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真的设计师,敢于直面甲方,敢于正视施工条件的变革。
但丁:画自己的图,让别人施工去吧!
拿破仑:不想做总建筑师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意向,我能盖起一个小区。
徐志摩:轻轻地我做完了方案,正如我轻轻地完成施工图。
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晚上还要画节点。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建筑设计师之艰。
莎士比亚:用天正,还是用纯CAD,这是个问题。
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加班时间。
Bin Date·大数据
建筑总产值整体呈上涨趋势,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随着建筑市场的占比不断增大,增长速度加快,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越来越庞大。到目前为止,建筑资源空置化相对较低。
我国建筑设计人才需求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建筑设计人才更倾向于市政设计、城市结构优化设计等。众多的设计人才聚集也造成设计市场供过于求。东部地区建筑设计领域细分更加明显,专业细节性体现得更加充分,设计师就业压力也更大。
随着近年来中西部开发建设,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内地建筑市场越做越大,蕴藏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的内地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等分别实施各种“引智”政策,积极吸收人才的同时,更在于长久地留住人才。
听TA说
有人说,装潢设计是一个高薪且自由的职业。
从事装潢设计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功底。心中得有诸多构想一一用户希望房子装修成什么样,如何让装潢设计更美观,在装潢过程中技术难点在哪里,该选用哪种材料,需要多长时间,成本核算是多少……
“抠细节”不是因为装潢设计师有强迫症,这是每个装潢设计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比如我们处理墙布上的一个气泡时,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在气泡中注入乳胶,而是检查气泡中是否存在异物等状况。有时我们处理一个气泡要耗费5~6个小时。当然这是小问题,若遇到大的装潢方案修改,过程更为复杂。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装潢设计的美感及实用性,在讨论中的设计方案,会反复论证、反复修改。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做大楼外饰装潢时,就因为檐角的弧度太大可能影响美观。大家商量后对设计方案做了大量修改,以至后续所有装潢方案都进行了修改。大家不得不加班加点,踩着工程节点才勉强完成任务。
@向日葵 (长安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装潢设计师)
我们设计院被外界称为“脑力版富士康”。
在设计院工作了三年的我深有体会。初入本行,觉得设计行业工作环境比较单一,尤其是底层画图的人,只要对自己的图纸负责,再就是跟甲方和施工单位进行沟通,一般情商没问题的人在沟通这个环节上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当然,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画图。说得“高大上”一些就是在人机交互,实际却是在不断地修改图纸。
我刚入行就赶上了一个超限项目。推覆分析、整理文本,到后期汇报、Perform补充计算,整个过程十分痛苦但也受益匪浅。能有收获,就对得起加班的那些漫漫长夜。再后来我的工作就是画画楼梯、无脑的装配式、传统的粱板柱墙等。
设计这活儿得心静,一条线也多不得。刚开始入行有点浮躁是正常的。当你安下心来,仔细推敲计算,配合指导施工,看着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建筑物逐渐成形后安全投入使用,是对我们“匠人”最好的嘉奖。
@普雅(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
@MR.CJ(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师)
我常常和凌晨两点半的北京Say Hello。
从走出校门到在北京地铁项目部千了近三年的工程管理。吃、穿、住都由工地一揽子承包。刚开始心理落差挺大,但公司的各种福利确实给我们节省了很大一笔开销。有一点不太好,我们得跟项目,回家时间很少,更别谈出去旅游。
刚开始我以为工程管理每天就只是统计工程进展状况,相关施工活动进展以及协调工程施工,工程量计划分配……实际接触工程管理工作之后,发现工程管理和自己想象中的差距还是有些大。单纯具有工程管理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了。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正是T型人才的典范,他们懂技术,又懂得管理,恰好是社会所需。
看图纸、计算工程施工量、对接相关设计院设计图纸、邀请专家评审设计方案、组织各种施工前方案论证会……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工作,我需要几个频道不停来回切换。我们的时间需要挤,自从千工程管理以来,觉就没睡饱过,黑眼圈已经不知不觉爬上来。
当然,这个工作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工程施工前整体思路设计、工程进展规划的整体实施者,工程管理的作用必不可少。即便让我鏖战凌晨两点半,也能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夜霏(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BIM工程师)
如果你只把BIM当作是一种宣传动画,你就错了。
BIM是以工程为基础的一种技术,多应用在建筑设计领域。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它是实现建筑业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国内有设立BIM技能考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下属不同协会、学会负责。
初识BIM,我走了很多弯路,在各大网站搜尋资料自主学习,在QQ上加了很多BIM大神向他们请教问题。经过不断努力,我从最初的墙柱梁板机电管道模型的建立,到钢筋插入,再到三维出图、剖面出图等全部掌握。我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结构受力计算、绿色分析等内容。虽然有些东西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当时真是停不下来,这就是兴趣的魔力。
经过这个阶段后,我开始接触一些工程类项目,跟着老工程师一起上项目、下工地。BIM建模很考验一个人的思维严谨程度,大到桥梁墩地受力,小到一根水管走向,在BIM建模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