐是否能成为音乐家,成为郎朗、李云迪那样的知名演奏家,没有人能说得准,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职业标准,需要孩子到更高的教育层次才能看得出来,还得看孩子是否足够努力,机会是否足够好。任何行业的成功都是这样的。有社会经验的家长想必都能明白这个道理:设定了一个目标,并不意味着这个目标一定能够达到。音乐教育也是这样,但是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至少,孩子能通过音乐教育,未来多一条路。总之,我不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全面的、人性化的、多元化的成长环境。所以,家长送孩子接受音乐教育,最好抛弃功利思想,把希望寄托在提高孩子的修养,拓展孩子的思维,开发孩子的智慧上。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