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善政 宽博高古

2018-10-31 21:03亭林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古赈灾纪晓岚

亭林

Yi Bingshou is an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2) and also a calligrapher who is not as famous as contemporary masters like Liu Yong and Ji Xiaolan. His name is even wrongly pronounced and written by many people; however, his excellent calligraphic techniques are worshiped at that time. His calligraphic works are not very many but extremely valuable and precious in todays auction markets.

书法作品以其欣赏上的小众性,向来在艺术市场中不很吃香,只有大名头的人物抑或书法极受肯定的书家,才能在今天的收藏界分得一杯羹。譬如清代书法家伊秉绶,虽为有清一代名吏,但远不如刘墉、纪晓岚等知名,很多人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叫不对、写不对,但他却硬是凭借一身过硬的书法功夫在当时和今天广为业界崇仰。在今天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他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却往往是叫好又叫座,说“一字千金”都不为过。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其任职广东惠州知府时,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并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颇受好评。

嘉庆十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临危受命,出任扬州知府。他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深入民间,“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损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还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使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并且亲自查阅赈灾帐册,核发赈灾钱粮,严禁胥役克减,博得灾民的称赞。故《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业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

后伊秉绶奔父丧离开扬州,扬州百姓含泪不舍。又过了几年,伊秉绶病逝,扬州百姓怀念其德政,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伊秉绶在官场以“廉吏善政”著称,为人勤勉,品行高洁;而在书法艺术上,他同样不落人后,以“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书风独树一帜,为人所喜。

伊秉绶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聪颖好学,饱读宋儒理学,书法自然也是必修课。在京期间,他的才华便受到大学士朱珪、纪晓岚的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据传伊秉绶学习书法甚为勤奋用功,每天晨起练笔,悬肘提笔画几十、几百个圆,从小圆到大圆,画到极圆匀时才停笔。

伊秉绶书法众体兼擅,尤以隶书见长。《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

清中期后,金石之学盛行,伊秉绶的隶书便可视为那一时期的时代风尚。他追求與古为新,推崇“金石美感”,以颜真卿的书法入隶,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横直交接如宗庙殿堂的梁柱,静穆高古,气势宏大。

论及清代书法,伊秉绶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同为“启碑法之门的开山鼻祖”。后世将他与金农、郑板桥、陈鸿寿、邓石如并称为“清代五大隶书家”。

伊秉绶的书法在清代至民国早享有盛誉,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同样备受追捧,隶书佳作多在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如此价位在书法市场上还是颇为亮眼的。即便近几年市场不景气,伊秉绶的作品依然价格坚挺,没有什么降价空间。相反,随着书法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伊秉绶这样的业界领军人物或许还有不小的升值空间。值得关注的是,伊秉绶的字越大越受欢迎、价格越贵,《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的确不假。

猜你喜欢
高古赈灾纪晓岚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银行赈灾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