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明,杨东斌,吴艳峰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生活节奏的加快,新事物的产生,如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的突破,冲击着各行各业。再按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全国各高校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写而不会做,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出现读书用处不大的想法,使得企业越来越不认可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由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提出:骨干专业或专业群要建立工程(技术)实践中心或实训中心。应用型本科大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进入了提高质量,增加内涵建设的新时期。应用型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具有扎实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同时还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例如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无论从操作、设计、编程、调试等岗位都能胜任,从而解决企业招不到人才问题,帮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就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全方面进行实训课程评价是非常关键的。
成功的实训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相信自己的选择,将兴趣融入到学习中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学会在做中思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做出的产品能让学生增加成就感,让学生在劳动中明白如何提高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提升工程意识,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提升。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实训的评价上为了省事节约时间,尽量将评价的项目简单化。有些教师在课程评价上,只是采用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不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告诉并指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影响了学生对实践的掌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在课程评价上,只是追求加工的作品为主,而没有从学生的情感上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考虑,使得学生觉得只是在应付考试,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积极参加和相互帮忙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在课程评价上,只是拿着学生提交的方案或者论文,等学生项目答辩完就直接给成绩,没有进行师生的互动,同行的交流,校外专家的指导,企业的参与,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够开放性、综合全面性。
实训课程的评价不应是单一片面的评价,应是多方参与,进行互动互评。要有理论与实践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还要有学生自评成绩、教师批改成绩、学生互评成绩,如学生进到企业还应加入企业标准再进行综合测评打分,尽最大化做到公平公正。给学生在思想上做正确的引导,在实践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导。
高校通过项目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快速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项目化教学过程评价模式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的综合评价[1]。在加工生产中,学生遇到问题,通过思考提问、教师指导,能快速掌握;并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安排工艺进行设计制作,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项目都是由学生设计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项目教学的方法上,可根据企业要求标准来进行,将企业平时生产的产品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学更贴近企业,培养出的人才真正被社会认可。指导教师作为现场负责人,负责分配任务、加工指导、过程监督、收集学生信息、过程评价;学生作为学习者,负责项目的实施、自评和互评;聘请的企业专家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实现评中学、评中做、做中评、学中评,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评[2]。通过多方面的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教师、企业相互联系沟通,找到相互认可的共同点。
“基于目标的开放性多元化”实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开放性多元化评价,有助于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学生互评,增加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企业人员的参与,有助于帮助师生正确看待学校教学,缩短学校与企业的差距。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评价前进行多方位收集学生信息,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再进行任务分配。可适当给予学生奖励加分,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完成项目后,能指导其他同学主动报名参加科研竞赛项目,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荣获竞赛奖项,都可适当加分。好人好事,荣获奖项,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及学习委员负责登记。做好记录,公开透明,学习结束时作为评优的条件。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引导学生,这样有利于班级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企业岗位制度评价,结合工学交替,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进行;或在学校将学生分成小组,以个体为单位,单独完成任务,模拟企业模式,参照企业生产流程。聘请2~3位有经验的企业师傅进行课程设计、实施、考评,班长为领班,企业师傅为副车间主任,指导教师为车间主任。在岗位技能实施的过程前,需提前做好各相关记录表格,如交接班设备记录表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工人员需按照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相关记录,指导教师负责督导和记录,企业师傅负责检查并指导。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校企双方要基于专业教学标准中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特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从而确定课程学习行为目标、学习领域、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法确定、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内容,使课程教学标准成为规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3]。
由学生、教师、企业参与的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负责教,而忘了学;学生负责学,而忘了用;企业负责用,而忘了教;但通过三者相互评价,才能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决定在评价过程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必须根据任务完成的不同阶段来设计评价方式[4]。以《工程训练 I》为例,《工程训练 I》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及6S管理理念,树立学生的大工程观。通过《工程训练I》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传统制造与先进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遵守纪建的好习惯,培养经济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精神和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训练I》总分为100分,其中设备操作20%,6S管理20%,作品制作30%,创新意识10%,实习报告20%。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采取同一表格,如表1所示。分别对同一名学生评分,按不同的权重进行汇总,学生自评和其他小组互评各占15%,教师与企业评价各占35%,即得出最后总评成绩,如表2所示。将各环节细分进行打分,算出权重分,经过教师、学生、企业的相互参与,最综得出真实公正的评分。
表1 评价样表
表2 某学生总评成绩表
“基于目标的开放性多元化”实训课程评价需要从多方位进行考虑,将企业、教师、学生的相互评价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后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解决企业招工难,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