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宁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
自联合国于2005年首次提出“包容性金融”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对这一全新的金融发展理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研究与实践,并在我国大力推广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概念。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被纳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执政行动纲领;2015年这一理念又被确立为国家级战略,而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更是成为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指导性原则。随着实践领域对普惠金融的大力探索和推荐,普惠金融在国内学术界也立即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然而,纵观国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较多的是从金融包容性的层面出发,大多集中在普惠金融的作用和发展途径方面[1],鲜有文献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的角度研究普惠金融。众所周知,普惠金融的意义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中融资贵直指企业融资价格这一核心问题,但有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普惠金融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价格的影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普惠金融是针对金融排斥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正是金融排斥现象的广泛存在,才有了普惠金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认为,从理论渊源上看金融排斥构成了普惠金融理论体系的起源之一,国外学者Kempson & Whyley、Devlin、Puri & Robinson等分别从金融排斥的类别、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分析,为后续研究普惠金融理论提供了丰富成果[2-4]。在梳理与融资价格有关的普惠金融研究文献之前,有必要对普惠金融的定义研究进行简要分析,以明确普惠金融的实质内容。Imboden认为普惠金融是专门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储蓄等金融服务的,而提供这种金融服务的机构被称为“微型金融机构”[5]。杜晓山指出,普惠金融是主流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普惠金融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6]。李苍舒认为普惠金融是对金融服务公平性的一种实践,它代表了一种公平的金融权利[7]。王颖、曾康霖认为普惠金融能够让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使弱势群体在金融服务公平上获得一种保护[8]。
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阐述普惠金融发展的历史背景。曾康霖、罗晶全面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相关研究结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基础[9]。王修华等考察了金融包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对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二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10]。Anderloni研究了七类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状况、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反洗钱政策等[11];Priyadarshee指出,社会保障项目与公共政策对发展普惠金融影响重大[12]。国内研究方面,王婧、胡国晖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收人差距、接触便利及金融调控是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13]。郭田勇和丁潇则指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意识和信贷资源价格是影响世界各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共同因素,其中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构成发达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领先优势,城化水平和人口地理因素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构成重大影响[1]。三是借助互联网金融技术背景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林宏山认为,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广、灵活多变、交易成本低廉的金融特性有助于推广普惠金融;朱民武等认为普惠金融的伦理在于公平、包容和效率[14]。四是普惠金融的意义与发展路径[15]。耿欣对普惠制金融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16]。星焱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最直接目是为了改变金融排斥[17]。
关于普惠金融与融资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具有针对性的文献较少,多数研究是将融资价格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进行分析。曾康霖、罗晶认为,普惠金融具有扶贫性质[9]。何德旭、苗文龙对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了意见,指出当前尚未形成一种更具效率的金融包容性机制[18]。李秀婷重点强调了普惠金融的公平性理念,并认为普惠金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19]。陈啸指出融资问题制约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20]。综上,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旨在各个阶层可公平获得金融资源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为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带来了福音。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融通的便利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金融环境,普惠金融正是提倡这样一种公平的资金流通环境,能够以高效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助力企业发展。
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有特殊的背景,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密切相关,可以说普惠金融是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价值理念。普惠金融在我国有所发展,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效降低融资价格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如何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发展普惠金融尚需更多努力。
普惠金融内含了平等、高效获取金融服务的要义,对降低企业融资价格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普惠金融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降低融资价格意义重大。马勇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拉动内需的动力源[21]。焦瑾璞、陈瑾认为,金融公平是普惠金融的核心体现,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所极力倡导的新理念,因此要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反思,并进行补充和完善[22]。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4.15%,为国家贡献了超过60%的GDP和超过50%的税收,吸纳了将近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和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有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在确保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与刺激消费、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3]。但与此同时,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服务的覆盖率仅为20%和40%,对微型企业提供服务的覆盖率仅在2%和12%,全国小微企业中具有银行贷款需求的比例为25.8%,而其中仅有46.2%的企业能够获得贷款。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显著的金融排斥环境中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但始终无法公平获得金融支持,融资价格问题的集中凸显使得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对推动企业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中融资困境是阻碍其发展的首要难题,在此背景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要求,普惠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已经在我国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普惠金融是对传统金融发展不足的一种补充,它逐步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融资价格以及融资产品的多样性等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普惠金融理念下的金融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可获得性得到有效提升,商业银行不断自我改善以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第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推行普惠金融奠定了基础。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以低收入群体为主,这类群体本身信用难以评判,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面临显著的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形。随着国内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征信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央行数据覆盖面不断扩大,为有效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第三,普惠金融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持下服务效率加速提升。普惠金融同金融科技之间具备合作的天然基因,金融科技的发展促使大多数个人和中小企业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金融资源,得到金融服务,这正是普惠金融平等、公平以及高效率要求的切实体现。随着我国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普惠金融将焕发出新的发展动力。
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践发展成效初显,但问题仍旧较多。实际上,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范围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和创新创业浪潮兴起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在我国又显得尤为突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商业银行,融资成本的定价权掌握在资金供给方手中,因此商业银行就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金陈飞、张飘飘、刘道学等分析指出,由于银行相对于小微企业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银行便可基于现有的贷款基准利率上浮贷款利率,从而最终促使融资价格上升[24]。此外,如果加上抵押、质押及担保等增加信用的措施,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融资价格,这样一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尽管普惠金融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但普惠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实际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企业融资负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直是提振中国经济的重要内容,国家通过出台多项政策要求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向中小企业倾斜部分资金,但实践操作中,亦不乏金融机构变相提高融资价格的行为。例如贷款配存、利息收入转为财务费用等变相加价行为,都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价格。
第二,普惠金融发展缺乏全面的信用体系支撑,风险评估存在困难。中小企业间推行普惠金融以降低融资价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首先需要解决风险评估问题,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信息无从获得,也就失去信用评估的基础。发展普惠金融有两个核心支撑:一是理念,即作为金融资源的供给者应具备公平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二是信用可评估,如果没有评估客体信用风险的基础数据,任何金融资源供给者都不愿意在风险毫无可控的情况提供金融服务。目前,由于无法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自然无法获得金融支持。
第三,普惠金融发展的底层资源是数据,加工数据的是分析模型,而目前这两者均有所缺失。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本质上就是降低融资价格,提高融资效率,归根结底是金融机构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评估的基础是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的与企业有关的数据,以及解读此类数据的数理模型,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实际上就是如此简单而已。但问题在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本身无法积累长期有效的数据,也就不可能有符合企业实情的数理模型以解读数据,因此也就无法正确评估风险。
第四,开展普惠金融需要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但多数商业银行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普惠金融面对的是大批量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数据信息杂乱无章,业务处理流程繁琐,依靠人工势必会增加运营成本,同时还会降低效率,容易出错。如果要切实推进普惠金融,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进行运算、解读,形成风险评估结果输出,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支出,提高业务操作效率,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也就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
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主要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难是第一道门槛,但最终问题的核心落在“融资贵”上。普惠金融何以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需要更加全面的剖析。
虽然普惠金融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不断高企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解决机制,且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也未能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融资困难这“三座大山”,严重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融资价格的不断提升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有效降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资金以合理的价格进入中小企业市场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宏观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重要功能的关键一环。那么,普惠金融中包含的平等、高效获得金融服务的倡议,以及通过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是否能够有效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价格高企的现状,值得深入研究。
问题在于,认为普惠金融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其内在逻辑需要加以解释,这首先需要从融资难、融资贵的形成机制寻找答案。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学术界已经做了十分详细的研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的理论成果,在此不多做赘述。简要而言,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形成的基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银企之间,商业银行基于对大型企业实力的信任则优先选择合作,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无法准确评估,防范风险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拒绝合作,或者是要求支付较高的利息以覆盖潜在的风险损失。同时,由于诸多商业银行服务的灵活性缺失,中小企业融资审批程序同其他类型企业的融资基本一致,这就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如何有效化解上述问题,其实普惠金融理念中对融资价格、服务效率、技术改进、公平获取金融资源等方面的要求恰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方。
普惠金融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四个特性:包容性强,即所有不被传统金融所服务的群体应当具有公平获得金融服务,获取金融资源的地位;服务效率高,即普惠金融提供的是一种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较大程度地节约物力、人力、资金等资源;资金价格低,即长尾群体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金融服务;科技含量高,即普惠金融的落地实践必须建立在相关科技基础之上,方能满足批量化需求。这四个特性实际上完全契合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全方位需求,简而言之,基于普惠金融的实施,中小企业能够公平获得金融服务,借助科技化的手段以较低的资金价格高效融资。具体而言,普惠金融倡导中小企业具有和其他企业同样的市场地位,并应当优先获得金融支持,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能够降低准入门槛。但问题在于,如何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重点需要考虑的,当前国内十分热门的大数据风控、征信技术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实能够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痛点。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融资金额较小、频次较高,相关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建设不完善,势必要求融资流程简化,商业银行需要具备批量化操作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条件。上述要求的实现,最终会在中小企业融资价格上体现出来,即融资价格能够有效降低:一方面是企业支付的利息减少,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耗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了银企之间的双赢。这就是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的内在机理。
发展普惠金融是否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融资价格,接下来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假设存在两个中小企业,如果银行不具备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即企业A1按照传统模式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具备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即企业A2基于普惠金融背景向银行申请贷款。两家企业均向资金需求量为I的项目进行投资,初始资金为W(W<1),故企业均需向银行申请金额为B(B=I-W)的信贷资金,同时两家企业对项目的期望收益均为R。同时假设,贷款利率为ri(i=1代表企业A1,i=2代表企业A2);在非普惠金融体制下,Ci为企业i向银行提供的抵质押品的价值,k(0<k<1)表示抵质押品的变现率;qi(0<qi<1)表示企业 i获得贷款的可能性,qi=0 表示银行拒绝企业 i的贷款申请,qi=1即银行接受企业i的融资申请,0<qi<1即银行对企业i的融资进行额度配给;rRF(0<rRF<ri)为无风险利率;t(0<t<1)为企业 A1在贷款申请中所占的比例;si(0<si<1)为企业 i拖欠贷款的概率;pi(0<qi<1)为企业 i项目成功的概率;Ri为企业 i项目成功后的收益,失败时的收益为 Rf,则可以得到企业i的期望收益为:
此外,θ表示银行资金损失,θ与 ri、Ci及 qi有关,即 θ=F(r1,r2;C1,C2;q1,q2)。
一般而言,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配给机制,这与银行的资金头寸管理直接相关,同时也与企业资信状况有关,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价格。信贷配给率为qi,则qiB即为企业 可以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度。此时,银行期望收益为qiR,qiCi则是非普惠金融体制下企业所提供的抵质押品的最终价值。既然知道,在不发展普惠金融的情况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无可化解,企业因拥有更多关乎自身的真实信息而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银行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所处的信息弱势地位而出现逆向选择,或者通过提高融资价格以覆盖可能存在的损失。如果银行基于企业提供的有选择性的信息进行决策,则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如下:
第一,如果银行拒绝企业i的贷款申请(即qi=0),倘若此时企业i不具备有效的偿债能力,企业存在主动违约或被动违约的情况,即满足条件W+kCi-(1+ri)B≥0,则据此能够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机会损失为:
第二,如果银行按照qi=1的情形向企业i提供贷款,倘若此时企业i实际获得的收益与抵质押品处置后总金额都无法覆盖贷款本息和,即(1+ri)B-(R+kCi),则银行的资金损失为:
第三,如果银行按照qi的标准进行贷款(即0<qi<1),此时银行具体的损失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企业 i向银行足值的抵质押品,且项目到期后获得预期收益,即 kCi-(1+ri)B≥0,且(R+kCi)-(1+ri)B≥0,银行因不足额发放贷款导致其出现了机会损失,损失金额如下所示:
2.企业i向银行提供的抵质押品不足值,同时投资项目无法收回本息,即kCi-(1+ri)B<0,且(R+kCi)-(1+ri)B<0,此时银行的损失为:
对于银行而言,在并未发展普惠金融的情况下,即银行无法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只能通过更加深入的信息挖掘以了解企业真实的信用风险,此时银行的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应满足激励相容性约束条件:
激励相容性即表示,企业向银行提供的信息在真实的情况下其收益要高于虚假信息下的收益。在未发展普惠金融的情况下,即银行无法化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掌握了一部分信息,对高风险企业所占的比例t知晓,为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银行的最优信贷拒决策模型为下列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前文中已经对qi=0(银行拒绝了企业i的贷款申请)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此种情形下银行的机会损失是可度量的,接下来主要分析qi≠0的情形。此外,si=0表示企业i不会违约,si=1表示企业会违约,而此时银行为企业分配的qi为0,因此下文仅需要分析0<si<1的情形。上述非线性规划模型的Kuhn-Tucher条件为一组由10个细分条件组成的条件组合,运用的是拉格朗日函数进行求解。为简化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存在抵质押品的贷款情形,银行接受企业的贷款申请并要求提供抵质押品作为增信措施,即在C1=C2的情况下,银行的信贷风险决策机制中会对企业所提供的抵质押品作如下要求:
已知,银行在不具备开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也就是说银行无法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有效规避风险就会要求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足值的抵质押品作为风险的补偿。但是,如果全部的中小企业均提供了抵质押品,此时银行对抵质押品的价值需求实际上就演变成了银行贷款本金在无风险利率下的收益。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
第一,在银行未曾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银行无法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就会要求企业满足激励相容性约束条件,将会增加企业提供信息的成本以及银行自身甄别信息的成本,这实际上构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隐性价格。对于银行而言,深度挖掘企业信息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取企业真实违约概率,如果不能从源头获取企业有关信息,银行的甄别行为将会失效。
第二,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足值的抵质押品,实际上是为了在中小企业出现违约的情况下能够覆盖其损失。但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提供满足银行要求的抵质押品,此时银行的收益就变成了Kuhn-Tucker条件下的最优解,即银行的收益等同于无风险利率下的收益。也就是说,银行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完成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但未能为银行创造可观的收益,反而还提高了企业的融资价格,是一种非均衡收益。
第三,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即银行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就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配给的可能性。如果中小企业的风险较低,则银行就会减少增信措施,对企业实施无配给信贷政策,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降低融资价格。
上述模型分析了银行在发展普惠和不发展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信贷决策机制,表明了发展普惠金融对银行做出科学决策结果的重要性。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流程是:准入→信用风险评估→增信措施→信贷配给及资金价格,每个环节都涉及道影响最终融资价格的因素,准入是中小企业建立与银行合作关系的第一步,信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增信措施,并影响了最终的信贷配给和价格,增信措施则直接构成了企业融资的综合价格。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每个环节都提供了降价的空间,但切实置换出降价空间则依赖于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结果,即外在的信用风险因素和内在的风险评估因素,具体如何实施,后文将加以介绍。
普惠金融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理论支撑,如何通过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以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需要综合多个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既非某个单一主体可完成,亦非单一层面可完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也就无法准确了解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情况,短时期内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不具备改变当前现状的能力,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对企业、个人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短时期内无法见到实质成效,但这并不妨碍在当下就应当着手筹划建设。具体到金融领域,我国并没有一个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估目前仅以央行的征信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征信业发展体系为主,前者数据维度有限,后者尚处于探索当中,实质业务开展并不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有宏观层面的框架构思,也要有微观层面的具体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队等众多部门参与。短期内,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对有效化解融资困境意义重大,同时也具备现实可行性。当前,我国征信业务正在稳步推进,但市场并不成熟,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努力以促进征信业务健康发展,同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信用评估体系,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症结就在于金融机构无法获取企业全面的数据信息,则无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因此数据是基础支撑,数据关系到普惠金融能否实现。以往,国内并未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以管理企业的各项经营数据、财务数据、交易数据等,因此即便是金融机构收集到海量企业数据,但统计标准不一致,就不能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所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也就失去了基础。故而,建立全面的数据采集标准,构建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全面统计中小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既实现了统一管理,也为评估企业风险提供了支撑。
中小企业视域下的普惠金融对技术提出了严格要求,即需要金融机构具备高效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方可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也能有效降低融资价格。当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虽然众多银行纷纷布局金融科技领域,但未能深入研究市场,不具备深刻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各类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客户体验不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潜在负担,中小企业融资价格并未得到有效降低,融资效率也未能有效提高。因此,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主动融入市场,转变固有的经营思维,重视科技的作用,以切实提升自身处理数据的能力和水平。
从金融创新层面看,商业银行之所以对中小企业索取较高的融资价格,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在于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中小企业获取更高利润,在收益和风险面前,银行天然选择以高价格覆盖可能的风险损失。如果银行能够分享中小企业发展的成果,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出收益权类产品以获得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成果,则能够有效抑制银行提高融资价格的期望,从而降低企业融资价格。因此,金融创新的推进则是从体制层面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分享中小企业发展成果,商业银行股权收益权模式则是一个可行的探索方向,但在现行的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直接入股中小企业无法实现,且风险较大也不宜实行,可通过设计一种可行的股权收益权模式,即商业银行以债权形式进入,拥有股权特定的收益权,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适度分享股权收益,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的热度。
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最终落脚在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服务和产品两个方面,高效的服务是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而一流的产品研发能力则直接决定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规模。基于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在遭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之后市场反应效率较低,众多处于转型中的商业银行由于服务效率低下,产品设计能力不足,导致市场规模逐步萎缩,加之强监管影响,银行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对于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而言,积极主动转型,通过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是其占领特定市场的核心。一方面,积极打造服务型银行,从业务办理流程、企业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打造创新型银行,尤其是对于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而言其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生存发展的机会,所谓创新,核心即金融科技的创新,科技手段为金融业务服务,以科技手段推动银行创新,进而促进产品创新。实际上,所谓产品研发能力根本体现在服务效率上,传统的人工模式效率低下,客户体验差,因此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流程,提高风险审查效率和业务办理效率。同时,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在价格上给予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